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十年

摄影 | 曹梦雯 编辑 | 米杜 银盐 新浪图片出品

张卓忙完一天的工作走进纽约地铁,已经夜里十点多。地铁上的各色人种,是这个移民国家的缩影。报道显示,截止2016年,在美中国大陆移民总人数为212万,是继墨西哥人和印度人之后的第三大移民团体。像张卓这样赴美十多年的老移民还有很多,虽然经历各不相同,但奋斗与融合是一直是他们生活的主题。而随着中国经济崛起和美国移民政策收紧,未来他们则有着不同的选择。

移民十年

                                              文/曹梦雯

华人区的张卓

  纽约的五月,春天才刚来。我刚从国内回到纽约,极其想念家乡美食。美国朋友带我去位于曼哈顿的辽宁饭店吃饭,他对这家店赞不绝口,说厨子都是中国人,难得在城中有地道的中国菜。 他一到,负责点菜的女生戴着黑框眼镜,满脸笑容地用流利的英语和他打招呼:“Hey you are here again!Sauteed String Bean and Noodles?(嘿,你又来啦!炒四季豆和素面?)”这家餐馆店面不大,只有四张桌子,但客人源源不断。趁她休息的间歇,我们聊起来。

  女生叫张卓,是1988年出生的辽宁人。2006年张卓来到美国,刚开始读护士专业预科,同时在餐馆打工赚钱付学费,每天十一个小时。但因为她初来乍到,英文水平跟不上,加上工作时间太长就辍学了。

  在辍学后张卓做过美甲,试过入伍,最后还是回到了服务行业。现在她已经在这家餐馆工作三年,也从服务生做到了这个餐馆的管理人。张卓是餐馆里唯一一个中英文都讲的很溜的人。

  工作日里张卓的时间安排总是很满,早上九点半出门,工作至晚上十点,通常到家已经十一点多。

  张卓的男友也是东北人,不会英语的他现在在曼哈顿上城的一家中餐馆做厨师。他们两人每周都工作六天。因为休息日不同,平时他们只能晚上两人下班后十一点在家见面。男友通常会为她烧好夜宵,等她回家。

  第二天刚好是周六,张卓唯一的休息日,她刚和男友搬了新家,问及行程,她拿出手机读起了她长长的待办事件。

  张卓住在法拉盛,位于纽约皇后区的最末端,离曼哈顿坐地铁一个多小时的距离,是亚洲之外、纽约市内最大和发展最快的唐人街之一。近年来,随着人口与经济危机,大批东北人移民美国,法拉盛成为了他们的聚集地之一。下了7号线地铁终点站,就好像下了回到中国的飞机,满街的中国小吃,中文店名,满耳的带着北方口音的普通话。

  为了搬家,男友特意调班和她一起去买家具。两个人走在路上,张卓像个情窦初开的小女孩,一口一个“小哥哥”,男友在边上宠溺地看着她,为她提包。他们计划近两年结婚,建立自己的家庭,也希望能够在不远的未来一起休假,尽管他们两人工作的餐厅都常年开放。

CBD的陈凯丰

  相对于张卓规律的两点一线日程,陈凯丰每日的安排都很不一样,有时候他被邀请去研讨会分享对美国金融投资的看法,有时候和同事喝酒聊天,有时也去参加贵州老乡聚会。

  陈凯丰在欧洲金融学博士毕业后,加入瑞士摩根斯坦利。2004年他由于公司调动来先来到美国芝加哥,后搬来纽约。由于陈凯丰的高学历和多元文化背景,他在金融大公司不断地升职。积累够足够的经验后,陈凯丰决定创业,成立美国汇盛金融,管理一个全球宏观对冲基金。

  这天下班后,他和前老板Amundi北美地区负责人帕格尼见面,他们约在处在曼哈顿中心的哈佛校友俱乐部。要加入这个私人俱乐部,会员必须通过审核,确认是哈佛校友并提交会员费才能加入。俱乐部内只有会员才能消费,非会员必须有会员的陪同才能进入。他们短暂寒暄后就开始讨论新的投资项目,一切都显得非常有效率。

  相对于工作中的西装革履,已经成家的陈凯丰住在纽约上州,那里环境安逸,更加适合家庭。他每周末都会去教会,保持了十多年,“保持一颗平和的心嘛。”

  和来自南京的太太2009年结婚后,陈凯丰如今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热爱足球,加入的球队在纽约少年联赛中常年领先。谈起女儿球队的战绩,他的脸上洋溢着骄傲。大女儿今年八岁,穿着红色的队服,背着几乎和她身子一样大的队包,略带羞涩却充满自信的和她的队友打成一片。女儿在球赛赢了后摇着爸爸的手说要吃冰淇淋。

  谈到未来,陈凯丰并没有太多的打算,“现在不像年轻的时候那么着急,也不像在国内那么焦虑,希望一步一步把公司越做越大。”

文创区的张煜晨

  来自西安的张煜晨也在创业。2017年她和两个合伙人成立了“Wearable Media”,致力于设计既有美感又充满科技元素的时尚服装。现在她们的公司已经加入了由纽约新博物馆成立的创意孵化器New Inc,并被法国LVMH创意奖提名为2018前三十个初创公司。

  因为目前公司还在创业初期,所有公司收入都被投入到产品开发设计,两个合伙人都得平时做全职工作来维持经济。她们只有在周末才能聚在一起工作。

  张煜晨说:“现在有时候也觉得当时为什么不就找个公司做呢,现在那么艰难,回家看电视都觉得有负罪感,看一会电视就觉得还是去工作吧。”虽然嘴上这么抱怨,但她还是一直坚持着。

  第一次看到张煜晨在“女性在可穿戴设计领域”论坛中介绍公司产品时,她穿着黑色的裙子,自信又流利地展示设计流程,台下观众时不时地发出“噢好酷啊”的感叹。这和刚来美国时的她差别很大。

  2006年张煜晨到巴尔的摩的马里兰艺术学院读大学,学习平面设计。刚来时她觉得美国人看起来都特别自信,擅长表现自己。在中国谦虚是美德,而在美国不太适用。第一学期张煜晨和三个美国室友都合不来,只有一个好朋友——来自台湾的画油画的女生。

  “可能是观念习惯不同,住在同一屋檐下,每一个小细节都放大了。她们觉得我在洗手池手洗毛衣很奇怪,这样的小事累积起来就变大了。” 张煜晨的大学里中国人很少,慢慢地她开始更加主动地参加集体活动,试图融入美国社会。

  大学里一节教授批判性思维的课程对张煜晨的影响很大。这节课注重培养自我意识,挑战定形观念。她意识到美国人喜欢体现个体差异,从大众审美到个体表达观念都是以独特性来衡量,和中国非常不同。

  在大学里张煜晨认识了现在的老公Sam,他们在一起八年多了,今年八月底将回到中国举行婚礼。跨种族、文化恋爱有很多挑战,毕竟家庭成长环境、语言教育系统都不一样,有时候吵架的时候互相得不到点。Sam喜欢搞怪,享受当下,注重表达感情。煜晨则很少表达感情,非常注重事业,极其关心家庭。

  煜晨的父母很开明,表示如果他们只想简单办个仪式,省钱出去度蜜月也没关系。但煜晨很想利用这个机会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让两家正式见面,一起庆祝这个重要的时刻。

  现在的她,在纽约已经待了八年。问及未来,她淡定地说:“世界很大,纽约也就是一小部分。刚来的时候觉得能够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物,看得久了也就那样。未来想带着公司去下一个更适合居住的城市,有大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平衡,也有科技和艺术的氛围,但没有那么大的压力。”

欢迎联系我们

 

如果您有悄悄话想告诉我们,欢迎私信@看见微博;
如果您想看更多故事和摄影资讯,欢迎扫左边二维码
关注“新浪图片”微信公众号。

移民十年

摄影:曹梦雯 编辑 | 米杜 银盐     新浪图片出品 2018-07-18 13:23:01

1/35
  • 出生于1988年的张卓祖籍辽宁,2007年以学生的身份来美国读书,随后在加州读了一年语言学校。2008年,她认识了同样是东北人的男友,一年后两人登记结婚,因为老公持有美国绿卡,张卓也就获得了美国绿卡。2009年,张卓来到纽约读大学,选择了护士专业,“当时半工半读变得很忙,英文水平也跟不上”,她就只好辍学了。

  • 张卓现在生活在纽约的华人聚居地——法拉盛,这是她去法拉盛的地下美食广场买生煎包。辍学后,张卓做过一段时间的美甲工作,也想过参加美国陆军,“入伍后有各种补贴和保险。”不过由于身体原因,张卓没有通过体检,在部队待了一个多月后她就离开了。

  • 2014年,因为性格不合,又有些财产纠纷,张卓和丈夫离婚了,并搬到了姨家住。这是张卓的姨姨在法拉盛的房子。在法拉盛,像这样一小栋独栋别墅,均价大概在2.6万元人民币一平方米。在姨家住了3年后,张卓又有了新的感情生活,就从这里搬走了。

  • 最近,张卓的姥姥也到了美国,姥姥一点英文都不会,张卓就经常去她家看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看到姥姥的样子,张卓想起了留美多年来的艰辛,有时也会思念远在大洋彼岸的家人,“来到美国10年多,我才回过中国两次,最可惜的是没能和父母多相处。”

  • 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卓去到主打东北菜的辽宁饭店吃饭,恰巧店里招人,她就开始在饭店上班。“刚来美国时我就在餐馆打工,那时我才18岁,蹲在地上刷马桶的时候哭了。现在再做这个已经很习惯了。”张卓如今在饭店快工作3年了,也暂时不想换别的工作,“从饭店开张到现在一直都在这里,我已经是经理了。”

  • 张卓负责收银、点单、收信、协调客户等,每周工作六天,只有周六休息,平日里相处的同事们都是大陆来的中国人。因为一直在服务行业,需要经常和人聊天,张卓的英语提升很快,口语也变得流利,“我原先性格内向,现在也变得开朗很多。”

  • 张卓每天的生活几乎是两点一线,早上9点半从家出发,坐一个多小时的地铁到饭店。工作11个小时,晚上11点多才能到家。起初来美国的时候,张卓觉得“这里阳光、空气都很好,懒洋洋的,生活节奏很慢。”但如今,她每天在地铁或者马路上,都会看到无家可归的人,“为什么在这座条件如此优越的城市,还会有这么多流浪汉呢?”

  • 2016年张卓认识了现在的男友,也是东北人,现在在纽约做厨师。每天晚上男友也在差不多的时间到家,经常做夜宵给她吃。张卓和男友交往两年多了,感情很稳定,“没有想回国,已经适应了这里的环境,加上回国也不知道能干什么了。”张卓坦言到,他们结婚的日子也被提上了议程。

  • 陈凯丰出生在浙江,在欧洲读完金融学博士后,2004年工作调动来到美国,十年前转绿卡。他以前在华尔街工作,后来自己创业,管理着一个宏观对冲基金。陈凯丰主要在曼哈顿的商业区活动,事业有成的他也定居在了纽约,并把家安在了上州富人区。

  • 陈凯丰在哈佛俱乐部约见他的前任老板讨论工作,并且送上中国特色茶叶。哈佛俱乐部的会员必须确认是哈佛校友并提交会员费才能加入,这里只有会员才能消费。陈凯丰的前任老板毕业于哈佛,有他邀请陈凯丰才能进来。陈凯丰是纽约少有的亚裔金融高管,能够取得如今的成就,在他看来“除了高学历加上多元文化的背景,还要归结于领导器重。”

  • 陈凯丰小时候在贵州生活过一段时间,到美国后一直也在关注着贵州的发展。“贵州最有名的除了茅台以外,这几年大数据方面也做得很好,可以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他为贵州省驻美国投资促进代表处成立揭牌。

  • 陈凯丰受邀参加一个投资研讨会,分享投资经验并预测投资前景。他现在担任美中商会金融委员会会长,几乎每天晚上都有会议或者讲座,“我的工作状态很多时候就是去和人协商东西。”

  • 除了本职工作外,陈凯丰还在纽约大学、纽约佩斯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IESE商学院纽约中心任教。工作之余,陈凯丰很注重体育锻炼,他还加入了纽约大学跑步队,连续好几年参加10公里环纽约中央公园跑。

  • 初到美国时,美国人对体育的热爱让陈凯丰感觉很惊讶,“之前在中国和欧洲,我都没有这样觉得。体育可以说影响了美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即使工作再繁忙,陈凯丰每周也会去健身房三次,“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 陈凯丰的夫人是南京人,并且也从事金融行业,2009年两人结婚了,如今已经有了两个女儿。大女儿今年8岁,陈凯丰每周末都会带她去踢足球,“女儿就是特别喜欢踢球,而且很好动,爬来爬去的。”他还在手机上下了一个APP,关注女儿每场比赛的赛况。

  • 球赛赢了后,女儿摇着陈凯丰的手要吃冰淇淋。女儿所在的球队在纽约少年联赛中常年领先,谈起女儿球队的战绩,他的脸上洋溢着骄傲。对于未来,陈凯丰还没有特别的打算,“现在不像年轻的时候那么着急,也不像在国内那么焦虑,希望一步一步把公司越做越大。”

  • 张煜晨来自西安,2006年以学生签证来到美国一所艺术院校读设计,随后拿到了工作签证,在一些大公司做过设计师、创意总监等。2013年,张煜晨进修了设计与科技方向的研究生,毕业后和几个朋友一起创办了一个公司。最近她和相恋七年的美国男友结婚了,并且拿到了绿卡。

  • 张煜晨的工作地点在纽约下东区,这里最早是移民区,随着多元文化的涌入,如今极富时尚艺术气息。张煜晨公司现在主要做的是可穿戴设计,“这种服装融入了AR等科技,非常新颖。”这是她们团队设计的新款外套,领子部分装有能感知声音的彩色LED灯,彩灯会根据听到的声音变化颜色。

  • 张煜晨公司现在已经加入了由纽约新博物馆成立的创意孵化器,并被法国LVMH创意奖提名为2018前三十个初创公司。不过因为目前公司还在初期,收入都被投入到产品开发设计,两个合伙人都得平时上全职工作来维持经济,她们只有在周末才能聚在一起工作。“有时候觉得当时为什么不找个工作做呢,现在回家看电视都觉得有负罪感。”

  • 在一场女性科技时尚领域的活动中,张煜晨介绍她们的公司以及设计,她穿着黑色的裙子,自信又流利,这和刚来美国时的她差别很大。“美国有个词叫‘玻璃天花板’,指在职场上,边缘群体包括有色人种、女性不像白人那样容易晋升。但为了推动公司发展,我慢慢地学习像美国人那样善于表现自己,夸一夸自己,虽然还是忍不住觉得要谦虚。”

  • 下班后,张煜晨回家参加邻居在屋顶的聚会。张煜晨生活在纽约布鲁克林区,那里是文艺青年的聚居地。自大学起,张煜晨就经常参加集体活动,因为学校里中国人很少,她就主动和美国人交流,试图融入美国社会,“美国非常重视个体独立性,不管长相、想法、创意方面都是,不太在乎符合整体审美,大家都非常自信。”

  • 张煜晨和丈夫Sam是大学同学,Sam现在在科技公司做码农,平时喜欢画漫画,脑内世界非常丰富。“跨种族跨文化恋爱的确有很多挑战,有时候吵架互相得不到点。”张煜晨觉得Sam很爱搞怪,享受当下,注重表达感情,自己则很少表达感情,极其关心家庭,“但是我们都容易被不一样的人吸引,在一起非常开心。”

  • 张煜晨在家给自己做睡衣,Sam在订回中国的机票,他们养的猫则蹲在墙上看着他们。今年9月,他们要回中国举办婚礼,“家里非常开明,都很喜欢Sam。父母本来意思让我们出去好好玩一下,办个简单的仪式就可以了。”但张煜晨想两家能正式见个面,“Sam的妈妈从来没去过中国,也想带她看看。”

  • 纽约曼哈顿中城是全世界最繁华、摩天大楼密度最高的地区。“世界很大,纽约也就是一小部分。”张煜晨觉得“在纽约待了8年也够了”,有打算要搬出纽约。“每次回到中国都觉得自己变傻了,看到国内变化那么大,还挺想回国发展一下。”未来张煜晨想带着公司去个更宜居的城市,有科技和艺术的氛围,但没有那么大的压力,“比如深圳等等。”

视频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