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分享微博 分享微信 回到顶部

责任编辑:马俊岩 SN112

20年前,香港回归那一天

2017.06.25 18:43:51
1 / 24
邓小平曾在不同场合说过,香港回归后,香港居民“股照炒、舞照跳、马照跑”。回归并没有改变香港人的生活,1997年7月1日这天,商场照常营业,下雨了人们依旧打着伞等公交车。在这不变的背后,历史正在走过,香港结束了殖民地时代,回到了祖国。摄影|李振盛
286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20年前,香港回归那一天

文|李振盛

  殖民统治最后一天

  瞬间即永恒。在回归之日前后72小时里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人激动的事件——

  6月30日清早,我看到报纸上的通栏大标题:“殖民统治最后一天”。这句话令海内外的炎黄子孙激动不已。150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终于即将结束。

  我从香港政府新闻处发放的《活动程序册》中选定了几项主要活动,作为采访的重点。

  英国末代港督彭定康将在6月30日16时30分离开港督府,这是殖民统治结束的重要象征。当我赶到港督府门前时,大门两侧已是人山人海。 

  一排排的港警站在马路上维持秩序,有一位友善的警官看见我胸前挂着采访证件,便与我攀谈起来,他问我是从哪里来的,我说从北京来。他说北京是个好地方啦,可惜还没有去过。他问我在哪家报馆做事,我说是在大学新闻系教书。他又问是哪一所大学,我说是公安部主办的中国人民警官大学。这位警官马上幽默地说,那么你就是我们的领导啦,明天回归以后我们也应该归公安部领导啦,起码来说咱们是警界同行啦。我十分高兴地说,我不是你的领导,但我们的确算是警界同仁。

  这位好心的警官问我有什么需要帮忙吗?我说来晚了没有好位置拍照片。他说没有问题啦,在这一地段上我可以帮忙为你调换位置。这让我异常高兴,尽管来晚了还可以挑选相对有利的拍照地点,这位警官先是环视左右,然后指引我到一个比较理想的位置上。

  悠扬的苏格兰风笛演奏完毕后,日落号随之吹响,这时,一阵骤雨突然袭来,港督府的英国米字旗在大雨中缓缓降下。彭定康最后时刻在港督府大院降旗离别时,仅允许西方媒体入内采访,中国的中央电视台及新华社等媒体均被拒之门外,为此中国主流媒体记者提早爬到港督府对面的高坡上,抢占有利的制高点,居高临下拍摄到车队在雨中开出港督府的大场面。

  当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镶着英王皇冠的座车驶过来时,我挤在路边人群中举起相机抓拍到他坐在车里抱着英国国旗的画面。后来听编辑香港回归大画册的朋友说,在彭定康离别港督府的重要新闻事件当中,我这张信手抓拍的照片,竟然是在场的中国摄影师唯一拍到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照片。或许正是这个原因,这张照片在当年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和深圳商报主办的“97香港回归祖国之日全国新闻摄影大赛”中获得金奖,另有两张照片获得铜奖。得到7千多元奖金,为我自费赴港所付出的近两万元总算是找补回来一些,这是我始料不及的。

  港督座车在风雨中疾驶远去,当末代港督的车队在视线中消失时,我又赶忙跑步赶到皇后像广场,这里建有一战和二战中阵亡英军将士纪念碑。100多年来这个纪念碑一直飘扬着三面英国旗帜,今天在蒙蒙细雨中最后一次缓缓降下,数以千计的香港市民撑着雨伞围观这一情景。我爬上一个铁架冒雨拍摄3名英国士兵将旗帜一一降下的景象,以连续性画面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

  拍摄没有回归符号的回归

  在我到达香港之前,就产生一个想法:香港回归的伟大时刻是历史,绝对是极为珍贵的镜头;香港回归之际的市井生活也是历史,同样是珍贵的画面。对这两方面绝不能厚此薄彼。 

  这一想法源自我对文化大革命摄影的反思,30年前我在文革中专拍那些带有强烈“文革符号”的场景,而对文革中的黎民百姓的普通生活情景关注很不够,拍的照片也不多,成为我这个文革摄影人的一大遗憾。我想在拍摄香港回归照片时补上这一缺憾。

  在香港采访的那一段时间里,我作为已是57岁的摄影人,肩背几十斤重的摄影器材,胸前挎着两三台照相机,徒步走在港岛的大街小巷,拍摄回归时刻香港民众平常又平静的生活情景。 

  7月1日这一天,我为自己拟定了一个选题:“香港回归第一天”。这是一个极富包容性的题目。大家都知道形容香港回归稳定状况的一句话:马照跑,舞照跳。

  我没去赛马场和歌舞厅,拍那些图解式的照片没有意思。反倒是被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吸引住了,诸如:悠闲的老人在维多利亚公园遛鸟闲坐,狗儿趴在看报的主人脚边睡觉,热闹繁华的市井街道,情侣撑着同一把伞下悠闲地逛街,边品茶边看报的老人,中英两国青年在教堂喜结良缘,警察换上紫荆花新帽徽的微笑,举杯狂饮对酒高歌的青年男女,直到深夜还未收市的书报摊,街边修表匠在路灯照明下忙活着,夜半时分仍在闹市街头乞讨的老人……

  这一切都是那么平平静静,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平淡淡。昨天是这样,今天依旧是这样,明天还将是这样。这就是回归时刻的真实香港,主权回归了,百姓还要照旧为讨生活而忙禄,想过上好日子还得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回归前是这样,回归后还会是这样,这就是普通百姓的正常生活,这就是任何社会都在正常运转的轨迹。“香港的明天更美好”这句口号,要通过全体港人的艰辛奋斗来实现。

  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

  1997年7月1日,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当属香港主权交接仪式上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的瞬间,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这一刻。

  坐落在湾仔海边、矗立于维多利亚港人工岛上的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形如振翅高飞的海鸟,有着巨龙腾空起飞的雄姿。世人瞩目的香港主权交接仪式在这里举行。6月30日傍晚,来自世界各地的超过4000名贵宾,先是齐聚会展中心富丽堂皇的二号展览大厅享用回归晚宴。接近午夜时分,贵宾们进入会展中心庄严肃穆的大会堂,参加见证历史性的香港主权交接仪式。

  刚进场时,主权交接仪式台上竖立着四根旗杆,右边的两根旗杆上飘扬着英国的米字旗和港英旗,左边的两根旗杆轴时空着,等待即将升起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

  中英两国政府代表团入座并发表讲话后,时钟指针指向7月1日零点时,英国国旗从旗杆上缓缓降下来。伴随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乐曲,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

  我被当时的情景深深感动,喜悦的热泪在眼眶中打转儿。我赶紧提醒自己,别让泪花模糊了双眼而影响取景。情绪稳定下来,我举起相机记录下世人瞩目的历史性时刻。

  面对这一历史性事件的宏伟场面,我采用电影连续画面的方式拍了多张照片,记录了英国米字旗从迎风飘扬到最后降下和中国五星红旗首次在香港升起的全过程。       

  从江泽民主席与查尔斯王子握手的那一刻起,香港主权正式完成交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对香港行使主权!

  当主权交接仪式结束之后,已是第二天凌晨时分,女儿陪我踏着夜色来到著名的兰桂坊酒吧娱乐一条街去拍摄狂欢之夜,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人,或高举酒杯,或手握酒瓶,当街痛饮狂欢,青年男女们在我的镜头前无拘无束,他们热烈拥抱,疯狂长吻,还不时举杯对着我的镜头高喊:“为香港干杯!” 

  这时,世界属于青年人的这句话是实实在在的。我被各国年青人的热情所感染,忘记了连日来的疲惫,在亲切友善和充分理解的氛围中,我拍摄了一张又一张的兰桂坊狂欢之夜的精彩画面。 

  站在香港这片沸腾的热土之上,我才能真正感受到:香港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不是新闻却是历史

  香港回归的伟大时刻过去了,在随后的两天里,主流媒体记者大多去盯住采访新任香港特区政府高官的活动,我这个纯属自费来港采访的自由摄影人却把视线转向别人不屑一顾的方向。比如,我想到7月1日凌晨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升起的地方,要是放在大陆,准会保留下来作为永久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者由哪个承包商出钱租下来做经营性运作。

  对女儿谈起此事,她笑了,说我真是“很中国”。她说,香港是个资本运作的世界,要是把诺大的一个会展中心的大会堂当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岂不是要让人家喝西北风。她说已经拆掉了,我一听吃惊不小,怎么能拆呢?!

  我想到应当去看看前一天还是庄严肃穆的地方,如今拆成什么样子了。女儿说我有病,去看那么一个破破烂烂的施工场地干嘛呀。    

  女儿见老爸主意已决,只好陪我又一次进入“百年雪耻最神圣的地方”——中英两国举行香港主权交接仪式的会场。这里已面目全非,前一天的庄重气氛荡然无存,看到的是一片狼藉之状,只见地面上有4个黑洞口,那就是“伟大历史性时刻”里英国国旗及港英政府旗降下和中国国旗及香港特区区旗升起的地方。我拍下了中国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升起的那两个黑洞洞。幽默地对女儿说,是“万恶的资本主义”把一个好端端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给毁掉了,可惜呀,可惜!

  我看着被拆得一片狼藉的大会堂,油然产生一种历史的失落感。我知道拍下这种场景不会构成新闻,这类照片可以说毫无用处,没有人会把它编进任何画册里。但我认为这也是历史,应当记录下来,这是辉煌历史的另一面。人们也许会从这类的照片中感悟到一点什么东西吧……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账号,请直接登录
请用最新版微博客户端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