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药人

摄影 | Stamlee 编辑 | 米杜 银盐 新浪图片出品

他们被传说吃几颗药,抽几管血,不用打卡上班,就能日赚千元,他们又被认为是在冒着生命危险,搅在灰色利益链中,然而从客观上讲,他们是人类健康事业的志愿者,他们的名字叫做试药人。

试药人

                                              文/Stamlee

试药是最后的希望

  多年前,还在大学课堂上讲解化学合成的闫星宇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离开教师岗位,做起了试药行业。或者用闫星宇的话来说,他有了新的目标,建立试药领域的“线上平台”,让当年和他爸一样想试药求活的患者能匹配到项目,让所有相关的人都能受益。

  在黑龙江大庆城北的静园公墓里,闫星宇泣不成声。虽然父亲已经过逝两年,但他的变化,正是缘于父亲的那场病。

  做木匠的父亲身体一直很好,人精瘦。可2015年春节前后,父亲咳嗽就没停过,一直认为“有病忍忍就能过去”的父亲,这次拖了几个月,最终觉得“过不去了”才去了医院。医生没直接告诉他检查结果,而是让他的家属来一下。听到“肺癌……”两个字之后,闫星宇甚至都已经听不清医生后来说了什么。

  和所有的癌症病人家庭一样,从此闫星宇一家乱了套。他去北京彻夜排队,最终花了4000元买一个名医号;他去广州,求一副神药;他找遍了所有的朋友,为了早点能排到一张床位;还有天价的靶向药……

  当时还是大学老师的闫星宇,依靠工资收入,在一家人平安无事的前提下,尚且能撑起一家人的生活,一旦发生家庭变故,家里就会立即出现巨大的财政缺口。当时控制父亲的病情,有三种办法,一是买天价的进口靶向药;二是托人从国外买仿制药;三是去医院报名参加靶向药试药项目,疗效大于风险,还免费。这三种办法中,第一种,闫星宇的家庭根本无法承受经济压力;第二种,涉嫌非法;第三种,到哪儿参加?

  这时,闫星宇才知道中国还有一种行业叫“试药”。为了了解这个行业,为了能让父亲能参加这样免费又有效的治疗,闫星宇甚至自己报名去参加项目,寻求最后的希望。但因知道得太晚,折腾一年多后,父亲最终还是离他而去。

  而闫星宇从此走下了大学的讲台,成了“试药”行业的奔走和呼吁者。

试药人不是小白鼠

  试药?在我们常人的印象里,就像实验室里见到的小白鼠,这要是换作人,会是件多么恐怖的事?

  “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缺乏了解,也缺少大众科普的机会,才会造成人们这种神秘而恐慌心理。”闫星宇向我们展示了一些志愿者纪念证书说,这正如他入行前到入行后的心理变化。

  《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每一种新药在批准生产、推向市场使用之前,都必须经过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而人体试验一般要经过Ⅰ、Ⅱ、Ⅲ、Ⅳ期,其中Ⅰ期试验要求在健康人群中间进行,其余阶段要以患者为受试者进行治疗来观察、研究药效。

  试药项目的进行,一般由药厂、医院、CRO公司(合同研究公司)、受试者招募公司,四个单位共同合作完成。保护志愿者权益的是医院一个叫伦理委员会的组织。伦理委员会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呢?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教授翟晓梅曾详细解释,保护受试者是伦理委员会的核心任务,伦理委员会的构成必须是多学科的,比如一家综合性医院在开展临床药物试验伦理审查时必须有各个领域的专家。按照规定,临床试验开始之前,研究者须提前向所在机构的伦理委员会提交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包括研究方法、目的、受试者人数等。只有伦理委员会同意研究方案之后,临床试验才可以进行。

  闫星宇目前成了一家招募公司合伙人,他的公司建立了一个叫无忧试药的线上平台,致力于让所有招募信息公开、透明地传播,让患者能对接到生的希望,这离他的目标又进了一步。

  闫星宇从业后在网上写过一篇文章,专门用来向准备试药的志愿者解释试药的安全性,抛开大量医生常说的听不懂的术语,反而就通俗易懂了。

  “关于副作用,新人务必要知道,试药小剂量,或者是常用药,副作用是感觉不到的,但不包括易过敏人群,这一点在正常已经上市的药品中都会有提示。高剂量组可能出现副作用反应,也要根据人体耐药性不同,对药物敏感的,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头晕或者乏力,也可能同组的女生吐得一塌糊涂的时候,你啥事儿都没有。当然,即使是有副作用也是随着药来和随着药去,试药不是让你玩命,医生肯定不会希望你有事儿,要是哪家试药的医院Ⅰ期临床测试中心总出事,医院不早早地让它关闭了?赚钱重要,还是当院长重要?估计坐大椅子的人比你清楚多了。要说的是如果新人在试药过程中产生自己能感觉到的副作用,一定要如实告知大夫,并视情况终止试药,切记不要隐瞒副作用,想想能赚钱就忍了。虽然这种情况极其少见,但是新人试药员也要切记!切记!”

所谓“职业”试药人

  中国有没有职业试药人?很难界定!如果以试药的经济补助能否养活一家人来称量,我觉得没有,但如果以试药的次数来标定,我觉得冯永利算一个。

  “我就是冲钱去的,我觉得我认识的那些试药的,多是冲钱去的。”冯永利是退伍兵,他说话就像军人的口令一样,简单、直接、坦然。他也是我们的拍摄对象中,少有的几个愿意面对镜头的人。

  9年的军旅生涯,不仅练就了他强健的体魄,给了他不一样的人生经历,还塑造了他的坚韧性格。冯永利不仅是海军陆战旅的突击队员,还曾随中国军舰赴亚丁湾护航。二级士官退役后,他用退伍费和自己多年的积蓄,再加上部分贷款在天津开了一家饭店。然而,饭店刚有点起色,不幸遇上周边工厂仓库爆炸,瞬间血本无归,还欠了一屁股的债务。

  “饭店没了,可钱还得还呀!”有一天,冯永利在网上看到一则试药广告。之后的两年里,挣试药补助成了冯永利的主要还款来源。

  天蒙蒙亮时,冯永利就和昨天才刚刚相识的两位朋友,早早赶到了杭州市第二医院的临床试验中心。这里门还没开,但在他们之前,已经有几个人开始排队。冯永利之所以称为“朋友”,一是大家现在是同行——“试药人”;二是昨晚朋友们住在小旅馆的同一间房里,他们AA制,平摊了120元的房费。

  与冯永利一起拼住小旅馆的还有三位,他们分别来自吉林、安徽、江西。他们有创业失败者、有找不到工作的农民工、有初入职场的大学生。与冯永利一样,他们都缺钱,跟着招募公司发布的试药信息,往返于全国各大试药医院。

  报名、体检,然后签《知情同意书》,大致分为三部分:一是对实验项目的内容介绍,二是对责任和权利进行约定,三是对试药的风险进行告知。最后入组、用药、采血、随访、出组、发误工费,这套程序对他们来说,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

  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在杭州……为了省钱,他们寻找每天只要30元的旅社住宿,去城乡结合部的小饭摊,5元钱一个快餐混一天……

  试药结束后他们去西湖转了一圈,来自吉林的老王拍照片传给老婆。家人不知道他在做试药,一直以为他在外找了个到处玩还能挣钱的好工作。老王说,自己年轻时是个混混,现在儿子长大了才觉得该挣钱了。但此前老王做“伟哥”仿制药测试时,出现了昏昏欲睡的感觉,所以他打算再做两次,凑够儿子上大学的钱就不干了。

试药要“联网”

  在试药的招募广告中,有一个特有名词出现频率特别高:“联网”或者“不联网”。这几年,为了保护试药志愿者的人身安全,大部分的医院已实现信息联网,受试者在何时何处做过测试,一查便知,但还是会有部分新开的试药机构还没来得及接入联网系统。

  试药行业有一条明文规定,两次试药间隔应该在三个月以上。然而,对于以获取补偿款为生的“职业”试药人,为了多挣钱,会想方设法的多去尝试新项目。有的为了避开间隔期,会找要求不严只间隔一个月的,或者查不到之前试药经历的不联网项目,甚至有的会隐瞒前一次试药史。

  闫星宇说,这其实对招募机构来说,也是非常忌讳的事。蒙骗、审查疏漏,造就了试药过程中的种种漏洞。这些漏洞不仅伤害受试者的身体,同时也影响着药物试验过程中的数据分析,进而拖延了测试周期,影响新药上市。

  试药人为新药研发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让试药成为一种赚钱的职业就不是件好事了。在英国,伦理委员会是一个全国的系统,由英国卫生部统一管理,是独立的部门,而委员会的工作人员都是自愿的、无偿的工作。在英国,如果私立药厂想要做临床实验,必须给试药人买高额且全面的保险,依照法律,缺少保险的实验不能开展;而公立机构的所有临床实验,都会主动为试药人投保,各大医疗机构间也建立了联网机制,避免试药人在短期内频繁试药。

  在欧美,试药是作为治疗重疾的一个主要手段,免费最新的药物经常给患者带来奇迹,大夫和患者都非常欢迎试药。而健康人试药,给公民的印象已经非常阳光,就像献血一样普及。当然一个人一生中,试药也就一到两次。

欢迎联系我们

 

如果您有悄悄话想告诉我们,欢迎私信@看见微博;
如果您想看更多故事和摄影资讯,欢迎扫左边二维码
关注“新浪图片”微信公众号。

试药人

摄影:Stamlee 编辑 | 米杜 银盐     新浪图片出品 2018-08-22 14:50:35

1/35
  • 在黑龙江的一家医院的试验中心,一名试药人躺在床上休息。试药人在常人的印象中,就像实验室的小白鼠,是件非常恐怖的事。根据中国《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每一种新药在生产使用之前,都必须经过动物和人体试验。而人体试验一般要经过四期,其中Ⅰ期试验要求在健康人群中间进行,其余阶段要以患者为受试者。

  • “试药其实并不恐怖。”试验中心的医生说,只是出于对试药人隐私保密,才显得神秘。试验开始前,研究者须向伦理委员会提交研究报告,只有伦理委员会同意后,试验才可进行。如果有人想参加试药,需要先填写《知情同意书》,大致分为三部分:一是实验项目内容介绍,二是“责任和权利”,三是对试药的风险进行告知。

  • 如果想参加试药,还需要进行严格的体检。体检通过后,为保证受试者安全和实验数据的准确,每位受试者都要住院,他们的饮食和作息会受到严格控制,食品、香烟等会被锁入箱内统一保管。医院给受试者提供活动室,受试者可以互动交流、读书、看电视,也可以自带手机或电脑,做自己的事情。

  • 测试区每个角落都装了监控,医生会24小时观察每位受试者的身体状况,定时抽血取样。健康人测试结束后,会再做一次体检确保健康未受影响,然后发放一笔补贴,费用高低取决于试验周期、回访次数、药物剂量,大约每天500-1000元。不过风险肯定还是存在的,有的试药者是过敏体质,比如吃完药出现全身红疹之类,一般就会给予治疗再多住段时间,出院时多补些钱。

  • 在黑龙江大庆的静园公墓里,闫星宇泣不成声。闫星宇曾是一名大学的化学教师,多年前父亲癌症晚期,为了给父亲寻找救命的靶向药,知道了“试药”。父亲已经过逝两年,闫星宇说,如果他能早一点进入试药行业,也许就能给父亲的癌症治疗带来转机。

  • 当时控制父亲的病情有三种办法,一是天价进口药,闫星宇的经济能力根本无法承受;二是托人从国外买仿制药,涉嫌非法;三是去医院参加试药项目,疗效大于风险,还免费。但是闫星宇此前对这个行业一无所知,甚至开始时都不知道去哪找。后来为了解这个行业,闫星宇自己主动报名参加项目,但因知道得太晚,折腾一年多,父亲还是离他而去。

  • “在欧美,试药是作为治疗重疾的一个主要手段,免费最新的药物经常给患者带来奇迹。”如今,闫星宇已经成了“试药”行业的奔走和呼吁者。或者用他的话来说,他有了新的目标,建立个试药领域的“线上平台”,让当年和他爸一样想试药求活的患者能匹配到项目。

  • “试药”本是一种对医药行业的参与和贡献,就像献血一样。但由于外界对试药行业不了解,大多数的试药者,就单纯冲着“赚快钱”去了。“我就是冲钱去的,我觉得我认识的那些试药的,多是冲钱去的。”冯永利是退伍兵。他说话就像军人的口令一样,简单、直接、坦然。

  • 冯永利服役9年,他曾是海军陆战旅的突击队员,随中国军舰赴亚丁湾护航。二级士官退役后,他用退伍费和自己多年的积蓄,再加上部分贷款在天津开了一家饭店。然而饭店刚有点起色,不幸遇上周边工厂仓库爆炸,瞬间血本无归,还欠了一屁股的债务。

  • “饭店没了,可钱还得还呀!”有天冯永利在网上看到一则试药广告,高额的补贴吸引了他,于是便开启了此后两年的试药生活。天蒙蒙亮,冯永利就和刚认识的两位朋友,赶到杭州第二医院临床试验中心排队。因为试药来钱快,报名的人也多,如果其中体检合格人数比较多,医院还会来按排名先后选人。

  • 报名试药的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大家都缺钱。”冯永利说。出门在外,他们会千方百计省钱,冯永利就和其他三个试药人一起拼住在几十块一晚小旅馆里。有的试药者甚至连小旅馆都舍不得住,需要在外过夜时,就在医院的走廊、车站、网吧凑合一晚。

  • 和冯永利一起拼住的老王来自吉林。试药结束后他们去西湖转一圈,拍照片传给老婆。家人不知道他在做试药,一直以为他在外找了个到处玩还能挣钱的好工作。老王说,自己年轻时是个混混,现在儿子长大了才觉得该挣钱了。但此前老王做“伟哥”仿制药测试时,出现了昏昏欲睡的感觉,所以他打算再做两次,凑够儿子上大学的钱就不干了。

  • 火车站里四人分手,冯永利和老王打算去试试一个不联网的项目。试药行业有明文规定,两次试药的间隔应该在三个月以上。然而以获取补贴为生的“职业”试药人为了多挣钱,会找要求不严只间隔一个月的,或者查不到之前试药经历的没有联网项目,甚至会隐瞒前一次试药史。

  • 回到南京,冯永利住在一个不到10平的出租房里,没有洗澡的地方,就跑到宾馆借宿洗了个澡。冯永利在犹豫不联网的项目要不要去,“离得远补贴少,去体检的人如果很多,白跑一趟还倒搭路费。”他在试药前会去网上查药性,也从不试注射类药物,觉得那个风险高。躺在床上,冯永利看着隆起的小肚腩有些伤感,在部队时那可是八块腹肌,两年时间全没了。

  • 黑龙江一家医院的试验中心体检处门外,已经42岁的刘定坤把脑袋伸到窗外,吸着烟。这次是他第三次来做试药体检,但和第二次一样,依旧是烟检没过。有的试药项目会要求志愿者不能吸烟,为了通过体检,刘定坤尝试提前戒烟,但时间太短,最终没能通过体检。

  • 刘定坤原本是个泥瓦匠。半年前,他和其他的农民工一样,在街头揽活。一个小伙子塞了一张卡片,一看“试药”,这是他第一次听到这个词。已经五天没找到活干的老刘,又等了一周,终于拨通了卡片上的电话。第一次试药成功,让老刘尝到了甜头。

  • 但之后的两次试药体检都没通过,老刘又没有找到活干,就回到了老家打算休息一段时间,看看能不能把烟戒了,“好多参加过的吸烟者,都借机会把烟戒掉了。”

  • 刘佳来自四川,今年19岁,有个双胞胎妹妹在成都读大学。前些日子,妹妹想买把吉它,虽然兄妹俩相差才几分钟,但“哥哥就得有个哥哥的样子”,刘佳满口答应。可他刚到苏州打工不久,“钱又从哪儿来呢,只好去试药了。”

  • 刘佳试药所得的补贴,除了给妹妹买吉它,剩下的就用于租房安家。一个月后,刘佳终于找到了工作,当被问到还会不会再做试药,刘佳说“过几年再说吧……”

  • 查理是一名医学生,正在医院见习。查理的家境很好,和前面几名试药者不同,他是唯一一位不为钱去试药的小伙子。

  • 查理有定期健身的好习惯。暑假的最后半个月里,他报了一个试药的项目。查理说,在他们学医的同学中,愿意去试药的同学很多。他们对医药的理解与常人不同,也希望通过自己的一点付出,推进中国的医药行业进步。

  • “试药本不是一个灰色行业。因为信息不对称缺乏了解,也没有大众科普的机会,同时要给药物测试内容保密,才会造成人们这种神秘而恐慌心理。”闫星宇展示了一些志愿者纪念证书,不过,“试药不能当做一个赚钱的行当。如果可以普及的话,一个人一生中,试药也就一到二次。”

视频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