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谭文娟 SN199
2017年11月28日 11:47
2017年10月26日 17:32
2017年10月26日 17:38
2017年10月26日 17:32
2017年10月26日 17:32
2017年10月26日 17:32
2017年10月26日 17:32
2017年10月26日 18:22
2017年10月26日 18:22
2017年10月26日 18:22
2017年10月26日 18:22
2017年10月26日 18:22
2017年10月26日 18:22
2017年10月26日 18:22
2017年10月26日 18:22
2017年10月26日 18:22
2017年10月26日 18:22
2017年10月26日 18:22
2017年10月26日 18:22
2017年10月26日 18:22
2018年01月05日 14:38
1853年(清朝咸丰三年),鞋匠赵廷在北京东交民巷创办了内联升,当时专门给皇亲贵族制作朝靴。店名当中的“内”是指大内宫廷,“联升”寓意顾客穿上本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官运亨通连连升迁。如今内联升已有160年了。
四十年前,何凯英就和布鞋结了缘。父亲在内联升当制鞋匠,回家时总是和他讲起布鞋的故事,家人也经常打浆糊、做袼褙、纳布鞋。常年的耳濡目染,让他对这门手艺有了兴趣,于是到大栅栏拜了师。
如今,60岁的何凯英已经是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2009年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经他之手手工打造的鞋错落有致,层次分明,针码非常规矩。是机器做不到的是针细线粗。一针一线纳出的中华文化,更是机器做不到的。
曾经有一位旅居美国的华裔,年轻时就穿过内联升的布鞋。在百岁寿辰时,托孙女找何师傅定制了一双布鞋,拿回去后,却没舍得穿,当成了摆件。“顾客说,您不知道,老爷子把这鞋天天摆在多宝阁上看,舍不得穿。您得给他再做一双。”这件事儿让何师傅的很感动。顾客的认可,也是何师傅坚持做这份事业的动力。
“手工纳制的千层底、手工绱鞋、使用纯天然材料”这是内联升的三个必备特点。何凯英说,鞋底、鞋面都用精选的纯棉、纯麻、纯毛和丝绸,就连粘鞋底的糨糊都是高筋粉调制的。
十字底花纹的鞋底,寓意“十全十美”。与之相呼应的还有寓意“一心一意”的一字底。据何师傅介绍,缝制一字底需要2100针,而十字底就得翻倍了。更复杂的花纹,针数则更多。每一双千层底都是以这种“一针一线”的方式制作出来的。
“做布鞋有讲究,如果绱一半儿休息会儿再绱,就不是原先的劲道了。”对于年轻人来说,除了学艺的艰辛,更难的是要耐得住寂寞。做鞋的时候,坐在小马扎上一个姿势就得一天,工作不完成,人绝对不能离开,直到绱好了一双鞋,何凯英才摘下老花镜起身。
好手艺还是得后继有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何凯英目前除了做鞋,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带徒弟。何凯英现在一共有四个徒弟,都是“80后”年轻人。何师傅常说:“人品和手艺缺一不可,但人品是关键,必须行得正,走得直。做人做不好,做鞋肯定也不行”。
近年来,鞋的款式种类越来越多,国内外品牌数也纷纷抢占市场,传统布鞋受到很大冲击。面对挑战,内联升依然延续着百年来一贯的传统,以变化的种类适应市场的变化。何凯英和他的同事们潜心研究,用工匠精神,在传承与创新中觅得平衡。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