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游山玩水是小部分文人标榜精神状态的行为。如今,游山玩水走入“寻常百姓家”,因为巨大的经济利益,变得光怪陆离。这个五一,你有去看山(rén)水(hǎi)吗?
图/文 黎明
据查,“游山玩水”最早的出处是宋代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卷十九:“问:‘如何是学人自己?’师曰:‘游山玩水去。’”
在古代,“游山玩水”不仅仅是一项娱乐活动。更是一种精神状态的标榜:拥有足够的闲暇、财力与文化素养,去山水间探访,寻求自然与心灵间的某种共鸣——“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时间来到现代,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游山玩水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所有人都能参与其中的一项活动,并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人家抓紧宝贵的假期,拖家带口,车马劳顿,奔向大小景点,付出钞票,忍受人群和商业开发——然后享用美景。游山玩水也因此添加了新的标签:节假日、交通、门票、商业开发、人山人海、垃圾、污染、环境破坏……游山玩水,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光怪陆离。
每逢节假日,全国乃至世界各地著名景点,都变成了人类的海洋。各大旅游景点外,排起长长的车龙,车位难找、交通拥挤已成为家常便饭。海量的游客在景区中汹涌,带来巨大的压力与伤害。宣恩洗草坝景区,本是一处远离县城,四面环山的草原。这里绿草如茵,平坦如毯,溪水潺潺,清可见底,天然一处人间仙境。随着公路通车,这座“深山小草原”先是被野外探险者发现,随后,美名不胫而走,游客汹涌而至。如今,前来自驾游的游客散落草原,露营、野炊、聚会、飙车乃至搞起了汽车拉力赛。昔日细草微风,今朝满地斑秃,一片狼藉。
商业开发,也在与“天然”、“质朴”抢夺着最后的阵地。所有美景和它的全部特色都在被迅速商业化,提炼、包装,然后打上价格签,推向旅游市场。摸鱼、玩水、烤红薯、看星星……十几年前还属于大众童年经典记忆、与花钱毫无关系的种种,如今也一一变成旅游消费。景区里,孩子们赤脚下水,拿着塑料渔网,亲近自然片刻。他们的家长则要为此付出钞票。在家长看护与工作人员的保护下玩一会儿水,大概与家长们记忆中的味道不太一样。三峡人家景区内,游客鱼贯走过木栈道,观看传统方式捕鱼。大家心知肚明的是,不管是撒网的渔家还是溪边捶打洗衣的少女,都是景区雇佣的演员。各种消失的传统生活方式、手工技艺、节日游艺,都变成了五花八门的置景表演,在景区各处每日上演。
如今,既有景点也已经无法满足旅游开发的需要。人造景点应运而生。或简陋或高质量的人造景点,增加着旅游的丰富度,带来了与古人截然不同的风景。今天,游客可以登上空中观景台,乘坐绝壁电梯,行走在钢铁栈道,以史无前例的视角,和绝对安全的方式,俯瞰古人曾经的风景,体验截然不同的感受。越来越多的人在节假日从都市生活中挣脱出来,与更多城市来的同类一起,涌向城郊村庄,略显拥挤地分享一处处田园风情。随着旅游经济的推动,各地郊外的乡村游不断被开发出来,售卖“自然朴素”的风景。三峡大坝,作为一处崭新的人造景观,以绝对的知名度和恢弘的外观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游客们乘坐游轮,顺流而下,在这里目睹世界上最大的现代水电工程,和它造就的高峡出平湖的奇观。
秦时明月汉时关,山水千年依旧,只是换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