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分享微博
分享微信
回到顶部
新浪图片-有温度的视觉
全站图库
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登录
责任编辑:马俊岩 SN112
支持
键翻阅图片
列表查看
高清查看
大图
全屏观看
00:00
/
00:00
关闭
猜你喜欢
看了又看
下一图集
重新浏览
进入新闻中心图片首页
关注@新浪图片
关注摄影师微博
分享到微博
收藏
下载
评论
分享到
显示更多文字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
(www.sina.com.cn)
顶部 “
我的收藏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那些有信来的日子——中国邮政120年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6_13/45272_674425_911253.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6_13/45272_674425_911253.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6_13/45272_674425_911253.jpg
2016年03月28日 19:33
在网络兴起之前,不同地方的人们主要是靠书信往来的。无论是家书、情书还是友人的信笺,你都能读出浓浓的亲情、暖意和爱,《傅雷家书》《朱生豪情书》以及民国人物的各种往来书信集都是这方面的代表。当然也有些信是用来约架的。你知道吗,近代邮政在中国已经有120年的历史了。
评论
674425
那些有信来的日子——中国邮政120年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6_13/45272_674426_365526.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6_13/45272_674426_365526.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6_13/45272_674426_365526.jpg
2016年03月28日 19:34
1896年3月20日,清朝光绪皇帝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起初,大清邮局设于总税务司署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任邮政总监,1906年清廷设邮传部,1911年5月,邮政才脱离海关,成立邮政总局。图为1906年福州市邮政局。
评论
674426
那些有信来的日子——中国邮政120年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6_13/45272_674427_594676.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6_13/45272_674427_594676.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6_13/45272_674427_594676.jpg
2016年03月28日 19:34
1912年5月,北洋政府接管清政府邮政总局,改称交通部,下设邮政总局,统辖全国邮务。图为20世纪20年代,穿着制服的陕西乡间邮差。供图/FOTOE
评论
674427
那些有信来的日子——中国邮政120年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6_13/45272_674428_895276.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6_13/45272_674428_895276.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6_13/45272_674428_895276.jpg
2016年03月28日 19:34
1928年至1937年是国民政府的黄金十年,邮政业也获得长足发展。当时邮政系统不讲学历只讲能力,不管求职者是大学毕业还是中学毕业,想进入邮政系统,必须参加考试,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考得过中学毕业生。图为民国时邮局内景。
评论
674428
那些有信来的日子——中国邮政120年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6_13/45272_674429_854444.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6_13/45272_674429_854444.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6_13/45272_674429_854444.jpg
2016年03月28日 19:34
随着邮政行业的发展,很多地方出现了固定的邮亭。图为民国时期,上海京沪车站邮亭,穿着长衫马褂的民国人在寄信。邮亭上书:欲求邮件迅速,请交航空寄达。供图/FOTOE
评论
674429
那些有信来的日子——中国邮政120年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6_13/45272_674430_870760.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6_13/45272_674430_870760.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6_13/45272_674430_870760.jpg
2016年03月28日 19:35
20世纪30年代,南京出现了比较方便的流动邮局。供图/FOTOE
评论
674430
那些有信来的日子——中国邮政120年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6_13/45272_674431_909839.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6_13/45272_674431_909839.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6_13/45272_674431_909839.jpg
2016年03月28日 19:35
摩托车是民国邮差主要的交通工具,图为20世纪40年代江苏徐州的邮班。
评论
674431
那些有信来的日子——中国邮政120年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6_13/45272_674432_820095.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6_13/45272_674432_820095.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6_13/45272_674432_820095.jpg
2016年03月28日 19:35
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在全国率先设置了“赶班信筒”,即带有黄箍的绿色信筒,以赶发京沪线和经上海转发各地的邮件,类似于今天的“快递”。图为20世纪40年代,江苏无锡邮政人员在收邮。信筒上写着:沪沿线各大埠邮件均可当日随京沪夜车运送翌晨到达。
评论
674432
那些有信来的日子——中国邮政120年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6_13/45272_674433_114084.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6_13/45272_674433_114084.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6_13/45272_674433_114084.jpg
2016年03月28日 19:36
1937年至1945年是中国军民艰苦抗战的时期,也是中国邮政的低潮期,但邮政并没有中断。那时,根据投递区域的不同条件,邮件有人扛、骆驼托运、雪橇运送、船只运送和飞机运送等多种方式。图为民国时的邮运飞机。
评论
674433
那些有信来的日子——中国邮政120年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6_13/45272_674434_898575.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6_13/45272_674434_898575.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6_13/45272_674434_898575.jpg
2016年03月28日 19:36
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统一管理全国邮政和电信事业。12月,邮电部召开第一次全国邮政会议,确定邮政属于国营经济组织,以服务人民为总的方向和最高原则。1950年1月,邮电部邮政总局成立。图为1957年,甘肃兰州的邮递员。杨荣敏/FOTOE
评论
674434
那些有信来的日子——中国邮政120年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6_13/45272_674435_392131.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6_13/45272_674435_392131.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6_13/45272_674435_392131.jpg
2016年03月28日 19:36
传统邮政业务包含收寄包裹、函件快件、特快专递、集邮报刊等。曾经在城市,邮递员常常把信件、包裹或报纸直接交给传达室老大爷;在农村邮递员则将这些东西交给村里,于是每到傍晚,村里大喇叭就开始喊谁谁谁去拿信。图为1991年西藏昌都地区邮电局大楼内景。陈燮/新华社
评论
674435
那些有信来的日子——中国邮政120年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6_13/45272_674436_695896.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6_13/45272_674436_695896.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6_13/45272_674436_695896.jpg
2016年03月28日 19:36
寄信和明信片曾经是邮局最主要的业务。一封信只要花不多的邮资,就可以跨越千山万水到达收信人的手中。有的人将信写在专门的信纸上。父亲写给儿子,小伙写给远方的姑娘。在识字率不高的年代,还有专门替人写信的先生。图为1964年,顾客在北京的邮局里写信。王文学/新华社
评论
674436
那些有信来的日子——中国邮政120年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6_13/45272_674437_624952.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6_13/45272_674437_624952.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6_13/45272_674437_624952.jpg
2016年03月28日 19:36
邮局也承担了一般报刊的订阅业务。农村村委会收到的《人民日报》、偏远地方孩子看的《故事大王》等等都是通过邮局订阅的,不过一般会比发报和发刊时间晚几天才能到达。图为1987年,福建省惠安县,乡邮员在乡邮电所办理出班前手续。程曦/新华社
评论
674437
那些有信来的日子——中国邮政120年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6_13/45272_674438_888423.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6_13/45272_674438_888423.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6_13/45272_674438_888423.jpg
2016年03月28日 19:37
邮票是一种邮资凭证,很多人把集邮当成自己的爱好。有的人收成套的生肖邮票,也有人对风光邮票情有独钟。图为1990年2月,北京集邮爱好者在北京邮票公司营业部争购马年邮票。宋连峰/新华社
评论
674438
那些有信来的日子——中国邮政120年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6_13/45272_674439_564849.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6_13/45272_674439_564849.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6_13/45272_674439_564849.jpg
2016年03月28日 19:37
很多人喜欢集邮,人大代表也不例外。图为1991年3月25日,两会开幕当天,人大代表在人民大会堂争购为庆祝大会召开发行的首日封。首日封上,可以请领导人和明星签名,也可以代表之间相互签名留念。江泽民、李瑞环、胡锦涛等都在首日封上签过字。李治元/新华社
评论
674439
那些有信来的日子——中国邮政120年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6_13/45272_674440_906005.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6_13/45272_674440_906005.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6_13/45272_674440_906005.jpg
2016年03月28日 19:37
1996年春节前夕,北京市百货大楼内出现了一个邮政服务处,它面向广大顾客,开展各种邮政业务。邮局设在商场里,可见当时人们对于邮政的倚赖程度。张旭/新华社
评论
674440
那些有信来的日子——中国邮政120年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6_13/45272_674703_403305.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6_13/45272_674703_403305.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6_13/45272_674703_403305.jpg
2016年03月29日 11:22
九十年代后,城市里出现报刊亭,报刊亭里花花绿绿的,出售各种报刊和水、小吃,如今随着纸媒等传统行业的衰落,报刊亭正逐渐成为消失的风景。图为1995年海口街头报刊亭。陈小鹰/新华社
评论
674703
那些有信来的日子——中国邮政120年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6_13/45272_674441_504358.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6_13/45272_674441_504358.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6_13/45272_674441_504358.jpg
2016年03月28日 19:37
邮局除了邮件、报刊订阅业务,还有储蓄业务。图为1993年深圳特区“打工妹”在邮局里给家里汇款。从1983年到1993年这10年来,深圳临时工从邮局汇往内地的款项多达40多亿元人民币。每逢星期天,邮局就出现排队汇款的长龙。黄鉴秋/新华社
评论
674441
那些有信来的日子——中国邮政120年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6_13/45272_674442_831797.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6_13/45272_674442_831797.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6_13/45272_674442_831797.jpg
2016年03月28日 19:38
八九十年代,人们跟广播台和报纸的联系都是靠邮局。有的广播节目可以选播读者信件,报纸上也专门有读者来信版。有些人在信里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因此交到志同道合的笔友。这是1994年满洲里市邮政大楼载波室。工作人员穿着拖鞋上班,也是当时国营企业一景。陆金发/新华社
评论
674442
那些有信来的日子——中国邮政120年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6_13/45272_674443_648756.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6_13/45272_674443_648756.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6_13/45272_674443_648756.jpg
2016年03月28日 19:38
九十年代,邮局的业务与日俱增,固定的邮局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于是在一些商场和宾馆等人多的地方出现了流动邮政车,图为1993年沈阳市内的流动邮政车。李永宏/新华社
评论
674443
那些有信来的日子——中国邮政120年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6_13/45272_674444_927952.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6_13/45272_674444_927952.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6_13/45272_674444_927952.jpg
2016年03月28日 19:38
很多人都对墨绿色的二八式邮政自行车感到亲切,邮递员穿着墨绿的制服,骑着这样的自行车,挎着墨绿色的挎包,将信件送到人们手中。图为1981年济南邮局的女青年们。李锦/新华社
评论
674444
那些有信来的日子——中国邮政120年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6_13/45272_674445_597088.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6_13/45272_674445_597088.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6_13/45272_674445_597088.jpg
2016年03月28日 19:39
曾经的中国,能到邮局工作就算捧上了“铁饭碗”,很多人家想尽各种办法把孩子送进邮局工作,即使放弃读大学也在所不惜。中国邮政目前有18万名邮递员。图为1985年,北京甘家口邮局投递员,和民国时期那张图片相比,信筒上多了“人民邮政”四个字。郭建设/视觉中国
评论
674445
那些有信来的日子——中国邮政120年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6_13/45272_674446_502275.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6_13/45272_674446_502275.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6_13/45272_674446_502275.jpg
2016年03月28日 19:39
1998年,我国实行邮电分营,成立国家邮政局。2006年,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成立。 时至今日,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地方,邮递仍是人们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途径。中国邮政四分之三的网点、三分之二的邮路在农村。图为1953年,北京,大量邮包被装上飞机。郑光华/FOTOE
评论
674446
那些有信来的日子——中国邮政120年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6_13/45272_674447_737893.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6_13/45272_674447_737893.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6_13/45272_674447_737893.jpg
2016年03月28日 19:39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余光中的这句诗很多人耳熟能详。图为1988年5月18日,北京陈贺勤(右)收到妻兄张鸿翰从台北寄来的信。这封信是从台湾经台湾红十字会到达北京的首批信件之一。如今,两岸早已实现全面直接通邮。白连锁/新华社
评论
674447
那些有信来的日子——中国邮政120年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img/2016_13/45272_674448_777982.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160/2016_13/45272_674448_777982.jpg
http://www.sinaimg.cn/dy/slidenews/1_t50/2016_13/45272_674448_777982.jpg
2016年03月28日 19:42
谢谢观看本期《记忆》!欢迎您“顶”或发表“评论”。有悄悄话,请私信@看见微博。(版权作品 请勿转载)
评论
67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