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看见》栏目

精品画册

聚焦当代中国

点击购买
  
新浪首页 分享微博 分享微信 回到顶部

台湾眷村:忘不了的乡愁

2016.01.16 00:13:05
1 / 21
台湾眷村,离乱年代的产物。半个多世纪的光阴在此被浓缩成余光中笔下的《乡愁》。在这里落脚的人,背井离乡,怀揣乡愁渐渐凋零。他们的故事,绝非“乡愁”两字可一笔带过。摄影:邹璧宇
48
版权所有 请勿转载

台湾眷村:忘不了的乡愁

图/文 邹璧宇

编辑 秦翼

  每天下午3点左右,歌声都会从四四南眷村的一个文娱活动室里传出来,附近的老邻居相聚在一起,通过音乐度过一个下午。从1999年老四四南眷村拆除后,周边陆续修建了公寓,以供过去的居民回迁,然而在拆除时保留了四栋建筑,作为文创馆、眷村博物馆、以及居民活动中心,老领居们唱歌的场地就属于居民活动中心的一部分。眷村会因时代发展被拆除,邻里间这么些年的关系却不会被拆散,这是经历过最艰难岁月的情谊。

  眷村往事

  四四南村的村长于民国38或39年间(公元1948、1949年)乘上青岛来台湾的邮轮。四四南这个名字来源解放前,国军一个兵工厂的编号,随着国军战事失利,兵工厂的工作人员,及家人,一起逃到了台湾,由基隆港登陆,又辗转来到台北。老四四南的居民才算安定下来。

  最初,几乎所有的眷村都是战争的产物,从大陆来台的军人们至此在台湾定居下来,随后国际形势变化莫测,两岸各自从战后走向恢复。在这60多年来,眷村的居民已经繁衍到了第四、第五代人,其中许多人成长为台湾社会的中坚力量,不乏像邓丽君、李安、宋楚瑜、胡志强、龙应台、郭台铭、高希均、邓丽君、林青霞、蔡琴、赖声川、朱天心这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物。

  当下眷村的子孙已早已完全融入台湾社会,但是细数刚来台的前20年的辛酸,眷村人经历的苦楚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产妇孕后营养不良率很高,小孩大多吃百家奶长大,见了邻居都叫妈妈——回忆起来,空气都像是苦涩的。

  开出租的李先生,今年62岁,他从小就在眷村长大,在聊起当下生活时,他拿身份认同的话题说了起来,他说:“本省人,台湾人叫我们外省人,回大陆探亲被老乡开玩笑叫呆包(台胞)”。说起身份的尴尬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随着年纪增长,大陆已经没有了亲人,于是他也不再回去看了。在李先生往返大陆最频繁那几年里,每年,李先生都会到老家去1、2次,但大多数时候只有他独自前往,孩子并不愿意总陪着他。

  消失的眷村

  进入80年代,台湾的大部分眷村都面临拆迁,许多从眷村长大的文艺工作者感到保护的紧迫性,开始呼吁政府正视问题。现在全台被保留下了13个“国军老旧眷村文化保存园区”,被当成一种回忆。从另一个层面说,眷村也象征两岸的纽带,重要性不言而喻。

  北投眷村的居民顾黄生已经90岁高龄了,是参加过抗日的老兵,家当收拾得差不多,等到2016年年中就搬到新盖的公寓里,算是这辈子住上了新房。但是很多与他同时来台的人却没能等到这一天,一辈子在拥挤的简易房里生活。

  从侧面说,眷村的保护工作充满复杂,全都拆了,城市的文化与历史缺了很大一个角,如果拆迁缓慢,很多当地居民又享受不到新房子;有的房屋部分是非法改建,到底该如何估算……总而言之当时改造眷村是个很复杂的事情,在台湾的社会环境下也只能多方商议谈成了,才能开始改建。

  在北投眷村村口经营了几十年早餐铺的老板娘也即将搬走,她问:“有人住的才叫眷村,没人住的该叫什么?”。离开眷村后,老板娘再也找不到租金比现在更便宜的早点摊。离开这里,算是开始了新生活,只是不知道未来会如何。

  忘不了的乡愁

  第一代眷村居民一直盼望着回到他们的故乡。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这是当时国民党军人心中的一个时间表。但直到1987年蒋经国先生解除戒严,他们才有机会回家。武力没有办法实现的问题,让和平给解决了。台湾的老旧眷村在未来会被陆续改造,慢慢消失,但忘不了的是那份乡愁。

  两岸有多远?远到即使只是一回头,便可能如大洋之遥,万里相隔;两岸有多近?近到只需一声轻轻呼唤,便能有心心相念,手足离愁。习先生说,两岸是兄弟,打断骨头还连着筋。马先生说,两岸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余光中说,两岸之间,其实只隔了一湾浅浅乡愁。

新浪图片

新浪图片

温暖而开放的图片平台

看见

看见

新浪图片品牌栏目《看见》

秦翼

秦翼

《看见》栏目编辑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账号,请直接登录
请用最新版微博客户端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