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谭文娟 SN199
2017年11月28日 11:46
2017年11月02日 10:13
2017年11月01日 16:16
2017年11月02日 10:42
2017年11月02日 10:13
2017年11月02日 10:13
2017年11月02日 10:13
2017年11月02日 10:13
2017年11月02日 10:13
2017年11月02日 10:13
2017年11月02日 10:13
2017年11月02日 10:13
2017年11月02日 10:13
2017年11月02日 10:13
2017年11月02日 10:13
2017年11月02日 10:13
2017年11月02日 10:13
2017年11月02日 10:13
2017年11月02日 10:13
2018年01月05日 14:38
北京空竹博物馆位于北京西城区报国寺西侧的一个小四合院里,院子里种着一棵柿子树一棵石榴树,70岁的李连元和他的徒弟们喜欢在两棵树下玩抖空竹。
李连元出生在天桥,这是老北京最具“江湖”气息的平民市场,他小时候爷爷奶奶在这里摆摊做生意卖糖,他的奶奶是一个满族人,空竹抖得好,为了吸引顾客,爷爷就和奶奶商量,让奶奶在自家铺位前耍空竹,用爷爷的话说叫“声响人聚,好做生意”。李连元4岁的时候跟着奶奶学抖空竹,小孩儿学玩意儿学得快,很快就能跟奶奶一起表演。没想到就这样一玩玩了六十多年,玩成了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
李连元的成长几乎同步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公私合营的时候,爷爷奶奶的买卖变成了食品合作社,他和家里兄弟都去了上了班,一直工作到2002年退休。这些年里李连元好学习,工作能力也强,但空竹一直当做爱好没有丢,退休时正好赶上国家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的时候,抖空竹代表北京入选中国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第二年李连元成为这项非遗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
从2007年到今年正好十年,李连元对于传承人的身份,从最初的荣誉感逐渐变成了责任感,“我一直努力当一个空竹‘文化人’。”他把空竹当做文化看,把这门技艺当做传统文化努力向下传承出去。李连元很爱自己的奶奶,认为奶奶不仅教会了他抖空竹,也教会他如何做人,但是当被问到他抖空竹的技艺是否超过了奶奶时,李连元笑称自己小时候抖空竹水平就超过奶奶了。虽然是句玩笑话,但是李连元认为“一代要比一代强”,他现在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徒弟的。
“抖空竹的传承是比较好的,主要是各级政府起到的主导作用。”李连元很感激时代给予他和抖空竹技艺一个发展和传承的机会,北京西城区政府从空竹申遗开始到现在,每年都会投入不少的财力支持这项技艺的发展和传承,2008年时,政府利用腾退居民住房把一个完整的四合院改建成了空竹博物馆,自此以后李连元和他那帮热爱这门技艺的朋友和徒弟有了“家”。
“看家”成了李连元当上传承人后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看家”的意思是说管好这座博物馆,他和15名志愿者从博物馆建立后就一直轮流值班,每年为一万多名观众讲解空竹的知识,表演和教授抖空竹技巧。九年来有超过50个国家的观众前来参观,其中不少还是回头客。而且自打有了博物馆,李连元从单纯钻研抖空竹的技法,开始加强了对空竹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他不断为博物馆收集藏品,根据空竹的品牌、生产厂家历史,自己家庭成长经验,各种科技手段来辨别藏品年代,虽然博物馆不大,但是却逐渐增添了不少“宝贝”。
除了“看家”,李连元还有一件最重视的事儿就是走进校园,让孩子喜欢上民族文化。现在李连元每周差不多有三四天时间都是在各个学校上课,而且他不单单是传授空竹文化和抖空竹的技巧,作为北京市的百姓宣讲员,他还在学校里教孩子演讲,教孩子们各种学习方法,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李连元对孩子有先天的喜爱,2011年的时候,博物馆来了一位外地的老师,邀请他去学校教抖空竹,李连元答应了,坐了很久的车到了发现那座乡村学校条件很艰苦,但是他并没有怨言,开始给一帮四年级的学生上课。上课时发现有个小男孩光着上身,李连元向学校老师询问,老师说这个孩子很调皮,不好好学习,上课就是不穿衣服,老师都拿他没办法。于是李连元就开始注意他。在教授过程中,他发现这个孩子学的很认真,抖空竹的各种技术动作掌握得也很快,李连元就特意让他上前为其他孩子做示范。这个孩子眼里发了光,跑回教室把衣服穿上了然后跑出来特别认真地给同学做起来示范,脸上的神态特别骄傲。下课以后,李连元点评教学,特地表扬了这个男孩,说他抖空竹用心,让动作有了“心”的味道。放学以后李连元乘车离开,发现那个孩子在追车,下车来那个孩子向他深深鞠了一躬。
李连元回北京以后一直放不下,几个月以后又回到学校,发现这个孩子已经成了体育课代表,学校空竹队的队长。他觉得自己不经意间可能改变了一个孩子的一生。
他喜欢教孩子抖空竹,他认为只有更多的孩子喜欢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东西才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在李连元看来,抖空竹是典型的“易学难精”的技艺,孩子们机灵好学,尤其对玩的东西学的最快,很快就能入门,在数量巨大的“入门级”学生里,才有可能选出真正热爱这门技艺的人去发展和继承。李连元除了这些小学生徒弟外,也有许多中年弟子,可以说遍布全国各地十几个省份,他们不少已经成为了抖空竹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不过李连元收徒也很谨慎,他对自己的徒弟都要求“多谋事、不谋利、不谋权”。
在传承中,李连元坦承如今在继承当中最大的问题的玩抖空竹的大多是小孩和退休老人,在中青年人群中很难推广,不过他对此也很理解,并不丧失信心。他对记者举例说他们团队有一次去澳大利亚演出,抖空竹的时候观众跟着上下飞舞的空竹一起蹦跳,他就打心里觉得高兴,真正认识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