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马俊岩 SN112
2014年10月14日 12:07
2014年10月14日 12:07
2014年10月14日 12:07
2014年10月14日 12:07
2014年10月14日 12:08
2014年10月14日 12:08
2014年10月14日 12:08
2014年10月14日 12:08
2014年10月14日 12:08
2014年10月14日 12:08
2014年10月14日 12:08
2014年10月14日 12:08
2014年10月14日 12:08
2014年10月14日 12:08
2014年10月14日 12:08
2014年10月14日 12:08
2014年10月14日 12:08
2014年10月14日 12:09
2014年10月14日 12:09
2014年10月14日 12:09
2014年10月14日 12:08
2014年10月14日 12:09
2014年10月14日 12:09
2014年10月14日 12:09
2014年10月14日 12:09
2014年10月14日 12:09
2014年10月14日 12:09
2014年10月14日 12:09
2014年10月14日 12:09
2014年10月14日 12:11
文|马俊岩
1950年1月的一天,重庆皇宫照相馆迎来了三位不同寻常的客人。他们穿的没有国军高官穿得好,但是精神气质不一般。其中一位身材不高,照相馆的学徒蓝志贵还以为他就是邓小平。他不是邓小平,他是张国华,时任解放军十八军军长,刚刚领命进军西藏,另外两个人分别是十八军政委谭冠三和直属机关党委书记陈明义。
解放军的军长来照相,这让曾经在陪都重庆生活了多年的蓝志贵兴奋不已。他和照相馆的另外两名师傅罗伟、胡轮翔要求参加解放军。张国华当场拍板:“我们就需要这样的人才啊。”
但是,皇宫照相馆的老板、1937年从南京逃到重庆的宋慧伯非常不高兴。他对蓝志贵说:“你要去西藏,你知道西藏是什么样的地方?那里全是原始森林啊,豺狼虎豹不把你吃咯?”
蓝志贵说:“我跟解放军一道,他们都不怕,我怕什么!”
这一年,蓝志贵18岁。
跟飞虎队队员学照相
蓝志贵在重庆白市驿的一个村庄长大,他是家里活下来的第6个孩子。战时,盟军在白市驿建有机场,飞虎队在此驻扎。七八岁时,蓝志贵常常看飞虎队与日本人在空中打仗。他也常跟在飞虎队队员身后,看他们拿着美国产的相机拍摄白市驿周围的民风民俗。从此,蓝志贵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时候,白市驿也有照相馆,蓝志贵的一个亲戚就开了一家。蓝志贵就是在这家小小的照相馆开启了摄影之旅。“在照相馆里,没有人的时候,我就背着照相机去给有钱人家去世的老人拍寿相”,蓝志贵说,这是他最早的拍摄经历。
1945年,13岁的蓝志贵被送到重庆最好的照相馆之一皇宫照相馆当学徒,发的工资大概能买一件衬衣、或者一管牙膏、一条短裤。照相馆里的器材都是美国柯达公司制造的,冲洗和放大程序也都是按照柯达公司的标准来做。
照相馆的老师傅很多都是从江浙一带过来的名师,有的人还参与拍摄过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蓝志贵跟着他们学到了一手好手艺,尤其是上色技艺。师傅们出去给国民党官员和有钱人家拍照的时候,蓝志贵也一道跟出去。
除了摄影,蓝志贵也喜欢美术,喜欢人像,喜欢造型艺术。有时候,他还会去照相馆附近的青年馆看书、看画册、听有关美术或者摄影、造型艺术的讲座,接触到了西方美术史上很多经典的作品,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蒙娜丽莎》以及文艺复兴时代的一些大场面画卷。在那里,他还读到了一些进步小说和书籍。他1949年还在重庆高级美术专科培训班(夜校) 学习了一段时间。
偶遇达赖的摄影官
参军后,蓝志贵被编入十八军摄影股,股长是林安波,整个摄影股将近三十人。蓝志贵是班级待遇。刚一参军,他的上色技术就很有名了,很多首长的照片都要他来上色,忙得很。
1951年6月,蓝志贵跟随十八军直属部队进藏。毛泽东确定“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给养全靠部队自己运送。蓝志贵他们每个人要背60斤装备,包括皮衣、皮裤、雨布加帐篷、粮食等等,每个人还要背130个大洋。新华书店、地方政府的一套印刷设备也是这些人背进去的。
大军进藏,爬雪山、过草地。“鸟儿也难飞过山顶”的雀儿山,蓝志贵是拉着马尾巴翻过去的。行军路上住帐篷,底下很少铺东西,甚至有时候睡的地面下方都在流水。蓝志贵得了风湿性关节炎,在老乡家养了一个多月,然后回到后方部队。
病好后,蓝志贵又跟随后方筑路部队一起修筑康藏公路,拍摄和记录这一历史事件。
“雀儿山时,死了好多人。”蓝志贵回忆。修雀儿山时给养供应不上,部队每个人一天发一斤黄豆,在5000公尺的高山上,人吃了很难消化。很多士兵和民工牺牲。
在怒江天险,筑路部队把大石头炸开,让河水到对面去流,还有部队悬空打炮眼,在悬崖绝壁上开出路基来。
怒江两岸夏天野果繁盛、气温暖和。如果上级机关或者文工团来了人,筑路部队士兵和民工们就一起,伴随着《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苏联歌曲跳舞。这样的日子很难遇到。
最艰苦的地方就是波密泥石流。春天,这里就是桃花源,野稻子很美,可是泥石流也在这儿出没。1954年达赖喇嘛到北京出席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时经过这个地方,当时,达赖是被解放军战士背过去的。在这里,蓝志贵还遇到了达赖的摄影官车仁·晋美松赞旺布。
1954年12月,康藏公路通车,汽车开进拉萨。蓝志贵拍摄了《车队第一次进入拉萨》。
察隅摄影第一人
到拉萨后,蓝志贵在解放军位于八角街的照相馆工作。
1956年,过了元旦,蓝志贵带着许多过期胶卷来到林芝地区的察隅,那时候,他已经能熟练地用藏语采访了。察隅地区有珞巴人、门巴人以及在56个民族之外的僜人,他在当地拍摄了很多珞巴人和僜人的生活习俗照。
珞巴人认为汉人是他们的哥哥。解放军来到察隅,珞巴人说“我们的哥哥回来了”。蓝志贵就遇到30多个珞巴人一起来看“哥哥”。
僜人住在高山上的茅屋里,吃包谷和青稞、种鸦片。他们的小孩从会吃饭起,嘴巴上就含着烟。他们通过结绳来记事。有个县委委员名叫木觉,他有十多个夫人,她们都住在一块儿。他挣了钱,就买牛杀了跟大家吃,然后把牛头挂出来,显示自己有本事。他家里挂了30多个牛头。
蓝志贵给木觉的夫人们拍照,拍完了,他说:“哎,你把她带走吧。你看中哪个,都可以带走。”蓝志贵说解放军不到年龄不能结婚,才逃过这一关。
国际学界第一部全面描述珞巴族族群生活的专著是印度学者沙钦·罗伊所写的《珞巴族阿迪人的文化》。他在1959年出版的这本著作中发表了大量记录早期珞巴族生活的手绘黑白线图,但没有任何纪实摄影图片。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的付爱民认为,可以确定蓝志贵的 这批摄影作品是目前能够找到的关于珞巴人和僜人最早的影像资料,“不仅是唯一的,也是不可复制的”。
拉萨节日的欢乐
1955年蓝志贵第一次看到“传召大法会”的场面,他感到无比震撼。传召是藏民一年一度的活动,三大寺近三万喇嘛集中于大昭寺诵经,每年藏历元月举行,历时21天。除了诵经,传召会上还有其他活动,其中以“送鬼”的场面最为宏大。
在“送鬼”仪式中,鬼魔瘟疫被除尽,古装骑士胜利归来。蓝志贵决定把这个场面记录下来,直到1958年他才等来了这个机会。
在传召期间,拉萨一切治安由铁棒喇嘛维持,如果不服从他们,进入传召区可能有生命危险。蓝志贵在拍照三天前就选定了附近一间民房房顶作为摄影点。传召当天,他穿着大衣,把相机裹在里头,提前6小时上了房顶。当他一切准备妥当,“凯旋”的古装骑士开始出场,刚好从云缝里射出一道光,照亮广场,铁蹄下风沙四起,远处的勇士们,隐没在风沙和硝烟中,他按动了快门。于是,诞生了《拉萨节日的欢乐》这幅著名作品,在1959年获得民主德国国际摄影展金奖和匈牙利布达佩斯第三届国际艺术展览金奖两项荣誉。
民主改革期间收获爱情
拉萨发生叛乱的时候,蓝志贵正在纳金水电站拍照。听到拉萨街头炮声隆隆,蓝志贵赶紧回到拉萨城。在平叛的同时,中央决定在藏区实行民主改革。
1959年6月至8月,蓝志贵跟随民主改革工作队一起,在山南拉加里住了两个多月时间,拍摄了数百幅西藏民主改革的照片。拉加里是山南王拉加里·朗杰将错的家。他是世袭的山南王,也是文成公主的后代。庄园里有很多家奴和农奴。
蓝志贵第一次遇到农奴桑登时,他在要饭。他衣衫褴褛,脚上戴着镣铐。他白天在外乞讨,晚上睡在一顶破帐篷里,没有亲人,无依无靠。拉加里开始民主改革开始后,桑登分到了田地。分地那天,桑登将那块象征着自己土地的木牌紧紧地贴在脸上,那上面用藏文写着:“桑登田”。
蓝志贵还遇到了另外一个讨饭人,那是在拉萨的药王山下。一个母亲把自己的孩子拿绳子固定在地上的木桩上,然后自己去要饭。结果她回来后,饭碗是空的,那小男孩就哇哇大哭,母亲很心疼,就过来抱他。这个母亲叫色吉卓噶。民主改革后,这个母亲和孩子也分到了土地,她的失联的大女儿也回到了家里。
1959年7月,有一次民主改革工作队在拉加里庄园里游行,为了遮挡灰尘,走在队伍前面的一个年轻女性用纱巾蒙着脸。游行结束后,人们一起看电影。蓝志贵正好跟之前的蒙面女生坐在一起。蓝志贵就说你不应该这样,你这样脱离群众了。这个女队员后来成了蓝志贵的爱人。
她叫拉宗卓玛,是中央民族学院的毕业生。有一段时间,她被派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当区长,蓝志贵去看她,一路上要穿过3个县,翻越多座山。蓝志贵骑着叛匪的马,骑行五天四夜,一路换了4匹马,饿了就用茶叶换藏民的鸡蛋充饥,有一天居然吃了30多个鸡蛋。终于见到了他心爱的姑娘。他们于1960年在拉萨完婚。
中印边界九死一生
1962年11月,中印边界克节朗战役爆发。这场战役中,印军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被解放军俘虏。蓝志贵作为西藏边防部队419部队宣传科的摄影记者给他拍照,他说:“你不能拍照。我现在当了你们的俘虏,形象不好。我形象好了你们才能照相。”
后来达尔维又说:“你拍就拍了,但是请你们不要发表,尤其不要在《人民中国》发表。我是一个大的企业家,你一发表我的企业集团就垮台了。”
结果一个月以后他又派翻译来,说“现在可以发表了。我的夫人不知道我是死还是活,你发表了她就知道了。”
达尔维和其他的印度战俘一样受到了优待。移交战俘时,印度战俘痛苦流涕,都舍不得走。
在中印边界,蓝志贵经历了几次生死。1962年,他跟随一个排去前线执行任务。战士们扛的掷弹筒炸药受潮,好几个发射筒没有发射出去反而在自己的阵地爆炸。全排二十几个人无一生还。而蓝志贵却活了下来。原因是在这之前他跟排长理论关于燃烧弹的发射问题。结果排长说:“你是记者,你照你的相,我打我的仗,关你什么事儿。”蓝志贵一气之下到另外一条路上拍摄,捡了一条命。之后,他还到了烈士陵园去看望这些牺牲的战友。
连个大字报都没写过,却成了反革命
1966年,文革爆发。藏地也未能躲过。红卫兵造反、批判牛鬼蛇神、戴高帽子游街……样样都有。
有的红卫兵把大昭寺的菩萨头砸下来扔进拉萨河。蓝志贵还对红卫兵们说:“好珍贵的文物,可可惜啊,要保护啊。”
一个蓝志贵尊敬的老人也受到了批斗。他就是十三世达赖的摄政王朗顿·贡噶旺秋。1960年,蓝志贵在拉萨的结婚典礼上,朗顿作为嘉宾讲了话,祝福一对新人扎西德勒。而他们的婚房,就是朗顿家小姐的闺房。小姐楼上还用英文写着“Welcome to you”(“欢迎你”)的字样。
文革爆发时,朗顿和夫人也被拉去游街。朗顿戴着高高的帽子,背上背着大牌子,朗顿夫人背着一杆大秤和秤坨。
在没有人的时候,蓝志贵跑过去安慰他们:你们不要怕,你们以后会好的,一切都会过去。在当时,能有人对朗顿夫妇讲这些话是对两位老人的莫大安慰。
但是蓝志贵也没有好到哪里去。50年代蓝志贵曾拍摄过贵族小姐在沐浴节上的全裸艺术摄影作品,那是在一个菜籽花开的一个水塘边上。有人就说:“你拍的照片敢不敢拿出来展览?”蓝志贵就把那些裸浴的用光考究的艺术剪影照片拿出来展览,结果遭到了批判。
人家说他执行周扬文艺黑线,蓝志贵连个大字报都没写过,却成了反革命,被关进部队营房三个月,腊肉汤泡饭算是最好吃的了。他还被送去政治部农场劳动。三个月后,被放出来了,也没有说法。他的夫人拉宗卓玛去找军队领导理论,“你们为什么抓,又为什么放?”领导说,“抓你是有道理的,放你也是有道理的。”
最终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在那之后,蓝志贵又变回了革命者。1967年,军队领导派他去北京参与西藏军区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等着毛泽东接见,希望蓝志贵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一等就是半年,毛主席也没有接见他们。
1970年,蓝志贵以“支左”的名义回到成都,在郫县一家工厂当军代表。后来,又去了西南民族学院搞教学和工会工作,任职西南民族学院工会专职副主席。1980年他来到四川人民出版社旗下的《天府旅游》杂志任编辑和摄影记者,1993年,在副编审的职位上退休。
1991年,蓝志贵曾经重回拉萨,在那里举办了摄影联展。他站在街头,除了布达拉宫,他已经完全辨别不出拉萨的模样,广场变成了大街,小房子变成了高楼大厦。大街上人来人往。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完全不一样了。他拍摄经典作品《拉萨节日的欢乐》时的广场已完全没有了模样。
但是,他铭记:“我的西藏是我的第二故乡”。
参考资料:《解放西藏史》、《跨越时空:西藏影像往事》。感谢影像收藏家黄建鹏提供的支持
栏目编辑|马俊岩 实习生|杨云鬯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