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痛

摄影 | 赵钊 编辑 | 马俊岩 王卫 新浪图片出品

在山东,有数十万人生活在黄河滩区,他们饱受黄河水患之苦。“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帐”是滩区群众的真实写照。为了保障滩区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山东省2017年启动了一场涉及60万人的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摄影|赵钊

黄河之痛

                                              文/赵钊

  1855年,黄河突然决口改道,伴随黄河堤防工程不断修筑,山东省境内黄河沿岸,数十万人成了滩区居民。滩区就是河道以外,防洪堤坝以内被圈进去的区域。黄河水养育了这些滩区居民,同时又让他们祖祖辈辈饱受水患困扰,长期面对“滩区八难”:灌溉难,吃水难,用电难,出行难,上学难,就医难,安居难,娶亲难的问题。1950 年至今,山东省黄河滩区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水漫滩 20 余次,累计受灾 660 多万人次。为改变这一状况,山东省发改委2017年下发文件,正式启动了一场涉及60.62 万人的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

  这60多万人中,有近35万人将被就近安置。就近安置又分为:就近筑村台、筑堤坝安置和旧村台改造提升安置。此次迁建不仅是建国后黄河滩区最大的搬迁工程,也将是1855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搬迁,被人们寄予了从根本上解决滩区水患、实现安居的厚望。

  东明县位于山东省菏泽市,是黄河入鲁第一县,境内黄河流长76公里,滩区总面积达317平方公里,耕地35万亩,是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

  在1996年和2003年,东明县曾先后两次对黄河大堤西1.5公里内的村庄进行了滩外异地搬迁。2004年,又利用国家政策,争取亚洲开发银行和省财政配套资金在长兴集乡滩内淤筑两个防洪村台,建设了七号和八号新村,共安置11个自然村、2330户,总计8665人。

  东明县焦园乡是黄河入鲁第一县中的第一乡,全县11万余滩区迁建人口,仅焦园乡就有43000多人。今年54岁的毕铁温,是东明县焦园乡郭堂行政村的支部书记,在滩区土生土长的他,对频遭黄河水患的经历深有感触。

  在郭堂行政村村口的老村碑上,铭刻着毕氏祖先来此定居的故事。郭堂行政村由郭堂村和毕桥村两个自然村构成,据碑文记载,明崇祯年间(一六二八—一六四四年)毕氏祖先来此建村,因村旁有座石桥,故命村名为毕桥。据毕氏家族的后人考证,当年祖先从外地迁于此,正是为了躲避水灾。没想到,多年后这片祖先曾经避水的宝地,也频遭黄河水患。自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以来,毕氏族人就饱受黄河水患之灾。

  毕桥村全村700多人中,有600多人姓毕,其余为外氏,毕铁温是毕氏家族中第127代。毕氏家族作为村里的大姓,在村里修建了毕氏祠堂,每年从大年三十开始到正月十六,毕氏族人都会陆续从各地前往祠堂祭拜,既是告慰祖先,也是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族人平安健康,免遭黄河水患之苦。

  在毕铁温的记忆里,家乡曾发过三次大洪灾,他印象最深的一次大水,发生在1975年左右,水涨到1米多高,“当时还没有柏油路,公路上积了1米多深的浑水”,毕铁温说。那时村里的房台整体都低,整个村仅有一处高地被当作临时避水台,不少村民用浮木当船漂到这里避难。后来,解放军将被困村民救到了河堤上。距现在最近的一次大洪灾发生在2003年。

  近年来,因上游小浪底工程控制得当,黄河水没再泛滥。尽管没再发大水,但一直存在着土地流失等安全隐患。一块菜地,播种的时候还是平整的,过段时间,水边的一溜地连带着长好的农作物就被黄河吞了下去。而且,遭受黄河冲刷吞噬的土地面积还在逐年扩张。

  2004年,临近焦园乡的长兴集乡,率先开始探索在滩内淤筑新的防洪村台,再在村台上修建房屋安置滩区居民,这样的做法后来被证实切实可行。如今,郭堂行政村南边不远处正在筑建的村台,将是毕铁温和乡亲们日后新的住处,这个综合性的社区计划在建成后将三个行政村放在一起,统一居住管理。

  东明县焦园乡一名干部回忆道,黄河滩区在70年代至90年代,以及2000年左右都发过大的洪水。1996年和1998年发大水时,滩区内许多村庄和田地都被洪水淹没了。在山东部分地方,遇到发大水整个落入黄河的村子,会被村民称作“落河村”,这个称呼在滩区更像是苦难的代名词。

  因为频遭水患,为躲避洪水,黄河滩区村民们的房屋地基普遍较高,有的高出地平面三四米甚至更高,这种建在房屋下面,高出地平面许多的土台子被村民称为房台。“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盖房,三年还帐”是滩区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东明县一位扶贫干部说,水患是导致滩区群众贫困的主要原因。在滩区,村民们频繁地垫台盖房已成为常态,许多村民一生都在不停地给房屋垫土,不停加高房台以免房屋被淹。

   55岁的娄明军家里有四亩多地,他所居住的娄寨行政村和郭堂行政村毗邻。和其他滩区居民一样,家里不停地“拉土垫台、拆房建房。”多年辛苦修好的房子,住上一段时间发觉地基不够高,又得推了重修。在黄河滩区,甚至有人家新房刚住了100来天,就赶上了黄河涨大水,全家只能带着鸡、羊等牲畜爬上屋顶,饿了啃口馍,渴了喝黄河水等待救援。就这样周而复始,一次一次拆房盖房,一次比一次屋台垫得高,但再高也不过三四米,抗洪能力依然有限。“我家已经盖过四次房子了,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全花在了盖房上面。” 村民娄明军叹息道。

  家家户户都在自发垫台,加高地基需要占用土地,许多地方住户往往又十分分散,相邻的住户地基房台也高低不一,导致房屋周围的土地无法进行耕种、修路等开发利用。而且,垫台需从其他地方挖大量泥土,这也对耕地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和浪费,有的村子进村时看着平整,村子里面往往会有高低不平的大坑,那些大坑就是村民挖土后留下的。

  “搬进新的村台后,能腾出不少地来,环境卫生各方面统一管理了,都会比较方便。” 娄明军望着不远处正在建筑的村台说道。东明县焦园乡郭堂行政村村南的5号村台,在2018年春节后,开始了清障等收尾工作。

  由于新的村台要占用村民的耕地、机井等资源,村干部需要进村做思想工作,最难的往往是给村民们做迁坟的动员。部分村民不愿意迁坟,作为村支书的毕铁温就带头迁了祖坟。“我第一个迁祖坟,家人也都支持,其他村干部也跟着迁了,村民看到就不说啥了,迁建工作推进得还算顺利。”

  “这个工程很大,老百姓总体上是理解的,村民都比较配合。虽然这是惠及子孙后代的事,但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和努力,迁建后许多村子的老房子是要拆掉的。” 焦园乡一名干部说,“这一代人付出努力和牺牲了,换来子孙后代的幸福,一代人从此就不用再频繁盖房子了,滩区群众以后不用再作难。”

     正在淤筑的村台不时会迎来三五成群的参观者,多是将要搬到这里的村民前来了解建设进度。据《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预计到 2020 年,山东省将全面完成滩区居民迁建各项任务,基本解决 60.62 万滩区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

欢迎联系我们

 

如果您有悄悄话想告诉我们,欢迎私信@看见微博;
如果您想看更多故事和摄影资讯,欢迎扫左边二维码
关注“新浪图片”微信公众号。

黄河之痛

摄影:赵钊 编辑 | 马俊岩 王卫     新浪图片出品 2019-02-27 20:40:42

1/35
  •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是黄河入鲁第一县,境内黄河流长76公里,滩区总面积达317平方公里,是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在郭堂行政村村口的老村碑上,铭刻着毕氏祖先来此定居的故事。郭堂行政村由郭堂村和毕桥村两个自然村构成,据碑文记载,明崇祯年间(一六二八—一六四四年)毕氏祖先来此建村。自1885年黄河改道以来,毕氏族人就频遭水患困扰。

  • 毕铁温是东明县焦园乡郭堂行政村的支部书记,也是毕氏家族中第127代。每年过年,毕氏族人都会来到宗祠祈福,祈福的内容之一便是:免遭黄河水患之苦。毕铁温印象最深的一次黄河水灾发生在1975年,整个村仅一处高地被当作临时避水台,不少村民把浮木当船漂到这里避难。距现在最近的一次大洪灾发生在2003年。近年来,因上游小浪底工程控制得当,黄河水没再泛滥。

  • 尽管自2003年以来,山东境内黄河滩区没再发过大水,但一直存在着土地流失等安全隐患。一块菜地,播种的时候还是平整的,过段时间,水边的一溜地连带着长好的农作物就被黄河吞了下去。而且,遭受黄河冲刷吞噬的土地面积还在逐年扩张。

  • 东明县焦园乡是黄河入鲁第一县中的第一乡,全县11.9万滩区迁建人口,仅焦园乡就有43000多人,几乎占全县迁建人口的半数。这是焦园乡郭堂行政村王贵格老人家的房子,雨水顺着墙面流下的印痕清晰可见。在滩区,许多村民的房子都要修建多次,黄河涨水厉害的时候,几乎10年就要换一次房子。

  • 55岁的娄明军和71岁的娄铁领在村口的麦田边相遇,两人不约而同地谈起正在修筑的村台和日后搬迁的事情。娄明军家里有四亩多地,他所居住的娄寨行政村和郭堂行政村毗邻,这些年黄河水患对他家最大的影响就是家里一直在不断地盖房。“家里已经盖了四次房子了,辛辛苦苦挣的钱全花在了盖房上面” ,娄明军叹息道。

  • 为躲避洪水,黄河滩区村民们的房屋地基普遍较高,有的高出地面三四米甚至更高。在滩区,村民们频繁地垫台盖房已经成为常态,这也成为滩区居民贫困的主要原因。单户的房台即使建得再高再大,其抗洪能力也十分有限,而滩区村台的防洪标准则是:可抵御20年一遇的洪水。

  • 什么是村台?村台就是在滩区附近选一块相对安全的地方,用泥沙筑起一块高出地面的平台,整个村子都建筑在这个台子上面。一辆汽车行驶在焦园乡在建的6号村台上,这个村台将在2020年左右投入使用,预计可安置附近几个老村子的5千多村民。

  • 建筑村台需要大量的泥土,工程量太大,山东当地专家利用黄河水泥沙含量大的特点研究出了就近抽取黄河水、沉积泥沙的办法,变废为宝。这是东明县焦园乡单家村附近的黄河,采沙船日夜不停地抽取黄河水,每条船舶都连着一根输沙管道,昼夜工作。

  • 一个正在修建的村台上,工人们给护堤盖上了一层塑料纸,防止塌方。为了保证正在淤筑的村台地基足够扎实,抽取黄河水的过程中,防护堤要用塑料纸进行保护,等村台整体淤筑好,这些塑料纸还要被挖出来。

  • 两位工人在检查完抽沙的管道后回到了工棚里,管道一根有三四百斤重。由于抽沙船日夜作业,施工场地也是24小时不离人。因为筑建村台,很多村民都成了建筑工人,但也有不少来自外地的工人。由于工程巨大,许多外地工人来到这里后,一呆就是好几年。

  • 修建新的村台往往要占用村民的耕地、机井等,村干部需要每天在村里做工作。最难的是给村民们做迁坟的动员工作。作为支部书记的毕铁温带头迁了祖坟。这是郭堂行政村村民毕连勇家的麦田,田野里大大小小的坟头都是村里的祖坟,部分村民因为建村台土地被占,也将祖坟迁到了这边。

  • 这曾是郭堂行政村盖得最好的房子,光房台就有三四米高,但随着村子统一的搬迁规划,这座房子的主人也将面临搬迁。

  • 滩区大部分房屋都是砖瓦结构,部分人家还住着土房,有的房屋外没有修围墙,这也是频遭水患反过来造成的滩区人的生活习惯。东明县焦园乡郭堂行政村,一户原本准备盖新房的村民在得知搬迁消息后,搭起了小板房临时过渡。

  • 大部分老村子在搬迁后,都会被拆掉变成耕地。一位老人走在东明县焦园乡郭堂行政村的路上,她身旁的砖瓦房是鲁西南地区常见的传统建筑。等到人们搬进统一规划的社区后,这样的建筑将会成为历史。

  • 村民们将要搬进的是像竹林新村这样的社区。2004年,东明县争取到了亚洲开发银行和省财政配套资金,在长兴集乡滩内淤筑两个防洪村台,2015年基本建成,安置了5个自然村的5100多人,这便是现在的竹林新村。竹林新村按照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设计,柏油路、路灯、自来水、卫生室、学校、污水处理厂、娱乐活动广场等基础配套设施齐全。

  • 在竹林新村的社区广场,63岁的退休教师毛永民在健身器材上锻炼。毛永民说自己是第一批搬迁到这里的居民,已经住了七八年了。他说,村民住进这样的现代化社区,生活更加方便,娱乐活动也丰富了很多。

  • 正在淤筑的村台不时会迎来三五成群的参观者,多半是将要搬到这里的村民前来了解建设进度。据《山东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预计到 2020 年,山东省将全面完成滩区居民迁建各项任务,基本解决 60.62 万滩区居民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

视频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