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分享微博 分享微信 回到顶部

责任编辑:马俊岩 SN112

珍贵老影像再现河南农村改革瞬间

2014.08.11 21:56:37
1 / 32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原大地逐步从文革阴影中走出,开始全面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在河南鄢陵县有一个喜欢照相的年轻农民张培林,后来调入许昌日报社工作。1978-1988年的十年里,他拍摄了家乡的日常生活。在这些点滴的日常中,一场伟大的变革正在发生。摄影:张培林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珍贵老影像再现河南农村改革瞬间

文|马俊岩

  1979年冬天,河南省鄢陵县岗底张大队的村头搭起戏台,十里八村的人们都来看大戏,有的人甚至从几十里地外的村庄赶来。看戏,是河南人生活里的油盐,没有了戏,生活里就少了很多可供咂舌细品的滋味。

  戏台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你方唱罢我登场”,不亦乐乎。这一切,在文革期间,是想都不敢想的。那十年,统治戏剧舞台的,是样板戏。

  无疑,一场新的变革正在拉开序幕。

  河南,是中国的缩影。

  曾经,这里花园口决堤,89万百姓葬身洪水;曾经,这里发生大饥荒,饿殍遍野;也曾经,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这里很多地方颗粒无收。

  文革期间,人们处于半温饱状态,记工分、分口粮、集中给生产队干活、吃在公社食堂。“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是河南农村人的真实写照。

  直到改革开放。

  在台下看戏的,除了十里八村的乡亲,还有一位手持海鸥牌4B型相机的青年,他一边听戏,一边随手拍了几张胶卷。这个青年名字叫张培林,他此时是河南鄢陵县的一个农民,23岁整。

  但是,他不想一辈子当农民。他看够了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他想成为城里人,想拿个城里户口,吃商品粮,娶个烫头发、穿高跟鞋的漂亮媳妇。

  当时,他村里有个走资派,名叫张学渠,是南下武汉的干部,解放前是地下党。文革时,这个人被揪出地主身份,被打倒,戴高帽,后来返回老家鄢陵县岗底张村。

  张培林和张学渠以及后者的儿子张玫成为了朋友。他尊重张家父子有知识、有文化,从他们那儿学到了不少东西。每当村里人让张学渠扫大街时,张培林都拦着,不让村里人欺负他。

  在张家父子的影响下,张培林开始读书。他受益最大的一本书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虽然看得囫囵吞枣,但是他记住了一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张培林想到自己得赚钱,他最终选择了照相。

  刚开始拍的时候,他没有明确的方向,就是看到了感兴趣的画面就拍,没想到,他一拍就是十年,在无意之间记录了中原农村改革的全部进程。

  河南的农村改革,是从1979年初开始的。1979年9月,河南省革命委员会撤销,恢复为河南省人民政府,此后,河南迈上经济建设正轨。

  这年春天,河南农村出现了“包工到组、联产计酬”、“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等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但是,中央和省委规定,“不允许包产到户,分田单干”。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重要谈话,对安徽凤阳和肥西农村搞“双包”责任制予以充分肯定。

  在这之后,1981年,河南省委才肯定了“包干到户”的做法,河南全省开始普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分得了土地,干劲热火朝天。他们填坑造田、播种、浇地、给幼苗除草施肥、割麦、打场、交公粮……这一切都被张培林摄入镜头。

  解放前的缺粮大省如今已经变成产粮和产棉大省,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

  “交公粮”成为那个时代人们共同难以忘怀的记忆。每年夏季麦收之后,农民们上午将粮食放在太阳底下暴晒,中午装麻袋,下午赶着马车去粮库交粮食。交给粮库的粮食一定要干燥并且干净,粮库有专门的人来验收。

  那时候,产粮大户、重点户、专业户都会受到政府表彰,奖品都自行车、黑白电视机之类。那时候的自信车是奢侈品,黑牌电视机更不用说。谁家要是有了电视机,立马会引来众多年轻人和小孩儿去围着节观看。

  令摄影师张培林印象深刻的,还有当时的干群关系。当时的干部,出门跟一个秘书、坐辆北京吉普已经相当了不起了。他们没有名牌服装,更别提名牌手表,穿个中山装、脚下蹬双布鞋,跟普通人没啥两样,跟百姓坐在一起也丝毫没有官架子。他们常常到村里调查,跟农民一起喝水聊天。

  在张培林的印象中,“以前的干部绝对不贪,生活跟老百姓一样,他们为百姓想得多,为自己考虑的少,真的是一心为公。”

栏目编辑|马俊岩

新浪图片

新浪图片

温暖而开放的图片平台

看见

看见

新浪图片品牌栏目《看见》

马俊岩

马俊岩

新浪图片频道编辑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账号,请直接登录
请用最新版微博客户端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