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分享微博
分享微信
回到顶部
新浪图片-有温度的视觉
全站图库
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登录
支持
键翻阅图片
列表查看
高清查看
大图
全屏观看
00:00
/
00:00
关闭
猜你喜欢
看了又看
下一图集
重新浏览
进入新闻中心图片首页
关注@新浪图片
关注摄影师微博
分享到微博
收藏
下载
评论
分享到
显示更多文字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
(www.sina.com.cn)
顶部 “
我的收藏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轰炸机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09_40/493_563_731253.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09_40/493_563_731253.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09_40/493_563_731253.jpg
2009年10月01日 13:34
[
视频:9架轰6H飞机组成梯队飞越天安门广场
][
新中国成立60周年视频专题
]
10月1日,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
第三梯队是轰炸机梯队。由空军航空兵某师9架轰—6H飞机编成。这支部队曾先后圆满完成了航测、珠峰、空投原子弹、氢弹等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与十年前的国庆阅兵相比,轰炸机的外形虽然并没有多大变化,但武器装备以及作战能力已今非昔比。
简介:轰-6轰炸机,原型为苏联的著名中型喷气轰炸机图-16。该机采用两台图曼采夫涡轮喷气发动机,翼型后掠,1948年开始研制,直到1990年还有少量在苏军中服役。该机的各个改型在苏军中担任了战术战略轰炸、侦察、反舰、巡逻监视等多种任务,形成了一个用途广泛的型号系列。该机主要的缺陷是研制时间早,载荷、速度等指标较差,在苏军中主要作为大型作战飞机(如图-95、图-142)的补充。我国引进并仿制了图-16,至今该机仍是我军战略轰炸力量的核心,并且在不断对其动力、航电及机载武器进行改进,同时在其基础上发展了多种特种平台,预计将至少服役至2020年左右。轰-6轰炸机改进型有轰6甲、轰 6乙、轰6丁、轰6K、油轰6、电轰6等。
基本技术参数:
航程:5760千米 最大起飞重量:75800千克
最大燃油量:10000千克 作战半径:2500千米
空重:24500千克 翼展:32.99米
机高:10.36米 最大挂弹重量:9000千克
乘员:5人
机载武器: 250公斤炸弹36枚。 轰-6飞机除挂载航空炸弹外,还可挂载反舰导弹、水雷、鱼雷和核弹等。
评论
563
空中梯队中的轰炸机梯队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09_40/493_564_693486.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09_40/493_564_693486.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09_40/493_564_693486.jpg
2009年10月01日 13:34
[
视频:9架轰6H飞机组成梯队飞越天安门广场
][
新中国成立60周年视频专题
]
10月1日,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
第三梯队是轰炸机梯队。由空军航空兵某师9架轰—6H飞机编成。这支部队曾先后圆满完成了航测、珠峰、空投原子弹、氢弹等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与十年前的国庆阅兵相比,轰炸机的外形虽然并没有多大变化,但武器装备以及作战能力已今非昔比。
简介:轰-6轰炸机,原型为苏联的著名中型喷气轰炸机图-16。该机采用两台图曼采夫涡轮喷气发动机,翼型后掠,1948年开始研制,直到1990年还有少量在苏军中服役。该机的各个改型在苏军中担任了战术战略轰炸、侦察、反舰、巡逻监视等多种任务,形成了一个用途广泛的型号系列。该机主要的缺陷是研制时间早,载荷、速度等指标较差,在苏军中主要作为大型作战飞机(如图-95、图-142)的补充。我国引进并仿制了图-16,至今该机仍是我军战略轰炸力量的核心,并且在不断对其动力、航电及机载武器进行改进,同时在其基础上发展了多种特种平台,预计将至少服役至2020年左右。轰-6轰炸机改进型有轰6甲、轰 6乙、轰6丁、轰6K、油轰6、电轰6等。
基本技术参数:
航程:5760千米 最大起飞重量:75800千克
最大燃油量:10000千克 作战半径:2500千米
空重:24500千克 翼展:32.99米
机高:10.36米 最大挂弹重量:9000千克
乘员:5人
机载武器: 250公斤炸弹36枚。 轰-6飞机除挂载航空炸弹外,还可挂载反舰导弹、水雷、鱼雷和核弹等。
评论
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