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看见》栏目

精品画册

聚焦当代中国

点击购买
  
新浪首页 分享微博 分享微信 回到顶部

生于1976

2016.07.27 23:23:17
1 / 22
1976年7月2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以摧枯拉朽之势力将唐山夷为平地。四十年后,我们仍不敢轻言体会,任何人都无法对亲历者感同身受。我们相信,凡此生命,经历时代的风雨兼程,经受过的困苦与磨难,必将幻化为精神的力量。走进他们,轻抚伤痕,是为感知生命的重生。摄影:吴皓
19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生于1976

  1976728日凌晨34253.8秒,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将唐山夷为平地,造成242769人死亡。一座城市顷刻间土崩瓦解,无数楼房在震颤中化为土砾与灰烬,人们失去了家园,身受重伤,甚至成为孤儿。四十年后,我们仍然不敢轻言体会,任何人都无法对亲历者感同身受。我们相信,凡此生命,经历时代的风雨兼程,经受过的困苦与磨难,必将幻化为精神的力量。走进他们,轻抚伤痕,是为感知生命的重生。

   

  在地震中失去双腿

  作家关仁山曾在《家的意义》中写道,“地震以摇荡的形式突兀地开始,许多个家庭,都是以残缺的哀伤朦胧地结束或是夭折。当新的家庭再次组合起来的时候,总是带着灾难的阴影,走出这个阴影要经历多少时间?需要有多少爱?”

  40年前的728日,年仅14岁的关仁山在这场突如其来的浩劫中幸存下来。生于唐山,作为亲历地震的幸存者之一,关仁山笔下流露出对相似遭遇人们歇斯底里的感同身受。

  这种感受,在如今61岁的付平生心中无比清晰。

  “如果当时选择去昆明,也许能逃过这一劫吧。”猛吸了几口烟后,付平生把手中的烟捻灭,他用双臂撑起身体,一点点向床边挪动,把身体摆上轮椅座位。紧接着再把已经萎缩的双腿从床沿抬到轮椅上,整个过程用了近两分钟,付平生已经把这个看似简单实则艰难的动作重复了近40年。

  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年,付平生才21岁,在唐山附近的乡村下乡做知青。知青生活虽累,但也简单充实,在他的心里一直有一个关于音乐的梦想。

  “我从小就喜欢玩乐器,十四五岁就考取了云南昆明部队里的文艺兵,通知书都已经寄到我家了,可是因为年龄小,父母不同意我去那边,也算是人生的一大遗憾……”付平生的头微微低垂,目光扫过自己的双腿,轻轻闭上了眼睛,不愿多语。

  1976728日凌晨,付平生刻骨铭心。

  那晚特别闷热,临睡前远方不断传来轰隆隆的巨大雷声。付平生刚刚进入梦乡,短短的几秒钟的剧烈摇晃让家里的房子瞬间轰然倒塌,屋顶落下一块沉重的砖垛正正砸在付平生的腰上,“我当时只能听到我哥在喊我的名字,其他什么都不知道,想爬出来的时候才发现两条腿根本不听使唤,完全失去了知觉。”

   

  在康复村遇到爱情

  在废墟中清醒过来时,付平生已失去双亲,高位截瘫的他被救援队送往石家庄第四医院接受治疗。三年零八个月后付平生回到唐山,在市截瘫疗养院里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在疗养院里付平生没有放弃自己的音乐理想,几乎每天会拉拉二胡给自己和病友们解闷,悠扬的二胡曲调总会吸引许多同在疗养院做康复训练的同伴们聆听。

  其中一位听众——刘玉华,后来成为付平生的妻子。

  地震共造成了3817人截瘫。命运向他关闭了一扇门,也打开了爱情的窗。

  “那会我们就经常在一起吃饭洗衣服,由于下身没有知觉,有一次她洗澡时被烫伤,情况很严重。从此我开始帮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也就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付平生娓娓说道,简单而真实。

  1992年唐山康复村建立后,付平生与妻子一起从疗养院搬到了这里,康复村位于唐山市人民医院后面一条不起眼的小街上,有26户震后家庭居住于此,房子都按照适合残疾人居住的标准修建。没有孩子,付平生与妻子一起养了一只名叫布丁的小狗作陪伴。

  彼此有着相同的遭遇,付平生和刘玉华之间有种特别的默契,谁也不会多提及关于地震的事,无声胜有声。

  正如关仁山所写的那样:“他们互相搀扶着、安慰着,寻找新的爱的支点,用人间的大爱来弥补灾难造成的创伤。”

   

  在灾难中诞生

  范震玲从不过生日。

  她觉得尴尬:我出生,家里却死了三口人,是庆祝我还是纪念他们?

  1976728日,范震玲出生第19天,凌晨342分,唐山发生7.8级地震,23秒钟后,这座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被夷成废墟,24万余人遇难,包括范震玲的爷爷、奶奶及当年15岁的姑姑。

  40年了,和当年所有新生儿一样,范震玲开启自己的“四张”岁月,成为家中的顶梁柱。

  她不再向长辈追问劫后余生的故事,也不会刻意去给后辈讲述那些经历。大地震的记忆,随着时间而稀薄。

  “老人都经历过,小孩儿又不懂。”他们,夹在中间,经历过却又说不清的一代人。

  因为名字带“震”,不得不被经常讲述出生故事。

  “对,1976年生的,地震的时候我19天……”

  “是震中,受灾了,爷爷、奶奶、姑姑没了……”

  名字里带“震”,初中时有同学笃定地问范震玲:“你地震那年出生的吧?”

  走出唐山,每见到一个外地人,范震玲都要讲一遍地震的事,“很多人印象中好像唐山只有大地震。”

  后来到外地上大学。别人第一个问题是家里是不是市区,接着第二个问题就是“你们家死人了么?”

  范震玲会一股脑全告诉他们,省得一直问。这,几乎成了她大学几年的困扰。

  同样出生于1976年,江洋的名字里不带“震”,但也绕不过这一宿命。“外地人都会问地震的事儿,我就讲我怎么被救出去的。”

  江洋出生于1976516日,地震前73天。

  那时,江洋和父母、哥哥住在唐山老九中的家属院内,现新华贸附近。

  “当时我们都睡一炕上。地震刚一晃,我妈就醒了。”母亲抱起江洋就往外跑,跑到门口时,地晃得厉害,江洋被母亲一把顺到院里的木头椅子底下,椅子帮他挡下了几块石头。

  起身过程中江洋的母亲一巴掌拍醒了身边的丈夫。

  “我爸刚坐起来就被地震的纵波从炕上颠到缝纫机下面,捡了一条命。”5岁的哥哥不幸成为家中最小的亡者。

  天亮时,江洋与父母被邻居先后救出。除了5岁的哥哥,江洋的姥爷与大舅妈不幸遇难。

  江洋没有叫“震”,但从小班里就有很多叫“震”的同学。“叫‘震生’‘抗震’的特别多。”

  自降生之日起,地震便成为他们身上无法摘下的标签。

  2010年上映的《唐山大地震》将1976年出生的唐山人割裂成两派。

  一派为了追寻当年最直观的场景去看,把长辈讲述的大地震故事转换成立体的画面;一派则因不愿直面那段历史而坚决拒看。

  范震玲是前者,江洋是后者。

  “我完全不想看,很有抵触,我觉得心里会不舒服。”但他却看所有电影相关的新闻,也知道大概剧情。

  曾有人在办公室看这个电影,江洋听到部分剧情。“尤其是在两个孩子间做选择时,我心里特别不舒服。”他会想起,地震时母亲毫不犹豫将他抱出去,5岁的哥哥却就此丧生,他成为幸存的那一个。

  “当然我小,刚两个月,就睡在她旁边。但我哥就这么没了,心里特别难受。”电影的情节会让他难受。

  江洋曾以为这件事对于他而言早已被平复,“可一旦电影摆在你面前,还是会产生反应。我这样经历地震还没有记忆的人,伤痛也一直鲜活。失去亲人的情感,不容易翻篇儿,不是时间就能轻易淡忘的。”

  

  摄影/撰文 吴皓 

新浪图片

新浪图片

温暖而开放的图片平台

看见

看见

新浪图片品牌栏目《看见》

23条评论|641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用户5726544998广西梧州
拒绝他国救援………
用户5462653342:回复@:人祸 天灾!天作孽犹可为
2016-7-28 11:33举报5回复
用户1595871960:回复@:那是站在现在去看当时的问题啊!那时是文革时期,哪有这概念
2016-7-28 10:56举报7回复
2782671161:回复@:MH370失事,中国协助搜索救援,也顺便在南海埋下了几颗种子......
2016-7-28 10:42举报1回复
Shadyyes广东汕头
愿世上再无磨难,愿世界和平
2016-7-28 09:08举报37回复
不屈的中国人民!加油吧!
2016-7-28 09:11举报36回复
最新评论
我爸爸是家中老小,13岁便失去了母亲,每年到了唐山大地震的日子,爸爸总会风雨无阻的去刻有奶奶名字的纪念碑献花。愿所有经历创伤的唐山人们今后的生活幸福安康,也愿爸爸身体健康,岁月静好。
2016-7-29 09:14举报4回复
风中女孩乐园辽宁大连
支持正能量,愿逝者安息
2016-7-28 11:37举报13回复
梦天53087江苏苏州
去问问当年参与唐山救灾的老兵吧,会给你一个颠覆价值观的认识!
2985468614:真话不要说得好
2016-7-29 08:34举报3回复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账号,请直接登录
请用最新版微博客户端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