新浪首页
分享微博
分享微信
回到顶部
新浪图片-有温度的视觉
全站图库
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登录
支持
键翻阅图片
列表查看
高清查看
大图
全屏观看
00:00
/
00:00
关闭
猜你喜欢
看了又看
下一图集
重新浏览
进入新闻中心图片首页
关注@新浪图片
关注摄影师微博
分享到微博
收藏
下载
评论
分享到
显示更多文字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
(www.sina.com.cn)
顶部 “
我的收藏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救援队队员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0_18/1794_25935_428843.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0_18/1794_25935_428843.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0_18/1794_25935_428843.jpg
2010年05月06日 17:26
2004年岁末,中国人以捐助印度洋海啸受灾群众的方式,迎来新的一年。捐款的、捐物的、要求义演的,一时间,中国红十字会的捐款现场排起了长队,捐赠热线的铃声此起彼伏。红十字工作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拉开了迄今最大规模民间海外救援的序幕。12月31日一个边远山区的小学生打来电话说,他们没有很多钱,同学每人捐了1元,托老师寄去支援灾区,他们的捐款共81元。还有一位孕妇到上海市红十字会捐款,她捐款的名字签的是她未出生婴儿的名字,她说这是一种胎教。中国民间自发的捐款行动令人动容。
灾情发生半个多月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成立了3个赴海啸受灾国救援工作小组对灾区需求进行考察。中国红十字会联络部部长王小华说:“根据我们以往的救灾工作经验,现在的关键是灾区如何恢复和重建。”
无数个“911”叠加的梦魇
2005年1月15日,中国红十字会由王小华带队的考察组到达灾区的最前沿——印尼亚齐。对于当时年仅25岁的队员刘浩来说,与一群身着雨衣,人手一把锹的挖尸志愿者同机飞往受灾第一线可谓记忆犹新。“一下飞机,扑鼻而来的就是一阵阵的臭气,和铺天盖地的寻人启事。”尽管面对过水灾、旱灾、地震,当时的场面还是令这个阳光的年轻人大吃一惊,“所有建筑物的废墟、尸体都被压在湿漉漉的泥下,成为一堆堆触目惊心的泥团。因为死难者过多,有时甚至连裹尸袋都不够用。”
而领队王小华面对在堆尸坑里翻来找去的遇难者家属则陷入深深的思考。如果还能找到尸体,对生者来说是最大的安慰,但海啸已经过去十五六天,灾区依然像无数个“911”现场的叠加。如何帮助生者在这场灾难中重建新的生活,对他来说是此行最大的责任。
战乱中访遍每寸受灾的土地
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走路成了考察组的主要工作。从班达亚齐到棉兰到雅加达再回到班达亚齐,考察组几乎跑遍了大大小小的灾民点,整个岛上有多少个灾民点,每个点有多少人,当时的生存状况如何,考察组都做了严格的记录。“这个工作走马观花是会出偏差的,有时在路边看到几个帐篷住的人很少,但往里一走,发现住的人很多,这时你的反应是这里需要帐篷。”刘浩很认真地说:“越精细的观察越有利于我们回来制定救援计划,更好的帮助他们”。
然而这一星期的路并不好走,除交通不便外更重要的是当时班达亚齐正处于战乱状态,叛军和政府军两相对峙,到处是关卡,到处都是荷枪实弹的军人。战乱地区发生自然灾害使得救援问题更加复杂。刘浩说:“在当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两个概念,地方政府可能是反中央的,我们如果和政府军靠的太近,就有可能成为当地百姓的攻击目标,和军队靠的不近就有可能被人打。”在随后的6月,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红十字会派往印尼海啸灾区的一位工作人员,就在执行公务途中遭枪击重伤。如何在政府军和叛军中找到平衡便于救灾,如何保证救援人员自身的安全,成为考察组印尼之行的额外功课。
难民营中我们就是欢笑
考察组的队员艰难地踏过废墟,走到噩梦初醒的灾民中间,巧妙的斡旋使他们在当地颇受欢迎。他们去难民营看望妇女、老人和小孩,和他们一起聊天,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将来的打算。 “当时难民营规划的很好。救援队为他们搭帐篷、挖厕所、运来食物和水,还定期对周围环境进行消毒。自然灾害中环境卫生不好很容易导致死亡。”刘浩回忆道。
灾难的阴影在孩子的心中已经渐渐的淡去,他们又开始上学了。活泼的天性使他们忙碌起来,他们把被海水浸泡过的漫画书拿出来晒,还把找到的钱拿出来晒。每当看到考察组的工作人员来总是兴高采烈的,无论是聊天还是拍照片,他们都是开心的笑着。“每次我们要走的时候,孩子们总是拉着我们,舍不得我们走,有的孩子干脆哇哇大哭起来。”刘浩有几分亏欠地说“班达亚齐的人特别纯朴,特别好客。除了重建家园,我们可能还可以做得更好。”
美丽的亚齐河畔正在愈合
毫无疑问,考察组此行担当了后续重建工作的问路石和急先锋。随后中国红十字会又派出海啸项目代表陈凡。为保证项目能够顺利实施,陈凡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多次赴印尼工作,一切从零开始,独自奔走在印尼红十字会、项目地和驻地。当时灾区物资匮乏,物价奇高,中国红十字会向印尼红十字会捐助360万美元用于在亚齐省大亚齐县建房屋,随后又捐助了20万美元为当地居民购买基本生活用品。并且亚齐灾后重建工作还将一直持续到2010年。
如今虽然海啸的痕迹还依稀能见,但在亚齐省大亚齐县拉姆诺乡河口村,一片依山傍水的开阔地带上,中国——印尼红十字友谊村313套红顶黄墙的房屋,错落有致的掩映在茂密的丛林中,有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
“朋友,请安息,远在中国,我们都在把你惦记……我们和你的祖国,你的亲人,永远手牵手,肩并肩,浑然一体!”
评论
25935
中国救护队抵达灾区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0_18/1794_25936_467064.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0_18/1794_25936_467064.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0_18/1794_25936_467064.jpg
2010年05月06日 17:26
2004年岁末,中国人以捐助印度洋海啸受灾群众的方式,迎来新的一年。捐款的、捐物的、要求义演的,一时间,中国红十字会的捐款现场排起了长队,捐赠热线的铃声此起彼伏。红十字工作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拉开了迄今最大规模民间海外救援的序幕。12月31日一个边远山区的小学生打来电话说,他们没有很多钱,同学每人捐了1元,托老师寄去支援灾区,他们的捐款共81元。还有一位孕妇到上海市红十字会捐款,她捐款的名字签的是她未出生婴儿的名字,她说这是一种胎教。中国民间自发的捐款行动令人动容。
灾情发生半个多月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成立了3个赴海啸受灾国救援工作小组对灾区需求进行考察。中国红十字会联络部部长王小华说:“根据我们以往的救灾工作经验,现在的关键是灾区如何恢复和重建。”
无数个“911”叠加的梦魇
2005年1月15日,中国红十字会由王小华带队的考察组到达灾区的最前沿——印尼亚齐。对于当时年仅25岁的队员刘浩来说,与一群身着雨衣,人手一把锹的挖尸志愿者同机飞往受灾第一线可谓记忆犹新。“一下飞机,扑鼻而来的就是一阵阵的臭气,和铺天盖地的寻人启事。”尽管面对过水灾、旱灾、地震,当时的场面还是令这个阳光的年轻人大吃一惊,“所有建筑物的废墟、尸体都被压在湿漉漉的泥下,成为一堆堆触目惊心的泥团。因为死难者过多,有时甚至连裹尸袋都不够用。”
而领队王小华面对在堆尸坑里翻来找去的遇难者家属则陷入深深的思考。如果还能找到尸体,对生者来说是最大的安慰,但海啸已经过去十五六天,灾区依然像无数个“911”现场的叠加。如何帮助生者在这场灾难中重建新的生活,对他来说是此行最大的责任。
战乱中访遍每寸受灾的土地
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走路成了考察组的主要工作。从班达亚齐到棉兰到雅加达再回到班达亚齐,考察组几乎跑遍了大大小小的灾民点,整个岛上有多少个灾民点,每个点有多少人,当时的生存状况如何,考察组都做了严格的记录。“这个工作走马观花是会出偏差的,有时在路边看到几个帐篷住的人很少,但往里一走,发现住的人很多,这时你的反应是这里需要帐篷。”刘浩很认真地说:“越精细的观察越有利于我们回来制定救援计划,更好的帮助他们”。
然而这一星期的路并不好走,除交通不便外更重要的是当时班达亚齐正处于战乱状态,叛军和政府军两相对峙,到处是关卡,到处都是荷枪实弹的军人。战乱地区发生自然灾害使得救援问题更加复杂。刘浩说:“在当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两个概念,地方政府可能是反中央的,我们如果和政府军靠的太近,就有可能成为当地百姓的攻击目标,和军队靠的不近就有可能被人打。”在随后的6月,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红十字会派往印尼海啸灾区的一位工作人员,就在执行公务途中遭枪击重伤。如何在政府军和叛军中找到平衡便于救灾,如何保证救援人员自身的安全,成为考察组印尼之行的额外功课。
难民营中我们就是欢笑
考察组的队员艰难地踏过废墟,走到噩梦初醒的灾民中间,巧妙的斡旋使他们在当地颇受欢迎。他们去难民营看望妇女、老人和小孩,和他们一起聊天,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将来的打算。 “当时难民营规划的很好。救援队为他们搭帐篷、挖厕所、运来食物和水,还定期对周围环境进行消毒。自然灾害中环境卫生不好很容易导致死亡。”刘浩回忆道。
灾难的阴影在孩子的心中已经渐渐的淡去,他们又开始上学了。活泼的天性使他们忙碌起来,他们把被海水浸泡过的漫画书拿出来晒,还把找到的钱拿出来晒。每当看到考察组的工作人员来总是兴高采烈的,无论是聊天还是拍照片,他们都是开心的笑着。“每次我们要走的时候,孩子们总是拉着我们,舍不得我们走,有的孩子干脆哇哇大哭起来。”刘浩有几分亏欠地说“班达亚齐的人特别纯朴,特别好客。除了重建家园,我们可能还可以做得更好。”
美丽的亚齐河畔正在愈合
毫无疑问,考察组此行担当了后续重建工作的问路石和急先锋。随后中国红十字会又派出海啸项目代表陈凡。为保证项目能够顺利实施,陈凡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多次赴印尼工作,一切从零开始,独自奔走在印尼红十字会、项目地和驻地。当时灾区物资匮乏,物价奇高,中国红十字会向印尼红十字会捐助360万美元用于在亚齐省大亚齐县建房屋,随后又捐助了20万美元为当地居民购买基本生活用品。并且亚齐灾后重建工作还将一直持续到2010年。
如今虽然海啸的痕迹还依稀能见,但在亚齐省大亚齐县拉姆诺乡河口村,一片依山傍水的开阔地带上,中国——印尼红十字友谊村313套红顶黄墙的房屋,错落有致的掩映在茂密的丛林中,有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
“朋友,请安息,远在中国,我们都在把你惦记……我们和你的祖国,你的亲人,永远手牵手,肩并肩,浑然一体!”
评论
25936
为海啸受灾国捐款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0_18/1794_25937_204538.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0_18/1794_25937_204538.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0_18/1794_25937_204538.jpg
2010年05月06日 17:26
各地区群众纷纷为海啸受灾国捐款,小朋友也将自己的零用钱捐了进来。
评论
25937
孩子开始上学了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0_18/1794_25938_322102.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0_18/1794_25938_322102.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0_18/1794_25938_322102.jpg
2010年05月06日 17:27
2004年岁末,中国人以捐助印度洋海啸受灾群众的方式,迎来新的一年。捐款的、捐物的、要求义演的,一时间,中国红十字会的捐款现场排起了长队,捐赠热线的铃声此起彼伏。红十字工作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拉开了迄今最大规模民间海外救援的序幕。12月31日一个边远山区的小学生打来电话说,他们没有很多钱,同学每人捐了1元,托老师寄去支援灾区,他们的捐款共81元。还有一位孕妇到上海市红十字会捐款,她捐款的名字签的是她未出生婴儿的名字,她说这是一种胎教。中国民间自发的捐款行动令人动容。
灾情发生半个多月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成立了3个赴海啸受灾国救援工作小组对灾区需求进行考察。中国红十字会联络部部长王小华说:“根据我们以往的救灾工作经验,现在的关键是灾区如何恢复和重建。”
无数个“911”叠加的梦魇
2005年1月15日,中国红十字会由王小华带队的考察组到达灾区的最前沿——印尼亚齐。对于当时年仅25岁的队员刘浩来说,与一群身着雨衣,人手一把锹的挖尸志愿者同机飞往受灾第一线可谓记忆犹新。“一下飞机,扑鼻而来的就是一阵阵的臭气,和铺天盖地的寻人启事。”尽管面对过水灾、旱灾、地震,当时的场面还是令这个阳光的年轻人大吃一惊,“所有建筑物的废墟、尸体都被压在湿漉漉的泥下,成为一堆堆触目惊心的泥团。因为死难者过多,有时甚至连裹尸袋都不够用。”
而领队王小华面对在堆尸坑里翻来找去的遇难者家属则陷入深深的思考。如果还能找到尸体,对生者来说是最大的安慰,但海啸已经过去十五六天,灾区依然像无数个“911”现场的叠加。如何帮助生者在这场灾难中重建新的生活,对他来说是此行最大的责任。
战乱中访遍每寸受灾的土地
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走路成了考察组的主要工作。从班达亚齐到棉兰到雅加达再回到班达亚齐,考察组几乎跑遍了大大小小的灾民点,整个岛上有多少个灾民点,每个点有多少人,当时的生存状况如何,考察组都做了严格的记录。“这个工作走马观花是会出偏差的,有时在路边看到几个帐篷住的人很少,但往里一走,发现住的人很多,这时你的反应是这里需要帐篷。”刘浩很认真地说:“越精细的观察越有利于我们回来制定救援计划,更好的帮助他们”。
然而这一星期的路并不好走,除交通不便外更重要的是当时班达亚齐正处于战乱状态,叛军和政府军两相对峙,到处是关卡,到处都是荷枪实弹的军人。战乱地区发生自然灾害使得救援问题更加复杂。刘浩说:“在当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两个概念,地方政府可能是反中央的,我们如果和政府军靠的太近,就有可能成为当地百姓的攻击目标,和军队靠的不近就有可能被人打。”在随后的6月,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红十字会派往印尼海啸灾区的一位工作人员,就在执行公务途中遭枪击重伤。如何在政府军和叛军中找到平衡便于救灾,如何保证救援人员自身的安全,成为考察组印尼之行的额外功课。
难民营中我们就是欢笑
考察组的队员艰难地踏过废墟,走到噩梦初醒的灾民中间,巧妙的斡旋使他们在当地颇受欢迎。他们去难民营看望妇女、老人和小孩,和他们一起聊天,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将来的打算。 “当时难民营规划的很好。救援队为他们搭帐篷、挖厕所、运来食物和水,还定期对周围环境进行消毒。自然灾害中环境卫生不好很容易导致死亡。”刘浩回忆道。
灾难的阴影在孩子的心中已经渐渐的淡去,他们又开始上学了。活泼的天性使他们忙碌起来,他们把被海水浸泡过的漫画书拿出来晒,还把找到的钱拿出来晒。每当看到考察组的工作人员来总是兴高采烈的,无论是聊天还是拍照片,他们都是开心的笑着。“每次我们要走的时候,孩子们总是拉着我们,舍不得我们走,有的孩子干脆哇哇大哭起来。”刘浩有几分亏欠地说“班达亚齐的人特别纯朴,特别好客。除了重建家园,我们可能还可以做得更好。”
美丽的亚齐河畔正在愈合
毫无疑问,考察组此行担当了后续重建工作的问路石和急先锋。随后中国红十字会又派出海啸项目代表陈凡。为保证项目能够顺利实施,陈凡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多次赴印尼工作,一切从零开始,独自奔走在印尼红十字会、项目地和驻地。当时灾区物资匮乏,物价奇高,中国红十字会向印尼红十字会捐助360万美元用于在亚齐省大亚齐县建房屋,随后又捐助了20万美元为当地居民购买基本生活用品。并且亚齐灾后重建工作还将一直持续到2010年。
如今虽然海啸的痕迹还依稀能见,但在亚齐省大亚齐县拉姆诺乡河口村,一片依山傍水的开阔地带上,中国——印尼红十字友谊村313套红顶黄墙的房屋,错落有致的掩映在茂密的丛林中,有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
“朋友,请安息,远在中国,我们都在把你惦记……我们和你的祖国,你的亲人,永远手牵手,肩并肩,浑然一体!”
评论
25938
印尼友谊村交钥匙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0_18/1794_25939_137320.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0_18/1794_25939_137320.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0_18/1794_25939_137320.jpg
2010年05月06日 17:27
海啸过后,援助工作完成。
评论
25939
海啸受灾国的灾民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0_18/1794_25940_301586.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0_18/1794_25940_301586.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0_18/1794_25940_301586.jpg
2010年05月06日 17:27
2004年岁末,中国人以捐助印度洋海啸受灾群众的方式,迎来新的一年。捐款的、捐物的、要求义演的,一时间,中国红十字会的捐款现场排起了长队,捐赠热线的铃声此起彼伏。红十字工作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拉开了迄今最大规模民间海外救援的序幕。12月31日一个边远山区的小学生打来电话说,他们没有很多钱,同学每人捐了1元,托老师寄去支援灾区,他们的捐款共81元。还有一位孕妇到上海市红十字会捐款,她捐款的名字签的是她未出生婴儿的名字,她说这是一种胎教。中国民间自发的捐款行动令人动容。
灾情发生半个多月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成立了3个赴海啸受灾国救援工作小组对灾区需求进行考察。中国红十字会联络部部长王小华说:“根据我们以往的救灾工作经验,现在的关键是灾区如何恢复和重建。”
无数个“911”叠加的梦魇
2005年1月15日,中国红十字会由王小华带队的考察组到达灾区的最前沿——印尼亚齐。对于当时年仅25岁的队员刘浩来说,与一群身着雨衣,人手一把锹的挖尸志愿者同机飞往受灾第一线可谓记忆犹新。“一下飞机,扑鼻而来的就是一阵阵的臭气,和铺天盖地的寻人启事。”尽管面对过水灾、旱灾、地震,当时的场面还是令这个阳光的年轻人大吃一惊,“所有建筑物的废墟、尸体都被压在湿漉漉的泥下,成为一堆堆触目惊心的泥团。因为死难者过多,有时甚至连裹尸袋都不够用。”
而领队王小华面对在堆尸坑里翻来找去的遇难者家属则陷入深深的思考。如果还能找到尸体,对生者来说是最大的安慰,但海啸已经过去十五六天,灾区依然像无数个“911”现场的叠加。如何帮助生者在这场灾难中重建新的生活,对他来说是此行最大的责任。
战乱中访遍每寸受灾的土地
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走路成了考察组的主要工作。从班达亚齐到棉兰到雅加达再回到班达亚齐,考察组几乎跑遍了大大小小的灾民点,整个岛上有多少个灾民点,每个点有多少人,当时的生存状况如何,考察组都做了严格的记录。“这个工作走马观花是会出偏差的,有时在路边看到几个帐篷住的人很少,但往里一走,发现住的人很多,这时你的反应是这里需要帐篷。”刘浩很认真地说:“越精细的观察越有利于我们回来制定救援计划,更好的帮助他们”。
然而这一星期的路并不好走,除交通不便外更重要的是当时班达亚齐正处于战乱状态,叛军和政府军两相对峙,到处是关卡,到处都是荷枪实弹的军人。战乱地区发生自然灾害使得救援问题更加复杂。刘浩说:“在当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两个概念,地方政府可能是反中央的,我们如果和政府军靠的太近,就有可能成为当地百姓的攻击目标,和军队靠的不近就有可能被人打。”在随后的6月,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红十字会派往印尼海啸灾区的一位工作人员,就在执行公务途中遭枪击重伤。如何在政府军和叛军中找到平衡便于救灾,如何保证救援人员自身的安全,成为考察组印尼之行的额外功课。
难民营中我们就是欢笑
考察组的队员艰难地踏过废墟,走到噩梦初醒的灾民中间,巧妙的斡旋使他们在当地颇受欢迎。他们去难民营看望妇女、老人和小孩,和他们一起聊天,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将来的打算。 “当时难民营规划的很好。救援队为他们搭帐篷、挖厕所、运来食物和水,还定期对周围环境进行消毒。自然灾害中环境卫生不好很容易导致死亡。”刘浩回忆道。
灾难的阴影在孩子的心中已经渐渐的淡去,他们又开始上学了。活泼的天性使他们忙碌起来,他们把被海水浸泡过的漫画书拿出来晒,还把找到的钱拿出来晒。每当看到考察组的工作人员来总是兴高采烈的,无论是聊天还是拍照片,他们都是开心的笑着。“每次我们要走的时候,孩子们总是拉着我们,舍不得我们走,有的孩子干脆哇哇大哭起来。”刘浩有几分亏欠地说“班达亚齐的人特别纯朴,特别好客。除了重建家园,我们可能还可以做得更好。”
美丽的亚齐河畔正在愈合
毫无疑问,考察组此行担当了后续重建工作的问路石和急先锋。随后中国红十字会又派出海啸项目代表陈凡。为保证项目能够顺利实施,陈凡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多次赴印尼工作,一切从零开始,独自奔走在印尼红十字会、项目地和驻地。当时灾区物资匮乏,物价奇高,中国红十字会向印尼红十字会捐助360万美元用于在亚齐省大亚齐县建房屋,随后又捐助了20万美元为当地居民购买基本生活用品。并且亚齐灾后重建工作还将一直持续到2010年。
如今虽然海啸的痕迹还依稀能见,但在亚齐省大亚齐县拉姆诺乡河口村,一片依山傍水的开阔地带上,中国——印尼红十字友谊村313套红顶黄墙的房屋,错落有致的掩映在茂密的丛林中,有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
“朋友,请安息,远在中国,我们都在把你惦记……我们和你的祖国,你的亲人,永远手牵手,肩并肩,浑然一体!”
评论
25940
贴满寻人启事的墙壁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0_18/1794_25941_456397.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0_18/1794_25941_456397.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0_18/1794_25941_456397.jpg
2010年05月06日 17:27
2004年岁末,中国人以捐助印度洋海啸受灾群众的方式,迎来新的一年。捐款的、捐物的、要求义演的,一时间,中国红十字会的捐款现场排起了长队,捐赠热线的铃声此起彼伏。红十字工作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拉开了迄今最大规模民间海外救援的序幕。12月31日一个边远山区的小学生打来电话说,他们没有很多钱,同学每人捐了1元,托老师寄去支援灾区,他们的捐款共81元。还有一位孕妇到上海市红十字会捐款,她捐款的名字签的是她未出生婴儿的名字,她说这是一种胎教。中国民间自发的捐款行动令人动容。
灾情发生半个多月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成立了3个赴海啸受灾国救援工作小组对灾区需求进行考察。中国红十字会联络部部长王小华说:“根据我们以往的救灾工作经验,现在的关键是灾区如何恢复和重建。”
无数个“911”叠加的梦魇
2005年1月15日,中国红十字会由王小华带队的考察组到达灾区的最前沿——印尼亚齐。对于当时年仅25岁的队员刘浩来说,与一群身着雨衣,人手一把锹的挖尸志愿者同机飞往受灾第一线可谓记忆犹新。“一下飞机,扑鼻而来的就是一阵阵的臭气,和铺天盖地的寻人启事。”尽管面对过水灾、旱灾、地震,当时的场面还是令这个阳光的年轻人大吃一惊,“所有建筑物的废墟、尸体都被压在湿漉漉的泥下,成为一堆堆触目惊心的泥团。因为死难者过多,有时甚至连裹尸袋都不够用。”
而领队王小华面对在堆尸坑里翻来找去的遇难者家属则陷入深深的思考。如果还能找到尸体,对生者来说是最大的安慰,但海啸已经过去十五六天,灾区依然像无数个“911”现场的叠加。如何帮助生者在这场灾难中重建新的生活,对他来说是此行最大的责任。
战乱中访遍每寸受灾的土地
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走路成了考察组的主要工作。从班达亚齐到棉兰到雅加达再回到班达亚齐,考察组几乎跑遍了大大小小的灾民点,整个岛上有多少个灾民点,每个点有多少人,当时的生存状况如何,考察组都做了严格的记录。“这个工作走马观花是会出偏差的,有时在路边看到几个帐篷住的人很少,但往里一走,发现住的人很多,这时你的反应是这里需要帐篷。”刘浩很认真地说:“越精细的观察越有利于我们回来制定救援计划,更好的帮助他们”。
然而这一星期的路并不好走,除交通不便外更重要的是当时班达亚齐正处于战乱状态,叛军和政府军两相对峙,到处是关卡,到处都是荷枪实弹的军人。战乱地区发生自然灾害使得救援问题更加复杂。刘浩说:“在当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两个概念,地方政府可能是反中央的,我们如果和政府军靠的太近,就有可能成为当地百姓的攻击目标,和军队靠的不近就有可能被人打。”在随后的6月,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红十字会派往印尼海啸灾区的一位工作人员,就在执行公务途中遭枪击重伤。如何在政府军和叛军中找到平衡便于救灾,如何保证救援人员自身的安全,成为考察组印尼之行的额外功课。
难民营中我们就是欢笑
考察组的队员艰难地踏过废墟,走到噩梦初醒的灾民中间,巧妙的斡旋使他们在当地颇受欢迎。他们去难民营看望妇女、老人和小孩,和他们一起聊天,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将来的打算。 “当时难民营规划的很好。救援队为他们搭帐篷、挖厕所、运来食物和水,还定期对周围环境进行消毒。自然灾害中环境卫生不好很容易导致死亡。”刘浩回忆道。
灾难的阴影在孩子的心中已经渐渐的淡去,他们又开始上学了。活泼的天性使他们忙碌起来,他们把被海水浸泡过的漫画书拿出来晒,还把找到的钱拿出来晒。每当看到考察组的工作人员来总是兴高采烈的,无论是聊天还是拍照片,他们都是开心的笑着。“每次我们要走的时候,孩子们总是拉着我们,舍不得我们走,有的孩子干脆哇哇大哭起来。”刘浩有几分亏欠地说“班达亚齐的人特别纯朴,特别好客。除了重建家园,我们可能还可以做得更好。”
美丽的亚齐河畔正在愈合
毫无疑问,考察组此行担当了后续重建工作的问路石和急先锋。随后中国红十字会又派出海啸项目代表陈凡。为保证项目能够顺利实施,陈凡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多次赴印尼工作,一切从零开始,独自奔走在印尼红十字会、项目地和驻地。当时灾区物资匮乏,物价奇高,中国红十字会向印尼红十字会捐助360万美元用于在亚齐省大亚齐县建房屋,随后又捐助了20万美元为当地居民购买基本生活用品。并且亚齐灾后重建工作还将一直持续到2010年。
如今虽然海啸的痕迹还依稀能见,但在亚齐省大亚齐县拉姆诺乡河口村,一片依山傍水的开阔地带上,中国——印尼红十字友谊村313套红顶黄墙的房屋,错落有致的掩映在茂密的丛林中,有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
“朋友,请安息,远在中国,我们都在把你惦记……我们和你的祖国,你的亲人,永远手牵手,肩并肩,浑然一体!”
评论
25941
掩埋受难者遗体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0_18/1794_25942_819534.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0_18/1794_25942_819534.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0_18/1794_25942_819534.jpg
2010年05月06日 17:27
2004年岁末,中国人以捐助印度洋海啸受灾群众的方式,迎来新的一年。捐款的、捐物的、要求义演的,一时间,中国红十字会的捐款现场排起了长队,捐赠热线的铃声此起彼伏。红十字工作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拉开了迄今最大规模民间海外救援的序幕。12月31日一个边远山区的小学生打来电话说,他们没有很多钱,同学每人捐了1元,托老师寄去支援灾区,他们的捐款共81元。还有一位孕妇到上海市红十字会捐款,她捐款的名字签的是她未出生婴儿的名字,她说这是一种胎教。中国民间自发的捐款行动令人动容。
灾情发生半个多月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成立了3个赴海啸受灾国救援工作小组对灾区需求进行考察。中国红十字会联络部部长王小华说:“根据我们以往的救灾工作经验,现在的关键是灾区如何恢复和重建。”
无数个“911”叠加的梦魇
2005年1月15日,中国红十字会由王小华带队的考察组到达灾区的最前沿——印尼亚齐。对于当时年仅25岁的队员刘浩来说,与一群身着雨衣,人手一把锹的挖尸志愿者同机飞往受灾第一线可谓记忆犹新。“一下飞机,扑鼻而来的就是一阵阵的臭气,和铺天盖地的寻人启事。”尽管面对过水灾、旱灾、地震,当时的场面还是令这个阳光的年轻人大吃一惊,“所有建筑物的废墟、尸体都被压在湿漉漉的泥下,成为一堆堆触目惊心的泥团。因为死难者过多,有时甚至连裹尸袋都不够用。”
而领队王小华面对在堆尸坑里翻来找去的遇难者家属则陷入深深的思考。如果还能找到尸体,对生者来说是最大的安慰,但海啸已经过去十五六天,灾区依然像无数个“911”现场的叠加。如何帮助生者在这场灾难中重建新的生活,对他来说是此行最大的责任。
战乱中访遍每寸受灾的土地
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走路成了考察组的主要工作。从班达亚齐到棉兰到雅加达再回到班达亚齐,考察组几乎跑遍了大大小小的灾民点,整个岛上有多少个灾民点,每个点有多少人,当时的生存状况如何,考察组都做了严格的记录。“这个工作走马观花是会出偏差的,有时在路边看到几个帐篷住的人很少,但往里一走,发现住的人很多,这时你的反应是这里需要帐篷。”刘浩很认真地说:“越精细的观察越有利于我们回来制定救援计划,更好的帮助他们”。
然而这一星期的路并不好走,除交通不便外更重要的是当时班达亚齐正处于战乱状态,叛军和政府军两相对峙,到处是关卡,到处都是荷枪实弹的军人。战乱地区发生自然灾害使得救援问题更加复杂。刘浩说:“在当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两个概念,地方政府可能是反中央的,我们如果和政府军靠的太近,就有可能成为当地百姓的攻击目标,和军队靠的不近就有可能被人打。”在随后的6月,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红十字会派往印尼海啸灾区的一位工作人员,就在执行公务途中遭枪击重伤。如何在政府军和叛军中找到平衡便于救灾,如何保证救援人员自身的安全,成为考察组印尼之行的额外功课。
难民营中我们就是欢笑
考察组的队员艰难地踏过废墟,走到噩梦初醒的灾民中间,巧妙的斡旋使他们在当地颇受欢迎。他们去难民营看望妇女、老人和小孩,和他们一起聊天,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将来的打算。 “当时难民营规划的很好。救援队为他们搭帐篷、挖厕所、运来食物和水,还定期对周围环境进行消毒。自然灾害中环境卫生不好很容易导致死亡。”刘浩回忆道。
灾难的阴影在孩子的心中已经渐渐的淡去,他们又开始上学了。活泼的天性使他们忙碌起来,他们把被海水浸泡过的漫画书拿出来晒,还把找到的钱拿出来晒。每当看到考察组的工作人员来总是兴高采烈的,无论是聊天还是拍照片,他们都是开心的笑着。“每次我们要走的时候,孩子们总是拉着我们,舍不得我们走,有的孩子干脆哇哇大哭起来。”刘浩有几分亏欠地说“班达亚齐的人特别纯朴,特别好客。除了重建家园,我们可能还可以做得更好。”
美丽的亚齐河畔正在愈合
毫无疑问,考察组此行担当了后续重建工作的问路石和急先锋。随后中国红十字会又派出海啸项目代表陈凡。为保证项目能够顺利实施,陈凡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多次赴印尼工作,一切从零开始,独自奔走在印尼红十字会、项目地和驻地。当时灾区物资匮乏,物价奇高,中国红十字会向印尼红十字会捐助360万美元用于在亚齐省大亚齐县建房屋,随后又捐助了20万美元为当地居民购买基本生活用品。并且亚齐灾后重建工作还将一直持续到2010年。
如今虽然海啸的痕迹还依稀能见,但在亚齐省大亚齐县拉姆诺乡河口村,一片依山傍水的开阔地带上,中国——印尼红十字友谊村313套红顶黄墙的房屋,错落有致的掩映在茂密的丛林中,有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
“朋友,请安息,远在中国,我们都在把你惦记……我们和你的祖国,你的亲人,永远手牵手,肩并肩,浑然一体!”
评论
25942
运往受灾国的物资等待上机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0_18/1794_25943_994429.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0_18/1794_25943_994429.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0_18/1794_25943_994429.jpg
2010年05月06日 17:27
2004年岁末,中国人以捐助印度洋海啸受灾群众的方式,迎来新的一年。捐款的、捐物的、要求义演的,一时间,中国红十字会的捐款现场排起了长队,捐赠热线的铃声此起彼伏。红十字工作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拉开了迄今最大规模民间海外救援的序幕。12月31日一个边远山区的小学生打来电话说,他们没有很多钱,同学每人捐了1元,托老师寄去支援灾区,他们的捐款共81元。还有一位孕妇到上海市红十字会捐款,她捐款的名字签的是她未出生婴儿的名字,她说这是一种胎教。中国民间自发的捐款行动令人动容。
灾情发生半个多月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成立了3个赴海啸受灾国救援工作小组对灾区需求进行考察。中国红十字会联络部部长王小华说:“根据我们以往的救灾工作经验,现在的关键是灾区如何恢复和重建。”
无数个“911”叠加的梦魇
2005年1月15日,中国红十字会由王小华带队的考察组到达灾区的最前沿——印尼亚齐。对于当时年仅25岁的队员刘浩来说,与一群身着雨衣,人手一把锹的挖尸志愿者同机飞往受灾第一线可谓记忆犹新。“一下飞机,扑鼻而来的就是一阵阵的臭气,和铺天盖地的寻人启事。”尽管面对过水灾、旱灾、地震,当时的场面还是令这个阳光的年轻人大吃一惊,“所有建筑物的废墟、尸体都被压在湿漉漉的泥下,成为一堆堆触目惊心的泥团。因为死难者过多,有时甚至连裹尸袋都不够用。”
而领队王小华面对在堆尸坑里翻来找去的遇难者家属则陷入深深的思考。如果还能找到尸体,对生者来说是最大的安慰,但海啸已经过去十五六天,灾区依然像无数个“911”现场的叠加。如何帮助生者在这场灾难中重建新的生活,对他来说是此行最大的责任。
战乱中访遍每寸受灾的土地
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走路成了考察组的主要工作。从班达亚齐到棉兰到雅加达再回到班达亚齐,考察组几乎跑遍了大大小小的灾民点,整个岛上有多少个灾民点,每个点有多少人,当时的生存状况如何,考察组都做了严格的记录。“这个工作走马观花是会出偏差的,有时在路边看到几个帐篷住的人很少,但往里一走,发现住的人很多,这时你的反应是这里需要帐篷。”刘浩很认真地说:“越精细的观察越有利于我们回来制定救援计划,更好的帮助他们”。
然而这一星期的路并不好走,除交通不便外更重要的是当时班达亚齐正处于战乱状态,叛军和政府军两相对峙,到处是关卡,到处都是荷枪实弹的军人。战乱地区发生自然灾害使得救援问题更加复杂。刘浩说:“在当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两个概念,地方政府可能是反中央的,我们如果和政府军靠的太近,就有可能成为当地百姓的攻击目标,和军队靠的不近就有可能被人打。”在随后的6月,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红十字会派往印尼海啸灾区的一位工作人员,就在执行公务途中遭枪击重伤。如何在政府军和叛军中找到平衡便于救灾,如何保证救援人员自身的安全,成为考察组印尼之行的额外功课。
难民营中我们就是欢笑
考察组的队员艰难地踏过废墟,走到噩梦初醒的灾民中间,巧妙的斡旋使他们在当地颇受欢迎。他们去难民营看望妇女、老人和小孩,和他们一起聊天,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将来的打算。 “当时难民营规划的很好。救援队为他们搭帐篷、挖厕所、运来食物和水,还定期对周围环境进行消毒。自然灾害中环境卫生不好很容易导致死亡。”刘浩回忆道。
灾难的阴影在孩子的心中已经渐渐的淡去,他们又开始上学了。活泼的天性使他们忙碌起来,他们把被海水浸泡过的漫画书拿出来晒,还把找到的钱拿出来晒。每当看到考察组的工作人员来总是兴高采烈的,无论是聊天还是拍照片,他们都是开心的笑着。“每次我们要走的时候,孩子们总是拉着我们,舍不得我们走,有的孩子干脆哇哇大哭起来。”刘浩有几分亏欠地说“班达亚齐的人特别纯朴,特别好客。除了重建家园,我们可能还可以做得更好。”
美丽的亚齐河畔正在愈合
毫无疑问,考察组此行担当了后续重建工作的问路石和急先锋。随后中国红十字会又派出海啸项目代表陈凡。为保证项目能够顺利实施,陈凡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多次赴印尼工作,一切从零开始,独自奔走在印尼红十字会、项目地和驻地。当时灾区物资匮乏,物价奇高,中国红十字会向印尼红十字会捐助360万美元用于在亚齐省大亚齐县建房屋,随后又捐助了20万美元为当地居民购买基本生活用品。并且亚齐灾后重建工作还将一直持续到2010年。
如今虽然海啸的痕迹还依稀能见,但在亚齐省大亚齐县拉姆诺乡河口村,一片依山傍水的开阔地带上,中国——印尼红十字友谊村313套红顶黄墙的房屋,错落有致的掩映在茂密的丛林中,有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
“朋友,请安息,远在中国,我们都在把你惦记……我们和你的祖国,你的亲人,永远手牵手,肩并肩,浑然一体!”
评论
25943
在水灾中寻找遇难者遗体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0_18/1794_25944_274997.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0_18/1794_25944_274997.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0_18/1794_25944_274997.jpg
2010年05月06日 17:27
2004年岁末,中国人以捐助印度洋海啸受灾群众的方式,迎来新的一年。捐款的、捐物的、要求义演的,一时间,中国红十字会的捐款现场排起了长队,捐赠热线的铃声此起彼伏。红十字工作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拉开了迄今最大规模民间海外救援的序幕。12月31日一个边远山区的小学生打来电话说,他们没有很多钱,同学每人捐了1元,托老师寄去支援灾区,他们的捐款共81元。还有一位孕妇到上海市红十字会捐款,她捐款的名字签的是她未出生婴儿的名字,她说这是一种胎教。中国民间自发的捐款行动令人动容。
灾情发生半个多月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成立了3个赴海啸受灾国救援工作小组对灾区需求进行考察。中国红十字会联络部部长王小华说:“根据我们以往的救灾工作经验,现在的关键是灾区如何恢复和重建。”
无数个“911”叠加的梦魇
2005年1月15日,中国红十字会由王小华带队的考察组到达灾区的最前沿——印尼亚齐。对于当时年仅25岁的队员刘浩来说,与一群身着雨衣,人手一把锹的挖尸志愿者同机飞往受灾第一线可谓记忆犹新。“一下飞机,扑鼻而来的就是一阵阵的臭气,和铺天盖地的寻人启事。”尽管面对过水灾、旱灾、地震,当时的场面还是令这个阳光的年轻人大吃一惊,“所有建筑物的废墟、尸体都被压在湿漉漉的泥下,成为一堆堆触目惊心的泥团。因为死难者过多,有时甚至连裹尸袋都不够用。”
而领队王小华面对在堆尸坑里翻来找去的遇难者家属则陷入深深的思考。如果还能找到尸体,对生者来说是最大的安慰,但海啸已经过去十五六天,灾区依然像无数个“911”现场的叠加。如何帮助生者在这场灾难中重建新的生活,对他来说是此行最大的责任。
战乱中访遍每寸受灾的土地
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走路成了考察组的主要工作。从班达亚齐到棉兰到雅加达再回到班达亚齐,考察组几乎跑遍了大大小小的灾民点,整个岛上有多少个灾民点,每个点有多少人,当时的生存状况如何,考察组都做了严格的记录。“这个工作走马观花是会出偏差的,有时在路边看到几个帐篷住的人很少,但往里一走,发现住的人很多,这时你的反应是这里需要帐篷。”刘浩很认真地说:“越精细的观察越有利于我们回来制定救援计划,更好的帮助他们”。
然而这一星期的路并不好走,除交通不便外更重要的是当时班达亚齐正处于战乱状态,叛军和政府军两相对峙,到处是关卡,到处都是荷枪实弹的军人。战乱地区发生自然灾害使得救援问题更加复杂。刘浩说:“在当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两个概念,地方政府可能是反中央的,我们如果和政府军靠的太近,就有可能成为当地百姓的攻击目标,和军队靠的不近就有可能被人打。”在随后的6月,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红十字会派往印尼海啸灾区的一位工作人员,就在执行公务途中遭枪击重伤。如何在政府军和叛军中找到平衡便于救灾,如何保证救援人员自身的安全,成为考察组印尼之行的额外功课。
难民营中我们就是欢笑
考察组的队员艰难地踏过废墟,走到噩梦初醒的灾民中间,巧妙的斡旋使他们在当地颇受欢迎。他们去难民营看望妇女、老人和小孩,和他们一起聊天,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将来的打算。 “当时难民营规划的很好。救援队为他们搭帐篷、挖厕所、运来食物和水,还定期对周围环境进行消毒。自然灾害中环境卫生不好很容易导致死亡。”刘浩回忆道。
灾难的阴影在孩子的心中已经渐渐的淡去,他们又开始上学了。活泼的天性使他们忙碌起来,他们把被海水浸泡过的漫画书拿出来晒,还把找到的钱拿出来晒。每当看到考察组的工作人员来总是兴高采烈的,无论是聊天还是拍照片,他们都是开心的笑着。“每次我们要走的时候,孩子们总是拉着我们,舍不得我们走,有的孩子干脆哇哇大哭起来。”刘浩有几分亏欠地说“班达亚齐的人特别纯朴,特别好客。除了重建家园,我们可能还可以做得更好。”
美丽的亚齐河畔正在愈合
毫无疑问,考察组此行担当了后续重建工作的问路石和急先锋。随后中国红十字会又派出海啸项目代表陈凡。为保证项目能够顺利实施,陈凡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多次赴印尼工作,一切从零开始,独自奔走在印尼红十字会、项目地和驻地。当时灾区物资匮乏,物价奇高,中国红十字会向印尼红十字会捐助360万美元用于在亚齐省大亚齐县建房屋,随后又捐助了20万美元为当地居民购买基本生活用品。并且亚齐灾后重建工作还将一直持续到2010年。
如今虽然海啸的痕迹还依稀能见,但在亚齐省大亚齐县拉姆诺乡河口村,一片依山傍水的开阔地带上,中国——印尼红十字友谊村313套红顶黄墙的房屋,错落有致的掩映在茂密的丛林中,有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
“朋友,请安息,远在中国,我们都在把你惦记……我们和你的祖国,你的亲人,永远手牵手,肩并肩,浑然一体!”
评论
25944
战乱和灾害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0_18/1794_25945_338679.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0_18/1794_25945_338679.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0_18/1794_25945_338679.jpg
2010年05月06日 17:27
2004年岁末,中国人以捐助印度洋海啸受灾群众的方式,迎来新的一年。捐款的、捐物的、要求义演的,一时间,中国红十字会的捐款现场排起了长队,捐赠热线的铃声此起彼伏。红十字工作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拉开了迄今最大规模民间海外救援的序幕。12月31日一个边远山区的小学生打来电话说,他们没有很多钱,同学每人捐了1元,托老师寄去支援灾区,他们的捐款共81元。还有一位孕妇到上海市红十字会捐款,她捐款的名字签的是她未出生婴儿的名字,她说这是一种胎教。中国民间自发的捐款行动令人动容。
灾情发生半个多月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成立了3个赴海啸受灾国救援工作小组对灾区需求进行考察。中国红十字会联络部部长王小华说:“根据我们以往的救灾工作经验,现在的关键是灾区如何恢复和重建。”
无数个“911”叠加的梦魇
2005年1月15日,中国红十字会由王小华带队的考察组到达灾区的最前沿——印尼亚齐。对于当时年仅25岁的队员刘浩来说,与一群身着雨衣,人手一把锹的挖尸志愿者同机飞往受灾第一线可谓记忆犹新。“一下飞机,扑鼻而来的就是一阵阵的臭气,和铺天盖地的寻人启事。”尽管面对过水灾、旱灾、地震,当时的场面还是令这个阳光的年轻人大吃一惊,“所有建筑物的废墟、尸体都被压在湿漉漉的泥下,成为一堆堆触目惊心的泥团。因为死难者过多,有时甚至连裹尸袋都不够用。”
而领队王小华面对在堆尸坑里翻来找去的遇难者家属则陷入深深的思考。如果还能找到尸体,对生者来说是最大的安慰,但海啸已经过去十五六天,灾区依然像无数个“911”现场的叠加。如何帮助生者在这场灾难中重建新的生活,对他来说是此行最大的责任。
战乱中访遍每寸受灾的土地
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走路成了考察组的主要工作。从班达亚齐到棉兰到雅加达再回到班达亚齐,考察组几乎跑遍了大大小小的灾民点,整个岛上有多少个灾民点,每个点有多少人,当时的生存状况如何,考察组都做了严格的记录。“这个工作走马观花是会出偏差的,有时在路边看到几个帐篷住的人很少,但往里一走,发现住的人很多,这时你的反应是这里需要帐篷。”刘浩很认真地说:“越精细的观察越有利于我们回来制定救援计划,更好的帮助他们”。
然而这一星期的路并不好走,除交通不便外更重要的是当时班达亚齐正处于战乱状态,叛军和政府军两相对峙,到处是关卡,到处都是荷枪实弹的军人。战乱地区发生自然灾害使得救援问题更加复杂。刘浩说:“在当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是两个概念,地方政府可能是反中央的,我们如果和政府军靠的太近,就有可能成为当地百姓的攻击目标,和军队靠的不近就有可能被人打。”在随后的6月,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红十字会派往印尼海啸灾区的一位工作人员,就在执行公务途中遭枪击重伤。如何在政府军和叛军中找到平衡便于救灾,如何保证救援人员自身的安全,成为考察组印尼之行的额外功课。
难民营中我们就是欢笑
考察组的队员艰难地踏过废墟,走到噩梦初醒的灾民中间,巧妙的斡旋使他们在当地颇受欢迎。他们去难民营看望妇女、老人和小孩,和他们一起聊天,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将来的打算。 “当时难民营规划的很好。救援队为他们搭帐篷、挖厕所、运来食物和水,还定期对周围环境进行消毒。自然灾害中环境卫生不好很容易导致死亡。”刘浩回忆道。
灾难的阴影在孩子的心中已经渐渐的淡去,他们又开始上学了。活泼的天性使他们忙碌起来,他们把被海水浸泡过的漫画书拿出来晒,还把找到的钱拿出来晒。每当看到考察组的工作人员来总是兴高采烈的,无论是聊天还是拍照片,他们都是开心的笑着。“每次我们要走的时候,孩子们总是拉着我们,舍不得我们走,有的孩子干脆哇哇大哭起来。”刘浩有几分亏欠地说“班达亚齐的人特别纯朴,特别好客。除了重建家园,我们可能还可以做得更好。”
美丽的亚齐河畔正在愈合
毫无疑问,考察组此行担当了后续重建工作的问路石和急先锋。随后中国红十字会又派出海啸项目代表陈凡。为保证项目能够顺利实施,陈凡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多次赴印尼工作,一切从零开始,独自奔走在印尼红十字会、项目地和驻地。当时灾区物资匮乏,物价奇高,中国红十字会向印尼红十字会捐助360万美元用于在亚齐省大亚齐县建房屋,随后又捐助了20万美元为当地居民购买基本生活用品。并且亚齐灾后重建工作还将一直持续到2010年。
如今虽然海啸的痕迹还依稀能见,但在亚齐省大亚齐县拉姆诺乡河口村,一片依山傍水的开阔地带上,中国——印尼红十字友谊村313套红顶黄墙的房屋,错落有致的掩映在茂密的丛林中,有如一幅浓墨重彩的山水画。
“朋友,请安息,远在中国,我们都在把你惦记……我们和你的祖国,你的亲人,永远手牵手,肩并肩,浑然一体!”
评论
25945
查找失踪的亲属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0_18/1794_25946_930771.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0_18/1794_25946_930771.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0_18/1794_25946_930771.jpg
2010年05月06日 17:27
中国红十字会会员在帮助当地人查找失踪的亲属
评论
25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