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分享微博 分享微信 回到顶部

“镜头中的中国”自然环境二等奖

2013.08.25 21:17:36
1 / 20
“镜头中的中国”自然环境二等奖,柳涛作品《“重生”的生灵》。
15

“镜头中的中国”自然环境二等奖之二

图文|柳涛/东南快报

  人与野生动物发生最早的联系只是因生存进行的抵御和狩猎。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延,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不断地发生变化或遭受破坏,使得野生动物资源加速灭亡。近年来,保护野生动物的呼声越来越高:将死亡动物用科学的方法制作成标本进行保存,以备展开深入地科学研究,也是保护野生动物的一种主要方式之一。

  在我国动物标本制作业中,早在解放前就有“南唐北刘”之说。1890年,擅长狩猎的福州渔民唐旺旺和唐启秀,当时受雇于英国传教士La Touche,为他采集并剥制鸟类标本,并以此为生,成为南方的第一代创业者。解放后,唐家标本制作才得到社会广泛承认。唐家三代20多人,分别在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福建师大、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上海自然博物馆等单位,从事动标本的采集制作和教学研究工作。1980年成立的福建省标本公司是正宗的“唐派”直系。

  “唐派的制作手法,习惯采用填充制作动物标本,具有省时,本轻,易于掌握,适用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和动物标本打交道30多年的高天德,是公司一名老师傅。高师傅介绍,再小的一件标本,制作过程都要经过采,剥、泡、晒、磨、填,缝、润等10几道工序才完成。

  2012年4月10日上午,如果没人引路,记者很难找到位于福州市茶园路39号的福建省标本公司。这是个很不起眼的院落,几间不大的平房,分别是办公室,仓库和车间。因为地方太狭小,大门左边的车棚也当成了临时的作坊。如不是亲眼目睹,很难想像福建省博物馆的很多野生动物就在这里“重获新生”。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其形态或狞牙利齿,或仰天咆哮,或憨态可掬,或迟眉钝眼---栩栩如生。走进零乱的制作作坊,就像走进了广袤的非洲大草原,来到了千里冰封的北极冰面,零距离接触到各类神奇的动物。

  小小的作坊,到处摆着或挂着各类动物的标本。这里没有高端、精准的仪器,桌子上摆放的工具,只是镊子、刀子、剪子、缝合线还有稻草、泥巴和塑料泡沫。而这看似简单的工具,却是又一门对手艺要求极高的工作。“目前国际水平也采用有部分‘唐派’填充技术。”戴着老花镜的高师傅,撸着袖子说,“唐派”制作的动物标本体内,用的是铅丝把动物肢体和头尾串连在一起,然后固定在装饰物上,还原动物以前生活的环境。今年3月在北京举行的首届全国动物标本展中,福建省标本公司参展的八件作品,有7件获奖,其中黑豹、丹顶鹤、蛇雕作品获得二等奖。

  “这些动物标本多是由全国的动物园提供。动物死后,还需要很多手续才能运到福州,而这些动物标本做好后,主要是送到各地博物馆和高校,市场有限,业务量不大。”公司的业务部经理林超介绍,公司在1980年代初,业务量还很大,下属单位有南平分厂、建欧分厂、厦门分厂,500多名员工,每到狩猎季节,还要雇船去罗源湾打鸟。时至今日,厦门分厂已经不存在了,福州总公司、南平、建欧加起来也不足百人。“唐派”传统标本制作技术已是青黄不接,也面临失传。

新浪图片

新浪图片

温暖而开放的图片平台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账号,请直接登录
请用最新版微博客户端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