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王怡 SN065
2013年12月08日 17:46
2013年12月06日 15:03
2013年12月06日 15:04
2013年12月06日 15:04
2013年12月06日 15:05
2013年12月06日 15:04
2013年12月06日 15:05
2013年12月06日 15:04
2013年12月06日 15:03
2013年12月06日 15:03
2013年12月06日 15:03
2013年12月06日 15:03
2013年12月08日 01:27
2013年12月06日 15:03
2013年12月06日 15:04
2013年12月06日 15:03
2013年12月06日 15:05
2013年12月06日 15:04
2013年12月08日 01:27
2013年12月08日 01:27
2013年12月06日 15:05
2013年12月06日 15:03
2013年12月06日 15:04
2013年12月08日 22:42
2013年12月06日 15:05
2013年12月06日 15:04
2013年12月06日 15:04
2013年12月06日 15:03
2013年12月06日 15:03
2013年12月06日 15:03
2013年12月06日 15:04
2013年12月06日 15:05
2013年12月08日 01:28
2013年12月08日 01:27
2013年12月08日 01:27
2013年12月08日 21:25
图文|成文军
201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时期,清华大学率先建造了一座毛泽东雕像,之后全国便开始了兴建毛泽东塑像的风潮。许多城市、大学都修建了塑像,甚至有一些村庄都树立了稍小型的塑像。1977年文革结束后,各地陆续拆除毛泽东塑像。如今,依然能在很多城市看到毛泽东塑像。摄影师成文军从1997年开始了寻找毛泽东塑像的旅行。
我喜欢旅行。在读中学不能自由奔跑的时候,也时常手捧地图,在纸页上的方寸间神游畅想。工作后“独立”了,自己旅行的机会就多了。但这时的旅行,不管是在目的地,还是在路途上,视野主要是“大好河山”、“仙踪古迹”和“风土民情”。
然而,在20多年前的两次旅行之后,促成了我去寻找毛泽东塑像的旅行。
122个地市县镇225尊雕像
1989年夏,从北京乘火车耗用四天三夜到了吐鲁番,之后又坐了三天的汽车到了喀什。这段用时一个星期的路途,是我的首次距离最远的旅行。那时,喀什不啻在我心里是极其遥远的地方。这里的新奇和陌生给我带来的兴奋,都是这次喀什之行留下的牢牢的记忆。然而,喀什人民广场上一尊体量巨大的毛泽东塑像,更是令我心为之震动:在这个遥远的充满着异域风情的边陲小城,伫立着一尊20多米高的毛泽东塑像,在我当时看来有些不可思议。
也许是对市井的生陌和对塑像的熟悉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这使得这尊塑像似乎给了我一个明确的提示:不论这里有多远,不论这里的风情与内地有多大的差异,这里,依然是中国疆域中的一个城市。
第二次是1992年在“天涯海角”的三亚,看到了毛泽东塑像。当时为了去西沙群岛,我住在一个部队里。在这里看到了一尊十余米高的毛泽东塑像。这尊塑像的形制也带着建造年代的印记:领袖身穿大衣,挥起右臂。我望着这尊面朝南海的塑像,忽然感觉站立与此的毛泽东,不像一个领袖,而更像一个值守在南疆的哨兵。
自此以后,不论在北京或是其它地方,若再看到毛泽东塑像时,我都会想起喀什和三亚的的那两尊塑像。这让我最终先萌生了一系列的疑问。就这样想着、走着、找着、拍着、问着,从1997年开始了寻找毛泽东塑像的旅行。到现在为止已经去过122个地市县镇,拍摄了225尊雕像,其中1970年以前建造保留下来的有180多尊,其余的则是改革开放后建造的毛泽东雕像。
在拍摄中,有的大批雕像拆除,有的则被保护下来并且成为文物,一些被挖出又重新竖立。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毛泽东雕像都有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文革时“清华版”塑像风靡全国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兴起为毛主席塑像之风,且塑像多为站立式,姿势分背手和挥右手两种,细分又有戴军帽和不戴帽、穿军大衣和穿风衣之不同,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第一座毛主席塑像是在清华大学“造反”的学生和教工——红卫兵造反派的要求下由当政的“革委会”建造的。1966年6月24日,红卫兵以“破四旧”为由拆除了被他们称为“封资修”的清华大学的象征建筑物——二校门。二校门拆除后,清华大学建筑系教师程国英提出,在拆除后的空地上建立一座毛主席塑像,被学校革命委员会采纳。1967年9月15日,一尊穿军大衣挥手的毛泽东全身塑像在清华大学落成。
在这之后,全国开始了兴建毛泽东塑像的风潮。清华的雕像组把制作过程制成资料,让各地前来的单位和个人索取。很多城市、大学都修建了塑像,甚至一些村庄都树立了稍小型的塑像。
黑龙江文革期间塑立了较多的毛泽东塑像,这和当地比较发达的重工业是分不开的。在齐齐哈尔富拉尔基的“中国一重集团”厂区,伫立着一尊不锈钢材质的毛泽东塑像,这是一次性浇铸成的,熔炼不锈钢钢水55吨,最终的成品重达35吨,这在全国是惟一的。佳木斯的毛泽东塑像是硅铝铸造的。没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成熟技术手段做依托,只凭借冲天的“革命热情”及“无限忠于和敬爱”,是无法做到的。
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开始了“拨乱反正”时期,对毛泽东的大规模个人崇拜活动也宣告停止。除了部分场所保留以外,各地陆续拆除毛泽东塑像。当时大部分清华校友及师生要求拆除毛泽东塑像重建二校门,校方于1987年8月29日拆除毛泽东塑像,开始重建具有历史象征的二校门。
毛泽东雕像的建造数量,可以说在中国雕像历史上创出了记录。现存的“文革”期间建造的大型毛泽东塑像,大多数是由美术院校的雕塑家创作的,在那个特殊年代,不这些雕像被广泛复制,随处竖立。
广东省毛泽东像几乎拆光
而今依然能在很多城市看到毛泽东塑像。河南省是留存毛泽东塑像较多的一个省份,塑像分布在郑州(1座)、洛阳(3座)、开封(3座),新乡、鹤壁、商丘各1座。湖北省同样留存较多的毛泽东塑像,已经拍摄的有:武汉3座,黄石3座。而广东省的毛泽东塑像已经拆得几乎一座不剩。制作毛泽东像的人曾开玩笑说:“广东人民最讲实际,所以广东发展得最快,什么都走在前头,开先锋之气。”
户外的毛泽东塑像材质,大多为水泥,所以文革后拆除时基本上以破碎解体的方式拆掉。但也有个别的塑像是整体拆移后埋入地下。随着房产的不断开发,部分当年被埋的毛泽东像重新出土。
2003年7月15日,在哈尔滨爱建滨江社区的建筑工地下,挖掘出一尊毛泽东塑像。这尊深埋在地下已经25年的塑像,直到地产开发商在老厂区里破土建设,才使人们重新看到。开发商对其进行了修整和镀金,又将塑像和开发建设时特意保留下的有着百年历史的车间、烟囱、水塔等放置在了一起,构建成了一个有着工业文明和近代政治历史元素景观的市民广场。
拍摄了这么多毛泽东像,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在黑龙江密山县连珠山镇。那只是一个整整空置了20年的基座,水泥剥落,露出残破的红砖。毛泽东像曾经就在这个基座上矗立了20年。历经40多年风雨,这里的人也一直没有拆掉基座,虽然它就在这个小镇的路口。当地上些岁数的人,他们还习惯把这个原475军工厂门前方的小路口,称作毛泽东塑像。
——摘自《图说毛泽东雕像》(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征集令】你身边是否也有毛主席雕像?分享你拍下的主席雕像,赢神秘礼品。
栏目编辑|王怡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