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分享微博 分享微信 回到顶部

责任编辑:孙世麒 SN092

失落的皇城

2014.10.24 10:15:30
1 / 28
中都古城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西北,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造,是明朝正式决定设立的第一座皇宫。如今,历经600多年沧桑,古城已经破败不堪,凤阳县目前正在搬迁古城内的500余户居民,但很多在搬迁后选择了原地盖简易房留守,不仅仅是因为有一片田地。摄影:吴芳
74

安徽凤阳中都古城留守居民遭遇拆迁

文:吴芳/合肥晚报

  三进四出

  深秋正午的太阳依然热辣辣的,有些烤人。44岁的叶勇敢蹲在院子里翻晒玉米,身后则是他们用拆迁的材料搭建的简易房。妻子在一旁刷碗,已经是中午12时,她依然没有做午饭。“这里还有十几亩地,安置房在新城区,距离这里有三四公里,没有办法,只能在这里凑合了。”叶勇敢在中都古城里土生土长,生活了半辈子,这里的城墙,这里的田地,再熟悉不过了。“2012年因为古城要保护,建遗址公园,拆迁开始了。三年过去了,房子拆了,但地没有征,留守是没有办法。”

  “我全家在这里就有五代了,这回是真的出去了。”80岁的叶学民独自一人蹲在自己的菜地里打理蔬菜。自拆迁开始后,叶学民就没有离开过古城,他原本打算将自己的老骨头“留”在古城里。对叶学民老人来说,这座古城给了他太多的记忆,儿时爬城墙,还有日军的炮火,以及几度搬迁。

  在叶学民的记忆中,古城一直没有安定过,他说古城里的居民搬出搬进已经很多次,抗战时期因为日军轰炸,古城居民也曾整体搬迁。解放后古城一度计划做监狱,所有居民迁出,但后来计划放弃,居民又回来了。之后来又有一次动迁,加上这次,已经有“三进四出,这次很彻底,只是不知道地啥时征”。

  在古城,像叶学民这样的搬迁户还有500余户,他们中很多人在搬迁后选择了原地盖简易房留守,不仅仅是因为有一片田地,还有对中都皇城的不舍。

  纵贯六百年

  凤阳淮河岸边出生的朱元璋是中国乃至世界性的历史人物,他制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从时间上看纵贯明清两代500多年;从空间上看覆盖包括徽州在内的全中国和周边受汉文化影响的所有国家。

  1369年8月,朱元璋统一全国后,召集诸老臣,议论建都之地。明太祖听了大臣们关于在长安、洛阳、汴梁、北平等地建都的意见后,认为“所言皆善,唯时不同耳”,随后提出“临濠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为中都,何如”?朝臣很多是淮西人,都愿意衣锦还乡,“皆称善”。1369年9月,朱元璋诏以临濠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后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之意,改临濠府为中立府,又因中都宫阙建在凤凰山之阳,故改作凤阳。

  明中都皇城的建设兴师动众,消耗巨大,建筑所用的木材,不仅“令天下名材至斯”,还派人到尚未归入图籍的附属国“求大木”。建筑墙体先用白玉石须弥座或条石作基础,上面再垒砌大城砖。而砌筑时则以石灰、桐油加糯米汁作浆,关键部位甚至“用生铁熔灌”。所有的木构建筑“穷极侈丽”,画绣的彩绘鲜艳夺目,所有的石构建筑“华丽奇巧”,雕镌的图案精美绝伦。短短6年时间,明中都差不多建成,共有三道城墙,平面近方形。最里面一道城,周长3.68公里,规模比北京故宫还大10000多平方米。

  但最终朱元璋建都南京,中都皇城半道失落充当陪都,但却成了改建南京都城宫殿和营建北京都城的模板。中都虽历经600多年沧桑,巍峨壮丽依旧,现存鼓楼台基、皇城午门台基、西华门台基、逾千米长的城墙和大量的遗迹。雕琢的精细痕迹依然可见一斑,有学者赞其为“东方巴比伦”。

  凤阳明中都皇城过去很长时间是一个被遗忘的废都,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也是直到1975年王剑英先生的专著出版后才真正发现其宝贵价值。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正式申遗

  叶学民等古城村民搬迁是2012年的事,然而中都古城保护与开发一直没有停止过。早在2002年10月,国家有关部门就对修复“明中都遗址公园”进行了审批,并曾于1999年和2008年两次,分别邀请专家编制相关保护规划。直到2011年12月,凤阳县投入2亿元,将古城民居进行整体搬迁,希望从建筑学角度和视觉效果上,对古城进行更深层的保护。

  2012年4月,安徽省文物管理局正式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将明中都皇故城和寿县古城墙“捆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两古城已正式列入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名单。

  其实,在古城居民搬迁问题上,学术界也产生过争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教授在实地考察后曾提出申遗不必大动迁。他认为中都古城内这十几年来民房没怎么动,保护控制得很好,没有大的扩张,老百姓最多把一层楼变成了两层楼,院子扩大了一点,总户数没有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考虑不必大动迁或不必全部动迁。除了一些要道上确实有碍观瞻的少数几户可以搬迁,剩下来的房子将来外表改造一下,改造成乡土式样的,确实也不错。当年的显赫皇宫里现在住着几户农民也挺有意思,可以表达“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苍凉意境。将来游客多了,看完皇城废墟后,也可以到这些农家里坐坐,喝点茶、聊聊天、休息一下,品味一下世事沧桑。

  2014年7月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联席会议在南京举行。来自南京、西安、荆州、襄阳、临海、寿县、兴城、凤阳等8座城市的代表,共同推举南京市作为“明清城墙联合申遗”项目的牵头城市。自此,2012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更新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明清城墙”项目队伍又壮大,变成了6省8城,即:南京城墙(江苏省南京市)、西安城墙(陕西省西安市)、荆州城墙(湖北省荆州市)、襄阳城墙(湖北省襄阳市)、临海台州府城墙(浙江省临海市)、寿县城墙(安徽省寿县)、兴城城墙(辽宁省兴城市)、凤阳明中都城墙(安徽省凤阳县)。

  昨天,记者从凤阳县文物所获悉,目前古城仅仅是搬迁了居民,耕地征收尚在融资阶段,之后还将进行大面积考古发掘,在此基础上打造遗址公园,而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申遗报告,要到2016年。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账号,请直接登录
请用最新版微博客户端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