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支那:未曾远去的枪声

摄影 | 陈庆港、李颀拯 编辑 | 秦翼 新浪图片出品

《回响:寻找消失的滇缅路》系列策划二 71年前那个密不透风的夏天,中美突击队从胡康谷地出发,一路辟道前进,穿越100多公里的原始森林,深入日军后方,秘密奔袭密支那……

密支那:未曾远去的枪声

图/文 陈庆港、李颀拯

编辑 秦翼

  此时,正是密支那最炎热的时候,树梢上的蝉在不绝声地拼命鸣喊,而乌鸦则从昏暗的清晨就开始成群结队地在空中盘旋,不安地惨叫着。

  虽然雨季还没有完全到来,但每天午后的那场豪雨,定会如约而至。然而,雨水丝毫消减不了烈日带来的热度,反而让天地间充满白茫茫的浓厚雾气,空气变得更加粘稠,令人透不过气来。

  宽阔而平缓的伊洛瓦底江两岸,到处可见泡在江水中消暑的人群。寺庙里的颂经声从远处传来,更远的还有如梦似幻的钟声。

  71年前的枪声

  密支那的五月,闷热而潮湿。1944年的密支那战役也就发生在这个季节。71年前,为了迅速占领密支那,中国远征军驻印军与美军联合突击队由危险的胡康谷地出发,他们穿越100多公里热带原始森林,在密不透风的山地、以及悬崖峭壁上辟路而行,秘密奔袭密支那。

  密支那是缅甸北部的铁路终点站,也是位置最重要的公路、水路、航空枢纽。1942年5月,日军占领这里后,控制了缅北广大地域,并截断了中印航线,迫使中国开辟极端危险的驼峰航线。

  密支那战役以奇袭开始,盟军原想很快将它结束,但后来它却变成了一场残酷的拉锯战,消耗战,整个战役历时近100天。战役最终以占绝对优势的中美混合部队胜利而结束。这个以中美联军付出巨大牺牲换来了的胜利,是整个亚洲战场具有战略转折性意义的胜利,它使盟军获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也打通了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缅北通道。由于驼峰航线被拉直,不再经过危险的喜玛拉雅山脉,飞机飞行高度变低,运载量变大,而且安全性大大增加,这样,更多的战略物资就被快速地运达中国,投放到各个抗日战场。

  密支那战役被称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上的诺曼底登陆”,也正因为这场战争,密支那战役也曾被人称作“绞肉机”。

  堙没中的远征军墓碑

  在密支那看不到出租车,或者这里根本就没有出租车。这里是摩托车的天下,路边随处可见为摩托服务的“加油站”。一位两腮涂着木香粉,身穿长裙的女人,耐心地站在一把长凳旁,长凳上摆满了各色各样的矿泉水瓶,初来咋到的人会以为她这是在卖饮料,其实矿泉水瓶里装的全是汽油。

  我们在宾馆租了摩托车,就像当地人一样,开始在密支那穿游。

  “密支那”在缅甸语里的意思为“大江的边上”。这座坐落在大江边上的城市,充满了原野的气息。由于当地人大多信奉佛教,所以在密支那只有十几公里的市区面积里,随处可见佛塔。道路的两旁,长满了大青树和柚木,路边的建筑稀疏而低矮,而在空旷之地疯长着藤蔓及野草。

  在这座植物异常繁茂的城市里,除了植物,一切看上去都显得有些荒芜,似乎一切人类活动都会被快速地遮掩,被悄悄地忽略。71年前的那场战争,似乎也正在经历着这样的一场荒芜。

  密支那战役胜利后,中国远征军与盟军曾经在密支那为死难者建了多个墓园,然而如今我们在密支那已经很难再找到它们。它们或是被疯狂生长着的野草吞没,或是被埋藏在新的建筑下遭到遗忘。

  被唤醒的记忆

  其实最快速荒芜的,以及能够抵御荒芜的,都是记忆。

  在密支那众多的寺庙里,有一座日本人建的寺庙。在71年前的那场血战中,一个日本士兵成为为数不多的幸存者。晚年他重访旧地,并在这里建了这座为那场战争中战死军人超度亡魂的卧佛寺,寺里的卧佛是仅次于仰光的全缅甸第二大睡佛。

  前两年,密支那华人也在一座曾是当年中国远征军墓园的墓地中里建起了一座纪念碑。而就在前不久,又有人在一处已经改作它用的原中国远征军墓园里发现了大量远征军遗骸,很多人还在积极努力,欲将这些遗骸转运回国。

  其实记忆也可以像植物一样生长,只要你愿意。关于71年前的那场战事,或许已经成为密支那的一片丛林,它与这座充满了原野气息的城市,再也无法分离。

点此进入《回响:寻找消失的滇缅公路》

 

如果您有悄悄话想告诉我们,欢迎私信@看见微博;
如果您也有故事想通过摄影的方式来讲述,欢迎来稿。
邮箱:sinaphoto@vip.sina.com

密支那:未曾远去的枪声

摄影:陈庆港、李颀拯 编辑 | 秦翼     新浪图片出品 2015-08-05 22:36:26

1/35
  • 1942年5月日军占领密支那,控制了缅北广大地域,并渗透至云南省龙陵、腾冲等地。通车仅3年的滇缅公路被截断,中印航线也被迫改道为极端危险的“驼峰航线”。第一次缅甸战役,日军伤亡约45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国远征军伤亡5万余人,盟军以失败而告终。

  • 密支那是缅北铁路的终点,地处山区平原,四通八达,是公路、水路和航空枢纽。1942年5月日军进占密支那后,在缅日军很重视密支那的战略地位,于1943年夏季后以第18师团第114联队共约1200余人重点布防密支那。

  • “密支那”在缅语里的意思为“大江边上”。这座横跨在伊洛瓦底江上的钢桥是中国的援建工程,也是缅甸的第三大桥。1944年,缅甸战役反攻的号角被吹响。在云南,第20集团军5月11日强渡怒江。新28师6月4日攻克腊猛,围攻松山。在中缅印战区,史迪威正密谋奇袭密支那。

  • 密支那一所警察局附近,停着一辆翻新后的美军吉普车。只要留意,这里很容易找到那场战役的印记。1944年4月29日,由新22师、第30师、第50师与美军混编的中美突击队从太克里出发,袭密支那。在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前提下,却因指挥不当,中美突击队的奇袭战演变成攻坚战。

  • 如今密支那火车站,每隔几分钟就有巡逻军警走过。1944年5月19日,第50师150团一举攻占火车站后遭遇日军反攻,被困在车站附近,激战两日,弹尽粮绝,最后肉搏冲出重围。4月29日至8月4日,整个密支那战役历时近100天,最终中美突击队以伤亡600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3000余人。

  • 密支那战役的胜利,意味着中国抗日大后方的稳定,“驼峰航运”被重新拉直。此外,密支那与云南腾冲之间,有一条140公里长的古代商道相连。1944年9月6日驻印军新38师通过古道与远征军第20集团军在海拔2400米的高良工坳会师,修筑中的中印公路北线将从这里进入中国。

  • 71年过去了,缅北的战事却一直未曾停止,缅甸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交战的枪炮声时起时落。如今的密支那依然还如当年那样被视为战略要地。伊洛瓦底江钢桥两侧都直接着驻扎着军营。晚上6点后,铁丝架就横在两头,每个过桥的人都要检查,国外人被明令禁止通行。

  • 一列正要启程开往曼德勒的火车停在站台前,一名当地妇女头顶货物向每一个窗口兜售。密支那普通百姓的月收入在200元人民币上下。在缅北复杂的局势下,当地经济的发展如他们生活节奏一样缓慢。

  • 密支那一座军营门前树着一块广告牌,仅从画面上,就可以看出在宣传“军民一家亲”。然而,当地人说,缅北在军政府管理下有特殊的民族政策,外加这些年内战不断,老百姓,特别是少数民族的老百姓其实很怕军人。

  • 清晨5点,一名缅甸女子精心打扮,在脸上抹了“特纳卡”后,出门上班。密支那很少有建好的砖房,更没有高楼。老百姓大多住在竹子编织起来的棚里。当地人说,经常打仗,谁家敢造楼?

  • 缅甸人喜欢花,他们的服饰和打扮也常常围绕花来展开。虽然,老百姓的收入不高,但在难得的“阳光”下, 密支那自己的花市也是相当热闹。

  • 这是位于密支那郊外,唯一处被保存下来的中国远征军和盟军的忠魂碑。平日,中国远征军和盟军的忠魂碑大门紧锁,开门的钥匙由附近一户缅族人保管,有人要来参观或者祭拜时,再请他们来开门。密支那华人只能用这种方式来保护忠魂碑不被反华势力破坏。

  • 当地华人告诉我们,这周围300米范围内,原本全都是远征军新38师和新22师牺牲军人的墓地。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如今,这些远征军墓地都已经被破坏。当地百姓说,他们以前看到过木制的,写着毛笔字的中国军人墓碑。如今,这些墓碑都已消失,逐渐变成了一座普通的华人墓园。

  • 墓园隔壁是一个缅族村,这里原本也是远征军的墓地。2015年4月,国内一家民间慈善基金会发起“中国远征军缅甸阵亡将士遗骸寻找与归葬项目”,他们找到的第一具遗骸就在这家住户的猪圈下面。遗物中有领章和帽徽,同行的骨骼专家说:“埋在这里的,是个不到20岁的孩子”。

  • 密支那的一所教堂把炮弹壳当成钟来使用。当地人说,密支那的很多学校和教堂里挂的钟,都是打仗时留下的炮弹壳。

  • 李光细就住在教堂附近,他是密支那唯一健在抗战老兵。“1944年,滇西战场大反攻,日本人占领松山已有两年,”李光细回忆:“那一战太惨了,上级命令,必须一个钟头把山头拿下,否则连长以上统统砍头。”那一年,李光钿22岁,是71军28师83团2营82炮炮排排长。

  • 缅甸把李光细视为中国人,而中国又视他为旅缅华侨。“我是中国人。”这是李光钿重复最多的一句话。李光钿把简历写在一张纸上,塑封好,他说:“我年纪大了,只能用这个证明自己的身份了,哪怕我回不了中国,我也要让子孙们回去,他们都是中国人。”他紧紧地抓着那卷纸。

  • 这是密支那的一所小学,有中国抗战史研究的学者给它做了精确定位:东经97度24分10.70秒,北纬25度22分14.34秒。他们说,这是中国远征军第50师墓地,被夷为平地后,建成了学校,地下还埋着军人的遗骨。

  • 黄昏时,密支那的年轻人卷起笼基,在伊洛瓦底江边玩起他们国球——藤球。此时,正是密支那最炎热的时候,71年前的密支那战役也发生在这个闷热的季节。宽阔而平缓的伊洛瓦底江静静流淌,远处传来寺庙里的颂经声,炮弹化成警钟在此长鸣,中国远征军的枪声还未曾远去。

  • 密支那战役结束后,1945年1月24日,由959公里的滇缅公路、300多公里的保密公路、500多公里的密雷公路组成的中印公路通车。一群中国小孩挤上一辆吉普车,欢迎第一支沿中印公路开来中国的车队。1945年10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条浸泡着鲜血的公路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视频

记忆也可以像植物一样生长,只要你愿意。71年前关于场战事,或许已经成为密支那的一片丛林,它与这座充满了原野气息的热带城市,再也无法分离。点击视频寻找中国远征军并未远去的枪声。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