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看见》栏目

精品画册

聚焦当代中国

点击购买
  
新浪首页 分享微博 分享微信 回到顶部

与“死亡之海”相伴

2016.08.22 00:23:52
1 / 20
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在维吾尔语里,塔克拉玛干意为“进去出不来”。1995年,贯穿南北的轮台-民丰沙漠公路建成,为守护沙漠公路,每隔4公里就有住着养护工的水井房。他们日复一日,与这片号称“死亡之海”的沙漠分秒相伴。摄影:孙俊彬
27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与“死亡之海”相伴

  天气凉快的时候,王长生,王升桃夫妇就搬个小凳子坐在沙漠公路边,看着偶尔来往的车辆,在他们旁边,一只小狗“小黑”安静地依偎膝下。

  在他们面前,是茫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在维语里,塔克拉玛干的意思是“进去出不来”。因此,人们称它为“死亡之海”。

  王长生夫妇来自四川内江,他们已经在这里呆了三年。这条北起轮台县,南至民丰县,全长565.66公里的沙漠公路,于1995年全线贯通。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建成后,成为南疆通往外界的一条重要通道。养护公路并不容易,为了防沙固沙,在沙漠公路上每隔4公里就有一个水井房,住着公路养护工人。王长生夫妇就是其中一对养护工夫妇。

  对于生活在沙漠里的人来说,夏季尤为艰苦,白天地表温度常常在50摄氏度以上。天刚刚亮的时候,黄德强开着柴油车到每个水井房上送柴油和饮用水,每天要跑49个水井房,每个水井房相距4公里。

  王长生夫妇早早就坐在门口等候。这很可能是他们这一天唯一能搭上话的外人,黄德强长得高壮,动作利索,几分钟功夫之后,油门一踩就离开了。王升桃早已帮丈夫把工具备好,黄师傅离开之后,两个人沿着公路走向沙漠的绿化带之中。

  他们的每天的工作几乎一致地重复。沙漠绿化带的浇灌采用滴灌法,管道延伸在整个绿化带。清晨起来,工人必须打开滴灌水阀,同时下去检查输水管道是否堵塞、老化,必须保证滴灌畅通。这一遭下去大概要2个小时的时间,跟其他水房不同,王升桃喜欢跟着丈夫下去,帮忙检查水管。“生活太无聊了,早上跟他出去走走解解闷也挺好”。

  工程队的负责人马成群有时会开着越野车下来检查工作,他对王长生夫妇的工作最为满意,“一对模范夫妻”,他说。

  最近的邻居也是相隔4公里之外。也许在其他地方,4公里不算远,但是对于在沙漠生存的人来说,4公里可能是让人望而生畏的一段路程。居住在这里的49个水井房中的养护工过半来自四川内江,他们大多是夫妻档。

  每个水井房都一模一样,为了给王长生营造家的气氛,王生桃在屋内贴满了明星海报,挂上蚊帐,每天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丈夫王长生在门口种了棵红柳树遮阴,去年他还在门口搭了个植物架。屋里的一张碟叫《绝战》的抗日剧是托人从几百公里外的库尔勒带来的,夫妻两个人已经忘了看过多少遍。实在闲着无聊的时候,王长生就拿着塑料拍拍苍蝇。

  距离王长生所在的水井房不到20公里就有一处驿站,叫“塔中”。这里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东西向的中间地带,也是沙漠腹地唯一一个驿站,这里有宾馆和超市,但是王处生还是不得不靠每周一次的蔬菜车来供给,“那里东西太贵了”,他说。

  10几年来,经过工人们的精心养护,沙漠公路边的梭梭树和红柳带不断向内延伸,阻挡了风沙,保护了公路的畅通。人们称为之为沙漠里的“绿色走廊”。

  事实上,33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沙漠,但并非完全的死亡之海。在它的腹地和边缘,人们世代在这里生存,这里是丝绸之路南线的主要通道,千百年来,骆驼商队穿越其间,玄奘从路过这里前往印度取经。

  在新疆,荒漠化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治理,但适合人类生存的绿洲面积依然不足10%,而且是星星点点散布在无边的大沙漠中。

  距离民丰县180公里的安迪尔乡是沙漠中的一块绿洲,全乡88户350多人,99%是维族人。

  58岁的托合提以牧羊为生,他每天赶着羊群来到村庄边缘的绿化带附近,这里种植着成片的白杨,高高的白杨树将沙漠和村庄隔开。这里盛产甜瓜,还种植桑树、核桃树、杏树等。托合提一年收入大概在7000元左右。

  43岁的王第强(化名)从县城开车4个小时到这里跟买买提结算完了工资。他能讲一口地道的新疆普通话,见面一句“亚克西拇塞斯,阿达西”(“你好,朋友”的意思)是他的口头禅。他是沙漠公路的一个包工头,老家在湖北天门,在和田已经呆了10年。实际上,在南疆,哪怕环境恶劣,但是经由沙漠戈壁前往许多乡镇已经有公路直达。

  “其实维族人是非常淳朴实在的,我就喜欢跟他们合作干活”,王第强说。

  在和田,人工种植肉苁蓉成为该地的一张名片。一名叫屠鹏飞的北大教授20多年前来到这里,他与团队经过刻苦专研,终于研究出人工种植肉苁蓉高产稳产一系列关键技术。这个技术不仅治理了大片沙漠,而且带动了当地农牧民大量就业和致富。

  2015年春天,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边缘的新疆巴楚县红海湿地引来上千只鸟栖息。人们为此感到鼓舞,迁徙来的候鸟数量明显增加,由昔日的五六百只增加到上千只。

  截止2015年,南疆贫困人口约有159万人,约80%分布在沙漠周边。据一位和田驻村干部介绍,这里沙漠环绕,但是这里的人们并不会给人“穷山恶水出刁民”那种印象,相反,他们都很淳朴热情,生活得很自足。

  事实上,生活在绿洲里的人们不是在和沙漠战斗,而是大家团结一致与沙漠和谐相处,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摄影/撰文 孙俊彬

新浪图片

新浪图片

温暖而开放的图片平台

看见

看见

新浪图片品牌栏目《看见》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账号,请直接登录
请用最新版微博客户端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