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分享微博
分享微信
回到顶部
新浪图片-有温度的视觉
全站图库
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登录
支持
键翻阅图片
列表查看
高清查看
大图
全屏观看
00:00
/
00:00
关闭
猜你喜欢
看了又看
下一图集
重新浏览
进入新闻中心图片首页
关注@新浪图片
关注摄影师微博
分享到微博
收藏
下载
评论
分享到
显示更多文字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
(www.sina.com.cn)
顶部 “
我的收藏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走近土家“割漆匠”
http://n.sinaimg.cn/default/1_img/uplaod/3933d981/20170809/DDCs-fyitpmh5687825.jpg
https://k.sinaimg.cn/n/default/1_ori/uplaod/3933d981/20170809/DDCs-fyitpmh5687825.jpg/w160h120hdp.jpg
https://k.sinaimg.cn/n/default/1_ori/uplaod/3933d981/20170809/DDCs-fyitpmh5687825.jpg/w50hdp.jpg
2017年08月09日 22:37
8月9日,湖北省宣恩县椿木营乡杨柳坨村村民卢远军爬上漆树割漆。一身糊满生漆的衣裤,一双粘满生漆的手,一个篾织竹篓里放着割漆的小刀和装漆的竹筒……这就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椿木营乡杨柳坨村“割漆匠”卢远军的“标配”。今年52岁的卢远军已割漆33年,他每天要在50余棵高大的漆树上攀爬穿梭,忍受采漆季节的高温炙烤和漆液沾在身上的种种不适,这样每天约能采到1.5公斤生漆。卢远军说,因为各种涂料和化学油漆的普及,如今仍然从事割漆的人已十分稀少,割漆技艺也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发(宋文 摄)
评论
1376157
走近土家“割漆匠”
http://n.sinaimg.cn/default/1_img/uplaod/3933d981/20170809/h-eV-fyixiar8723559.jpg
https://k.sinaimg.cn/n/default/1_ori/uplaod/3933d981/20170809/h-eV-fyixiar8723559.jpg/w160h120hdp.jpg
https://k.sinaimg.cn/n/default/1_ori/uplaod/3933d981/20170809/h-eV-fyixiar8723559.jpg/w50hdp.jpg
2017年08月09日 22:37
8月9日,湖北省宣恩县椿木营乡杨柳坨村村民卢远军带着割漆装备进山割漆。一身糊满生漆的衣裤,一双粘满生漆的手,一个篾织竹篓里放着割漆的小刀和装漆的竹筒……这就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椿木营乡杨柳坨村“割漆匠”卢远军的“标配”。今年52岁的卢远军已割漆33年,他每天要在50余棵高大的漆树上攀爬穿梭,忍受采漆季节的高温炙烤和漆液沾在身上的种种不适,这样每天约能采到1.5公斤生漆。卢远军说,因为各种涂料和化学油漆的普及,如今仍然从事割漆的人已十分稀少,割漆技艺也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发(宋文 摄)
评论
1376158
走近土家“割漆匠”
http://n.sinaimg.cn/default/1_img/uplaod/3933d981/20170809/Iaj5-fyixiar8723557.jpg
https://k.sinaimg.cn/n/default/1_ori/uplaod/3933d981/20170809/Iaj5-fyixiar8723557.jpg/w160h120hdp.jpg
https://k.sinaimg.cn/n/default/1_ori/uplaod/3933d981/20170809/Iaj5-fyixiar8723557.jpg/w50hdp.jpg
2017年08月09日 22:37
8月9日,湖北省宣恩县椿木营乡杨柳坨村村民卢远军爬上漆树割漆。一身糊满生漆的衣裤,一双粘满生漆的手,一个篾织竹篓里放着割漆的小刀和装漆的竹筒……这就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椿木营乡杨柳坨村“割漆匠”卢远军的“标配”。今年52岁的卢远军已割漆33年,他每天要在50余棵高大的漆树上攀爬穿梭,忍受采漆季节的高温炙烤和漆液沾在身上的种种不适,这样每天约能采到1.5公斤生漆。卢远军说,因为各种涂料和化学油漆的普及,如今仍然从事割漆的人已十分稀少,割漆技艺也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发(宋文 摄)
评论
1376159
走近土家“割漆匠”
http://n.sinaimg.cn/default/1_img/uplaod/3933d981/20170809/jLnt-fyixhyw6409860.jpg
https://k.sinaimg.cn/n/default/1_ori/uplaod/3933d981/20170809/jLnt-fyixhyw6409860.jpg/w160h120hdp.jpg
https://k.sinaimg.cn/n/default/1_ori/uplaod/3933d981/20170809/jLnt-fyixhyw6409860.jpg/w50hdp.jpg
2017年08月09日 22:37
8月9日,湖北省宣恩县椿木营乡杨柳坨村村民卢远军爬上漆树割漆,并用折叠的树叶做容器接收生漆。一身糊满生漆的衣裤,一双粘满生漆的手,一个篾织竹篓里放着割漆的小刀和装漆的竹筒……这就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椿木营乡杨柳坨村“割漆匠”卢远军的“标配”。今年52岁的卢远军已割漆33年,他每天要在50余棵高大的漆树上攀爬穿梭,忍受采漆季节的高温炙烤和漆液沾在身上的种种不适,这样每天约能采到1.5公斤生漆。卢远军说,因为各种涂料和化学油漆的普及,如今仍然从事割漆的人已十分稀少,割漆技艺也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发(宋文 摄)
评论
1376160
走近土家“割漆匠”
http://n.sinaimg.cn/default/1_img/uplaod/3933d981/20170809/d2CI-fyixhyw6409882.jpg
https://k.sinaimg.cn/n/default/1_ori/uplaod/3933d981/20170809/d2CI-fyixhyw6409882.jpg/w160h120hdp.jpg
https://k.sinaimg.cn/n/default/1_ori/uplaod/3933d981/20170809/d2CI-fyixhyw6409882.jpg/w50hdp.jpg
2017年08月09日 22:37
8月9日,湖北省宣恩县椿木营乡杨柳坨村村民卢远军在存放刚收的生漆。一身糊满生漆的衣裤,一双粘满生漆的手,一个篾织竹篓里放着割漆的小刀和装漆的竹筒……这就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椿木营乡杨柳坨村“割漆匠”卢远军的“标配”。今年52岁的卢远军已割漆33年,他每天要在50余棵高大的漆树上攀爬穿梭,忍受采漆季节的高温炙烤和漆液沾在身上的种种不适,这样每天约能采到1.5公斤生漆。卢远军说,因为各种涂料和化学油漆的普及,如今仍然从事割漆的人已十分稀少,割漆技艺也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发(宋文 摄)
评论
137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