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分享微博 分享微信 回到顶部

责任编辑:马俊岩 SN112

天安门百年变迁

2013.09.24 22:27:38
1 / 33
天安门,有“外安内和,长治久安”之意。几百年来,天安门在见证历史的同时,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在这里,明清皇帝“金凤颁诏”,“五四运动”旗帜飘飘,日本推出“建设大东亚新秩序”口号;在这里,国民政府挂出蒋介石画像,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青年人打出了“小平您好”……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几百年来,这张中国的脸

文|刘火雄

   介于广场与故宫之间的天安门,巍巍凛然,气象万千。自建成以来近600年间,她见证了明清王朝的强大辉煌,也饱经被外敌侵凌的屈辱忧伤,既交织着志士仁人的失意彷徨,更承载起亿万国人的光荣梦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时代最强音,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元。天安门这一雄伟建筑,此后不但成为国徽、人民币乃至结婚证上的装饰图案,深入人心,更是中国时局变迁的风向标,政治走势的晴雨表。

  早在明清时期,天安门就已成为皇权的象征。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曾如此写道:“天安门守护着故宫的南通道。1912年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垮台之前,皇帝的神圣权威一向是通过这道大门播扬的。深居皇宫的帝王朝南端坐,威仪越过重重庭院和护殿小河,再穿过天安门而颁行四海,达于万民。”“承天受命,治国安邦”,这正是天安门最初被寄予的厚想。

  然而,侵略者的铁蹄很快轻易粉碎了天朝上国沉醉多年的清梦。1900年8月,英、法、德、美、日、俄、意、奥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城,外国旗帜在天安门城楼上肆意挥舞,主政者仓皇西顾,黎明百姓唯有痛哭,“庚子国难”至今仍是天安门历史上一道难以抚平的伤痕。多年以后,在修缮天安门时,人们还在城楼西边的大梁上取出数枚带有外文字母的炮弹。

  此后数十年,北洋政府、日伪等各方势力粉墨登场,天安门持续笼罩在硝烟中,逐渐黯淡了往昔的风采神韵。城楼附近堆积如山的垃圾与城头青青野草,为她不幸的遭遇作了无言注脚:“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直至毛泽东亲手升起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历经磨难的天安门才迎来新生。

  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足足站了6个小时没有休息。“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这首耳熟能详的歌谣,一度成了国人念兹在兹的集体畅想曲之一。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新中国成立后,在天安门前开阔平整的大地上,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和毛主席纪念堂横空出世,天安门与周边建筑群浑然天成,这不但开创了世界最大的城市广场等诸多世界之最,同时共同建构起共和国新的象征。从“五四运动”的觉醒,到“文革”时期狂热,再到改革以来的开放,天安门吞吐四海,容纳百川。国庆阅兵、升期仪式、学子游行、百姓朝圣、民众留影……成了天安门前经久不息的风景。在这里,“毛主席万岁”、“人民万岁”的呼喊当年响彻云霄;在这里,也曾留下了“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的天安门诗抄;在这里,青年学子在游行中打出了横幅:“小平您好”;依然在这里,无数民众喜迎国庆、祝福祖国……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天安门已然集城市地标、政治舞台、文化景观、精神高地于一体。

  饱经沧桑的天安门,流逝几多风雨岁月,留下无数历史印记。又是一年秋风起,红旗漫卷,黄瓦蓝天。徜徉于天安门城楼上,胸中历史风云变幻万千,眼前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令人不胜今夕何夕之感:天地转、光阴迫,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栏目编辑|马俊岩

刘火雄

刘火雄

传播学博士

马俊岩

马俊岩

新浪图片频道编辑

新浪图片

新浪图片

温暖而开放的图片平台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账号,请直接登录
请用最新版微博客户端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