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湖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回乡村,成为新一代“留守青年”。他们带回了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新鲜模式和思路,享受着乡村的惬意,又实现着自我价值。
文/吴建勋
曾几何时,农村里的年青人,千方百计“跳出农门”,宁可到大城市打工,也不愿留在农村。如今,在浙江湖州,越来越多的年青人选择逆流回乡,成为有志于乡村振兴的新一代“留守青年”。这些年轻人在广袤乡村绽放青春,也给浙北乡村振兴带来了活力和希望。
许明笙就出生于浙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父亲许良国是一位民间泥塑艺人。受父亲的影响,从小许明笙就和泥巴打交道,慢慢地也喜欢上了泥塑。父亲培养许明笙学习画画,后来,许明笙考取了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大学毕业后,许明笙和同样在中国美院毕业的妻子朱悦一起,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湖州吴兴区埭溪镇沙滩村接续父亲的泥塑手艺。
当初,对许明笙举动,许多同学和朋友都不理解,明明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却偏偏回到农村。许明笙觉得,泥塑是一项传承了上千年的中国传统民间技艺,随着父辈们的老去,现在愿意从事这项手艺的年青人越来越少,许明笙希望利用自己在美院的专业知识,赋予这项古老技艺新的生命。
回来后,这对“90后”泥塑小夫妻一头扎到泥堆里,他们制作的泥塑栩栩如生、色彩艳丽,深受乡亲们的喜爱。许明笙手上的订单已经排得满满的了,小夫妻俩连轴转都来不及。3年来,他们制作的泥塑有上千件,小到一些案头摆件,大到7、8米高的神像。许明笙说,在乡亲们的夸赞声中,他和妻子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如果说许明笙和朱悦返乡是因为自小就对乡村传统文化的热爱。那么,沈晓琳的回乡却是因为乡村的改变,让她真正感到创业的机会来了。近年来,在德清莫干山脚下,民宿兴起。这里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一到周末,一拨拨城里人从上海、杭州自驾前来度假,曾被遗忘的的小山村又变得热闹起来。沈晓琳所在的仙潭村也开出了十多家民宿,许多民宿一晚都要上千元,到了节假日旺季,更是一房难求。
沈晓琳毅然辞去城里的工作,回村将自家的老宅改建成了精品民宿。沈晓琳从小喜欢花花草草,自从开民宿后,她就没事整天打理这些花草,小院子里一年四季花草飘香,每次都给客人留下深刻印象。沈晓琳说,现在每天可以呼吸干净的空气,天天享受“慢生活”,一年还能挣个近百万元,比城里挣得要多得多。
朱道伟,尽管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工作,但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直念念不忘,“城里节奏快,压力大,挣钱应酬也很累。这些年农村的政策不错,加上我一直很向往乡村生活,所以就选择回乡创业了。”现在,他的返乡项目“山田书院”影响越来越大,他又开始帮助返乡的年青人修缮老房子。在朱道伟看来,从城市再回到农村,事业和想过的生活可以有机统一,他觉得这样很好。
新型职业农民孙建龙,早在多年前就掌握了浙江省首驾无人植保机的作业技术,现在依靠机械化种粮,他所在的合作社共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还建起了自己的育秧工厂。孙建龙说,这些年很多农村年轻人出去打工,不少田地抛荒,他觉得特别可惜。就想让这些抛荒的田地都种上庄稼。妻子也很理解和支持他,和他一起回乡当农民。现在,孙建龙种田的年均收入远远超过了他在城里上班的收入。他对现在的自己充满信心,“农村大有可为,这里需要我这样的人。”
湖州是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早些年浙江开展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让这里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各种配套设施也相应完善起来。无处不在的wifi,便捷的路网公交,许多乡村还用上了城里的物业,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完善后,可以说农村和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而且引入了现代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走上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道路,吸引着那些有理想、勇于创业和创新的年轻人“逆流”回乡求发展。
从日本留学归来的费琦耀,返乡和一帮年青人搞起了互联网养鱼,试图改变农村沿袭至今的传统养殖模式。鲁家村的小火车带动了乡村旅游,吸引了匠人归来,小木匠郭曦晟从城里回村后开起了木艺创意工坊,开设的木艺体验课场场爆满。“小蜜蜂”邱凯从城里回来后,通过技术改良发展电商平台,将蜂产品卖到全国各地。他还发明了移动养蜂车,宠物养蜂等新技术新项目,“甜蜜”事业越做越大。
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政策的扶持力度不断加码,农村的机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吸引力。年青人,在农村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