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当时作为报社摄影记者的我就来到北川,亲眼目睹并记录了那场灾难。十年了,除了发稿,当年的照片就一直封存在我硬盘里,从未曾触碰过。十年过去了,我又回到了北川,在倾听了当地人十年间的经历后,我又翻出了封存的老照片,摆在一起。对他们来说,也许身体的伤口已经愈合,但内心仍然常常会被回忆撕开。
14时28分,这是定格在北川地震纪念馆里巨大浮雕上的时间。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8.0级的大地震,夺走了87150人的生命,超过37万人受伤。这不仅是一场浩劫,也成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之痛。
那一年的5月15日,也就是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作为报社摄影记者的我去到北川,亲眼目睹并记录了那场灾难。
北川城外一公里,空气里就弥漫着不一样的气味。散落在街道上的干部档案袋;被拦腰截断的出租车里留有残肢;因为孩子太小,装入尸袋后要对折后才能顺利抬走;父亲整整走了三天,看到的却是整个村庄被山石滑坡覆盖……
十年间,我除了当年发稿时翻阅过这些图片,之后从未曾去触碰过,一直封存在硬盘里。究其原因,可以说是“不忍”,也可以理解为“不敢”。
十年后,身体的伤口已经愈合,心却被回忆再次撕开。
“我怕儿子回来后,找不到我们”
“贺川,你在那边过得吗?”
“妈妈很想你!”
“妈妈总是觉得你还活着,只是我没找到!”
纪念碑前留有一段当年倒塌变形的脚手架,锈迹斑斑的脚手架上挂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妈妈写给儿子的一段话,那是母亲成凤留下的。每年,她都会在儿子的生日及5·12纪念日去更换一条新的。
成凤在地震后一直没有找到儿子的尸体,所以她坚信儿子一定还活着,她在横幅上留下自己的手机号,十年没变。成凤说:“我怕儿子回来后,找不到我们……”
十年里,成凤夫妇带着丧子之痛,离开北川,去过北京、山西、陕西等地,开过饭店,打过工。最终,他们又回到北川,开了一家小店,平淡生活着。所幸,他们的小女儿逃过大难,如今长大成人。这也是成凤所有的希望寄托。
“没有孩子的家里,太冷清了”
地震后,北川县城异地重建,取名永昌。新址离老县城约30公里。老县城移迁来的居民大多住在尔玛社区和禹龙社区。有经济能力的家庭会去绵阳买房子,“住在地震带上,总是让人害怕的”。
这里,年轻人多数都外出找工作去了,留下的中老年人喜欢称自己是“老北川”。从空中俯视新县城,东边,是学校和行政区;南边有小片工业园和一条商业街;西边是一条河,一座羌式廊桥横跨两岸;北边是居民区。
如今,新北川的旅游业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人口很少,白天,街上都没什么人。只有到了傍晚,尔玛社区的广场上响起广场舞的音乐, “老北川”们才会聚集起来。在人群里,很容易就可以找到经历过“事”的人。
然而,人们一旦说“事”,孩子便成了绕不开的话题。以遗址处的曲山小学为例,原有师生1092人,当年遇难就达407人。而往往一个孩子就会关联到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
“这种伤痛会伴随终身!”3月17日,我参加了一个北川失独家庭的集体生日聚会。这是地震后由100多户失独家庭自发聚集在一起的“朋友圈”,他们大多已经50岁以上,无法再生育。他们每个季度聚餐一次,为这个季度里过生日的伙伴庆祝一下。与其说为了“吃一顿”,不如说为了“聊一聊”更准确。共同吃完午餐,他们还可以一直聊到下午5点,似乎还有没说完的话。“没有孩子的家里,太冷清了……”。
十年了,生活还是要继续
离开北川时,春天的油菜花已经结籽,这让我想起十年前拍的一张图片。人们都在纷纷逃离北川时,儿子来接父亲去城里暂住,可父亲蹲在破屋前抽着烟,就是不走。他说,半山腰自家那片油菜地还没收完,“再给我两天时间就够了,只要两天!不然,下半年吃什么?”是啊,生者,生活总要继续!
十年后,我再去那个村子,邻居们说,当年那个老汉后来突遭车祸,已经过世了。
我突然又想起另一句: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会先来。
在成都,我见到了当年北川中学的“夹缝男孩”廖波。远远走来,我没看出他有太多异样的地方,经历了地震的他,失去了一条腿,如今靠假肢行走。大学毕业后,他在成都的一家公司做普通职员。如果没有重访地震的记者找来,单位同事都还不知道他的过去。
“真快啊!十年了……”廖波说,这十年来,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如今,他就想靠自己的能力像所有年轻人一样去自立和奋斗。去年,他已经有了一个健康、漂亮的千金。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经历过地震的孩子,由于太小,已经不太记得那些过去。
当年的少年,已经长大成人,他们在努力忘却伤痛的同时,开启新的生活。
当年的成年人,已经慢慢老去,他们在保持着一种“不提过去”的默契中承受着生活的压力。
伤痛则像老县城遗址中那些被垮塌山石覆盖的老屋、被泥石流冲刷掩埋的废墟一样,深藏心底。
欢迎联系我们
如果您有悄悄话想告诉我们,欢迎私信@看见微博;
如果您也有故事想通过摄影的方式来讲述,欢迎来稿。
邮箱:sinaphoto@vip.sina.com
《看见·看不见》新书已上市,讲述有力的图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