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马俊岩 SN112
2014年06月03日 21:16
2014年06月03日 21:16
2014年06月03日 21:17
2014年06月03日 21:17
2014年06月03日 21:17
2014年06月03日 21:17
2014年06月03日 21:17
2014年06月04日 10:33
2014年06月03日 21:17
2014年06月03日 21:17
2014年06月03日 21:17
2014年06月03日 21:17
2014年06月03日 21:17
2014年06月03日 21:17
2014年06月03日 21:17
2014年06月03日 21:17
2014年06月03日 21:17
2014年06月03日 21:17
2014年06月03日 21:17
2014年06月03日 21:18
2014年06月03日 21:18
2014年06月03日 21:18
2014年06月03日 21:18
2014年06月03日 21:18
2014年06月03日 21:18
2014年06月03日 21:18
2014年06月03日 21:18
2014年06月03日 21:18
2014年06月03日 21:18
2014年06月03日 21:18
文|胡卓然
1949年,王震将军率领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在新疆起义的国民党驻军司令陶峙岳用这样的诗句赠予王震:“将军谈笑指天山,便引春风度玉关”。
新疆和平解放之后,为了支援新疆、建设新疆,内地从建国初期就开始持续支援新疆建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首先改变新疆面貌的是从内地进疆的人民解放军。1949年12月5日,毛泽东主席发出《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号召全军,“除继续作战和服勤务者而外,应当担负一部分生产任务。使我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是一支生产军,藉以协同全国人民克服长期战争所遗留下来的困难,加速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
王震将军也发出了关于“改善军民生活,医治战争创伤,发展社会经济,克服财政困难,向建设近代化工业方向发展”的指令,进疆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随即组成了生产建设大军。
例如石河子附近卡子弯有一片被当地人唤作“西戈壁”的地方,由于没有水源,完全不能进行农业生产。历史上曾有地主投入重金,企图挖出水渠把东边玛纳斯河的河水引来,但最后放水时水都渗漏在途中,一滴水也没有流到戈壁。人民解放军官兵在烈日炎炎、风沙弥漫的戈壁滩上,风餐露宿、挖沙填沟,做到了历史上从没有人做到的事情,第一次让玛纳斯河的河水朝西流淌,在戈壁滩灌溉出数万亩的良田,实现了“叫水往西流”的梦想。
1954年这一年,屯垦部队上缴国家粮食约1686万公斤。新疆农业生产落后的帽子,历史上第一次被摘掉了。
内地工人支援
新疆最初的工业建设可以取得显著成效,也是与内地工人的支援分不开的。以七一棉纺织厂为例。该厂从厂长、总工程师、纺部、织部工程师和各工段技术人员,都是上海的华东纺管局从局里和各工厂抽调去的。
据从上海来新疆援建的工人回忆:“到厂后,空荡荡的厂房内,没有锅炉暖气,生了数十只火炉,还是零下十几度”。就是在这种艰难困苦之中,支援新疆的内地工人用忘我的劳动。
随着技术人员成建制扎根边疆,一些新疆历史上从没有过的技术单位,也从无到有产生了出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电力行业。
1956年电力工业部西安电力基本建设局第三十六工程处的职工384人进疆支援苇湖梁电厂二期工程安装。这批电力职工在完成任务后扎根边疆。
1959年11月,以第三十六工程处为基础成立新疆电力安装公司。
此前,1958年7月24日,以西北电力设计院支援新疆建设的六十七人为主体的新疆电力设计院也宣告成立。电力设计和安装部门的组建,大大推进了新疆电力工业的建设速度。
这种成建制迁址新疆的事例,一次次填补着新疆各行各业的空白。如新疆奎屯针织厂的前身是上海富华织造厂,1962年支援新疆建设举厂西迁,选址奎屯市,成为了新疆第一家针织企业。
八千湘女上天山
1950年到1952年的三年时间里,为了解决官兵的婚姻问题,王震派人到湖南招收女兵,约有八千名湖南女青年离开家乡、参军进疆。这就是最著名的“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
而这些女青年们是不知道王震的想法的。她们积极报名进入四川。
家住长沙的戴庆媛,体重不满40公斤,达不到参军的标准。为了可以走进这光荣的队伍,她体检的时候在棉衣棉裤兜里分别装上了铁锁、秤砣及卵石,终于实现了成为赴疆女兵的梦想。
当她颠簸了40多天到达新疆时,发现周边一切都是荒漠和戈壁,于是询问带队干部“工厂在哪里?”干部乐观地说,工厂就在她们的汗水里,只要不怕苦,肯流汗,想要有什么,就会有什么。
有的湘女在扎根新疆的同时却又约定永远保持湖南口音。但是,当晚年时的湘女们回家乡再看一看的时候,却常常告诉同行的人,新疆比自己的家乡更好。如同古诗里叙述的“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她们用一生青春建设的第二故乡,已胜过了自己长大的家乡。
在湘女们踏上天山之后,还有别的省份也有大批女青年赶赴新疆,支援边疆建设。以山东省女青年赴疆参军为例,1952年从山东各地参军女青年近3000人,1954年近7000人,合计约万人。来自各地的赴疆女青年,她们和上天山的湘女一样,同样是绽放在戈壁荒原上的最绚丽的花朵。
上海“十万青年支边”
随后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地知识青年也开始响应号召从内地奔赴新疆。与湖南“八千湘女上天山”一样著名的是:上海“十万青年支边”。
1954年11月8日,520名上海知识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奔赴新疆。他们中绝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的女生。面对世俗的阻力,上海市立第三女子中学初三毕业生徐胜男慷慨陈词:“如果谁都不愿到西北去发掘富饶的宝藏,社会主义怎么会来呢?”他们的这一行动,堪称是开启了上海知识青年支援新疆的帷幕。
至1962年已有数千名上海青年来到新疆。1963年起,一个新的赴疆热潮形成了。1963年7月至1966年10月,有九万七千名上海知青赴疆支援建设。约十万在繁华大都市长大的上海青年,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选择到祖国的边陲支援新疆建设。这在上海城市史和新疆建设史上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一直到1985年底,留在新疆参加建设的上海知青还有3万人。
而在上海十万青年大规模赴疆之前,1959~1960年,江苏、安徽、湖北三省分批动员组织青壮年支援新疆,建设新疆。据记载,支边青壮年入疆时均由当地政府选派县乡级干部带队,以营连编制。最关键的是,青壮年赴疆配有教育、医疗和各专业人员一并支边。这种专业配置在减少了支援区域负担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大批教育、医疗等技术人员,推动了支援区域的发展。
湘女们到晚年仍喜欢唱的这首《戈壁滩上建花园》,可以代表这一段改天换地的史实:
“自由的种子撒下去,幸福的泉水流不完。劳动双手能够翻天地,戈壁滩上盖花园”。
栏目编辑|马俊岩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