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王怡 SN065
2013年10月19日 23:36
2013年10月19日 23:41
2013年10月19日 23:42
2013年10月19日 23:48
2013年10月19日 23:43
2013年10月19日 23:43
2013年10月19日 23:41
2013年10月19日 23:41
2013年10月19日 23:43
2013年10月19日 23:41
2013年10月19日 23:42
2013年10月19日 23:42
2013年10月19日 23:42
2013年10月19日 23:42
2013年10月19日 23:42
2013年10月19日 23:42
2013年10月19日 23:42
2013年10月19日 23:42
2013年10月19日 23:42
2013年10月20日 01:28
摄影|郭铁流/新京报
永泰古城,位于甘肃景泰县寺滩乡,建成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旧时,古城护城河环绕,人畜不能自由跨越。城外方圆几十里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川沃野,城背后山林茂密,可潜藏千军万马。但如今这里全没有了古时候的模样。近几十年来,由于生态恶化严重,水资源严重匮乏、土地沙化和盐渍化、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迫使城中的居民不得不向外界转移,古城的人口从1300多人锐减到100多人。
在西北的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像永泰古城这样因为生态日益恶化而遭到废弃的村庄还有很多,大量的人口因此离开祖祖辈辈生活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村落,去寻找环境适宜的陌生地谋生。
在当地,村民的外迁行为被称为生态移民或者自发移民。这种移民行为是得到很多地方政府鼓励的。有的地方政府帮忙建房,有的给安家费,有的地区还给予数量不少适合耕种的土地,让这些新移民在环境适宜的地方安居下来。
甘肃古城沃野干涸 风沙蚕食触目荒凉
每到傍晚时分,甘肃景泰县寺滩乡永泰古城外,牧羊的人们都会从祁连山上将羊群赶下山,排队从一个破旧的城楼门子里进城。
永泰古城周边是一望无际的滩川沙地,除了猛烈呼啸的西北风,几乎见不到一棵树木。眼前的萧条景象,很难让人联想到这里曾繁华一时。
这座明代古城,现在是国家级文保单位。在上世纪50年代村里还有30多个姓,1300多人,到2013年9月,只剩下100来人。
李崇仁是永泰古城的老住户,家里的房子是解放后盖的土木结构的瓦房。据他回忆,当时他家盖房子的木料是从古城背后的老虎山里砍来的。63岁的李崇仁原是永泰小学校长,退休之后担当起了旅游宣传员。
今年75岁的闫致祥老人回忆说,小时候永泰城内有许多古树名木,城墙外面还有护城河。如今,这座历经400余年的古城,城墙已经满目疮痍,城内居民流失严重,城周围河流严重萎缩,资源匮乏。
“连年干旱之后,村里的年轻人搬到有水的地方去住了,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李崇仁说。由于恶劣的生态环境,永泰古城的人口一直在流失,大约8年前,政府将黄河水用水渠引到离古城10公里的地方,并鼓励古城的人们搬迁到水渠边的移民点居住。
如今留在城里的多是老人,而他们之所以留下的原因也五花八门,有的表示无力再建新的家园,有的认为人口减少了更方便放牧,而更多的却是觉得故土难离。
令人忧心的是,如今的永泰古城正处于生态恶化和缺水的艰难境地。在李崇仁的记忆中,小时候永泰城里的风沙从没现在这么大,“每年从9月份开始,直到第二年5月份,几乎是大风不断,近年来风沙更严重了。”
由于没水,加之人为破坏程度的加深,这个曾经繁华的历史古城在被风雨蚕食后,有可能演变为一座孤城。
宁夏西海固“贫瘠甲天下” 6户人守一村
黄昏中,宁夏海原双河乡八斗上套脑村,杨秀燕和妈妈依偎在一起,等待劳作一天的父亲回家。如今村里只剩下了6户人家,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有一个有几十户人家的大庄子。
八斗上套脑村位于生态环境脆弱,被称为“贫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腹地,曾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列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十年九旱,自然灾害频发。因地理位置处于秦岭山地以北、六盘山以西、蒙古高原以南、河西走廊以东,地理位置重要,历代王朝更替之时,这里常是兵戎相见。从秦时起,这里就推行“移民实边”政策,以拒外敌,此后,各王朝均迁民于此。但如今这里的移民问题发生了调转,人口不再迁入,而只有迁出。
三十年前,由于沟里人口增多,加之连年干旱,杨秀燕的父亲杨彦银随家人从村后面的山沟里搬迁至此。那时这里没有人住,他们是第一户人家,砌了几间窑一直住到现在。其后的十年间,山沟里的乡亲们陆续迁出来,在此开荒、放羊,继续过着平静也贫穷的生活。
五年前,村里的人逐渐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出门打工,攒了些钱的村民开始再次居家搬迁,有的去了同心,有的去了红石堡,最远的去了新疆。
杨彦银其实也想带着妻女离开这里,为让家人过得好一点,他曾外出打工,但因劳累身患重病,看病花了十万元钱,不仅花光了打工的积蓄,还欠了一身外债。如今,杨家的收入主要靠十亩旱地种的洋芋等农作物,以及家里养的十多只羊。小女儿杨秀燕在邻村上学不花什么钱,但大女儿在双河上中学,虽说义务教育不交学费,但一年下来各种杂费、生活费也得花掉三五千块,这给家里带来的压力很大。尽管如此,杨彦银还是打算让孩子继续上学,这样可以用考大学的方法离开这里。
杨彦银说,几年来村里有点积蓄的人家都搬走了,有些地也因此撂荒,这样他还能多捡点地种,尽可能让家人过得好一点。去年村干部来家里说别再盖新房,政府有可能搞整体移民搬迁。现在村里只剩下六户人家,能让村民少花些钱的整体搬迁还没有音信,贫穷让他们只能无奈地继续等待。
长城古村残岩断壁 故土难离人渐老
甘肃古浪县直滩乡大岭村就在汉长城脚下,从村南长城后面的祁连山流来的水在村头形成了一处小水洼,这水养育了村里的祖祖辈辈,但如今流下来的水越来越少,附近已经很难种地。
68岁的王万千老人现在村里为数不多的住户,他说不清楚祖上多少辈开始居住在这里,但可以确定的是,村子的生命将在他这辈子终结。村里人大多去了能够引黄灌溉的移民新村,曾经有数十户人家的村子现在只剩下几间房还会冒出炊烟,放羊时羊群的叫声是这里最热闹的声音。王万千的儿子和儿媳在景泰县城买了房,但上了岁数的老人总是留恋故土,在城里住不惯。儿子儿媳开出租车,时常会开车回来,陪老两口做顿饭,聊聊天。
这里曾经是长城脚下人丁兴旺的村子,如今留守的都是不愿离开故土的老人。
村里的人家撤离时会将门窗都卸下带走,会将屋顶的房梁等有用的木柴都取走,没有门窗没有屋顶的房屋,原本的土墙完全暴露在露天很快风化。王万千老人说,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这里热闹的小村变成了一个残岩断壁的废墟。
今年开始,总投资1500万元的古浪县明长城墙体、烽燧遗址一期抢险加固工程项目开始实施,计划对该县9.3公里的明长城进行加固维修,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可在长城脚下,大量与长城一同经历风雨的自然村落正在逐渐消失,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与故土难离的村民逐渐老去,那些承载着历史的长城村落也逐步与长城遗迹融为一体,渐渐被人们遗忘。
栏目编辑|王怡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