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河”

摄影 | 李颀拯 编辑 | 秦翼 新浪图片出品

自古以来,鄱阳湖就有“高水是湖、低水似河”的独特景观,然而,近10年来,鄱阳湖的枯水期却多次被“拉长”。从上饶市康山乡水域俯瞰,湖水被大片的草场分割成狭窄的河道。

鄱阳“河”

图/文 李颀拯

  落星墩,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城南三里的鄱阳湖中的一座小石岛,因为看起来像从天上坠入水中的星星而得名。早在北魏时期,郦道元就在《水经注》中对它有过描述,后世的王安石、黄庭坚等文人墨客经过这里时也皆有题咏。

  冬季来到落星墩,将随手拍下的照片贴上新浪微博,跟帖的人大都很羡慕:“真壮观啊,你去内蒙古大草原了?”的确,站在落星墩上,放眼望去,原本沉于鄱阳湖水底的方圆数公里土地,如今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

  在2010年,因为干旱,星子县的一座建造于明崇祯四年间(1631年),距今近400年的“千眼”古石桥就曾露出水面。2014年12月30日,随着湖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近8米,这座“全国最长的湖中石桥”再度“露面”。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内的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丰水年份水域面积最大可达4000平方公里以上,而近几年,连续遭遇旱情,鄱阳湖的水域面积曾减少到5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的减少,让沿岸的航运、渔业受到威胁,上千万人口的生活受到影响,鄱阳湖的生态也在迅速发生变化。

  鄱阳湖枯水期连年旱情,影响最大的是渔民。

  江西省以渔业为主的鄱阳、余干两县,渔业的产值连年下滑,很多渔民甚至连开船的柴油钱都赚不回来。鄱阳湖枯水期变长让周边100多个自然村,5万多渔民的收入锐减。

  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康山乡,这是一个位于鄱阳湖边上的小集镇,大多数人都以在鄱阳湖打鱼为生,30多公里的康山大堤沿线,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渔船。在锣鼓山口岸,一个小型的港口,数十条渔船搁浅在干裂的滩头上。港口冷冷清清,上百只鱼鹰停在岸边,无所事事地打着盹。主人不知去向。

  一个多小时后,有个老汉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打开袋子,一堆小鱼从中滑出,大多如食指般粗细,他挑了几条稍大的放在旁边的小盆里,其余的,按一只鹰一条鱼的量按顺序喂鱼鹰。

  这个老汉叫陈五顺,今年63岁,是鄱阳湖边少数几个还在坚持用最原始方式捕鱼的老渔民之一。喂完鱼鹰,蹲在岸边,他点了根香烟,眯着眼深深吸上一口。“旱季时间太长,这船都出不去远一点的地方,现在,别说是靠鹰捕鱼赚钱,就是这些鹰每天要吃的食物,都要骑着三轮车,去5公里外的一个还有水的浅湾用网捞一点小鱼回来。”

  “没鱼喽,明年就只能卖鹰了。”两年前,就有旅游景区的人,来向老人买鹰,去做表演项目,老人一口就回绝了。“我怎么能卖孩子呢?可这样下去,鹰跟着我都要饿死了。”

  最后的烟头,他用拇指和食指捏着,猛吸了几口,然后扔在龟裂的土地上,用脚踩灭。起身去杀刚才扔在盆里的几条稍大一点的鱼,他说,这是他和老伴的晚餐。

  鄱阳湖枯水期连年旱情,越冬候鸟数量锐减。

  2013年11月,江西日报发布消息“十万候鸟飞抵鄱阳湖越冬”并配发了一张群鸟起飞的图片。但据江西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局的统计数据记载,2005年有71万只候鸟在鄱阳湖越冬。

  “鄱湖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这是早些年,鄱阳湖候鸟的真实写照。现在,南矶自然保护区里,依然能看到成群的候鸟。以大雁居多,偶见长脖的鹤类。远处有人正在点火烧荒。候鸟聚集在少数几块有水的浅滩中。

  “候鸟已经少多啦。”矶山乡的村民说。他们指着一公里外的芦苇地说,候鸟多的时候,那边是黑压压一片。“那时候,鸟太多了,晚上的叫得让人都不能睡觉。”现在的湖边湿地已完全干涸,甚至干裂变硬,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沙化。

  3月份是鱼类繁殖的最好时期。从长江进入鄱阳湖的鱼类会在草洲上产卵。而这几年的3月,鄱阳湖的水位一直很低,很多鱼类无法完成产卵繁殖,直接导致了鄱阳湖鱼量的减少。在一处捕鱼点,渔民正在晒鱼干,大多数是只有几厘米的小鱼。这些小鱼原本应该是候鸟的食物。没有了食物,前来越冬的候鸟自然减少。

  在星子县码头,因为干旱,大船根本无法靠岸,货物要通过小船在水上转载。丰水时,鄱阳湖主要航道可以走1000吨的航船,现在就只能走200吨的渔船。

  据江西省媒体报道:2006年,湖口县7个乡镇22个行政村4.6万人因鄱阳湖水位下降出现用水困难。除沿湖工农业供水严重受影响外,周边600多万名城镇居民生活也大为不便,对包括南昌、九江的1000多万人的生活造成影响。而航运、渔业的影响更为明显。而这一年后,这样的枯水干旱期还在加长。

  鄱阳湖枯水期连年旱情,是天灾?是人祸?

  据江西省水利厅公布,自2000年后,鄱阳湖已经连续多年出现旱情,2003年、2007年和2009年更是遭遇大旱,湖泊的低水位纪录连创新低。有专家明确指出,鄱阳湖地区已出现干旱常态化的趋势。

  自古以来,鄱阳湖就具有“高水是湖、低水似河”的独特景观:在丰水期水域面积最大可达4000平方公里以上,到冬季枯水期却能“瘦身”至几百平方公里,最大容积和最小容积可相差几十倍。然而,近10年来,鄱阳湖的枯水期却多次被“拉长”。在个别枯水年份,最低水位来临日期提前了至少100天。

  导致鄱阳湖近10年来多次出现干旱的原因,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鄱阳湖湖泊湿地观测研究站站长陈宇炜研究员认为,虽然其中有一些人为因素,如注入鄱阳湖区的5条河流(赣江、修河、抚河、饶河、信江)中的河水被沿岸工农业生产大量占用,导致注入鄱阳湖水量减少、湖区大量挖沙导致湖面下切等,但总体上还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而导致目前的干旱。“从观测数据看,现在鄱阳湖流域处于一个相对干旱的时期,而之前30年则是相对湿润的时期,这种湿润阶段与干旱阶段交替出现属于正常的波动,符合自然规律。”

  然而,不少专家认为,这不仅仅是气候的问题。以《中国科学报》的一篇报道为例:江西省气候中心主任殷剑敏认为,鄱阳湖干旱成因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宜过于强调气候因素的作用。他提供了一份观测数据:2011年,江西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1305毫米,为1961年以来第六少雨年。也就是说,虽然2011年降水较少,但并不是历史上降水最少的一年。“那么,比2011年降水还少的年份,为什么没有出现这么严重的干旱?因此现在的干旱决不能忽略违法采砂、水利设施截流等人为因素。”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研究员崔丽娟也赞同殷剑敏的观点。她认为鄱阳湖干旱的直接原因是汇入鄱阳湖区的水量减少了,但是降水的减少程度能否引起如此严重的干旱还有待研究;能够确定的是,鄱阳湖流域城市与经济的发展肯定对干旱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编辑:三人禾羽

"摄氏2014"年度摄影师大典

(正在火热征稿,截止日期2015年3月15日)

参与方式: 新浪爱拍社区

如果您有悄悄话想告诉我们,欢迎私信@看见微博;
如果您也有故事想通过摄影的方式来讲述,欢迎来稿。
邮箱:sinaphoto@vip.sina.com

鄱阳“河”

摄影:李颀拯 编辑 | 秦翼     新浪图片出品 2015-01-04 17:11:05

1/35
  • 鄱阳湖,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丰水期水域面积最大可达4000平方公里以上,到冬季枯水期却能“瘦身”至几百平方公里。因连续遭遇旱情,鄱阳湖水域面积曾减少到50平方公里,在个别枯水年份,最低水位来临日期提前了至少100天。

  • 江西九江市湖口县鄱阳湖沿岸,一条渔船停在干裂的河滩上。每年3月20日到6月20日,是鄱阳湖的禁渔期,加上被“拉长”的枯水期,鄱阳湖的渔民一年中能捕捞的时间只有3个多月,很多渔民甚至连开船的柴油钱都赚不回来。鄱阳湖周边100多个自然村,5万多渔民的收入锐减。

  • 同时,鄱阳湖的生态也在迅速发生变化。进入枯水期的鄱阳湖,形成广阔的草洲。河滩与9个独立的小湖泊连接,是北方候鸟迁徙越冬的佳地。但当渔民都捕不到鱼时,那些以小鱼为生的候鸟,同样地远走他乡。在湖水退去露出的草丛中躺着一具死去不久的鸟类尸体。

  • 在2010年,因为干旱,九江市星子县的一座建造于明崇祯四年间(1631年),距今近400年的“千眼”古石桥就曾露出水面。2014年12月30日,随着湖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近8米,这座“全国最长的湖中石桥”再度“露面”。

  • 2014年2月底,九江市星子县的几个渔民在查看水位,远处就是星子县标志性景观落星墩“水落石出”。往年的这个时候水早就涨上来了,即将到来的3月是鱼类繁殖的最好时期,从长江进入鄱阳湖的鱼会在草上产卵。而这几年的3月,鄱阳湖的水位一直很低,直接导致湖里鱼量的减少。

  • 在江西省以渔业为主的鄱阳、余干两县,大多数人都以打鱼为生。2014年12月,上饶市余干县,30多公里的康山大堤沿线,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渔船。在锣鼓山口岸,一个小型的港口,数十条渔船搁浅在干裂的滩头上。

  • 进入到枯水期后,鄱阳湖变成了一条条河道。一些河道被当地村民就分段割据,不许外人来此捕鱼,村民们自己“筑坝”分割水域。

  • 紧邻江西南昌的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一段河道被当地村民占据,村里还派了专人在此24小时看守,以防外地人来此“偷”鱼。

  • 2014年12月2日,一个为景区收购鱼鹰的人来到康山乡,从一户渔民家中买走了4只鱼鹰,用于捕鱼表演。养鱼鹰的徐东华说,两年前,就有人来向他买鹰。徐东华的父亲听后气得大骂:“这不是卖孩子嘛!”“鱼捕不到,人都养不活了,还怎么养鱼鹰?” 徐东华回答父亲。

  • 康山乡湖边的一个草棚里,20多个占水捕鱼的中年人正在吃饭,年龄最大的老袁说,到了枯水期,他们会设置拦段。早几年,他们也不拦河道,但这几年,鱼越来越少了。“没办法呀,你看,从早上5点忙到下午6点,我们20多个人,每人每个月还分不到2千块钱,我们也要养活家人呀!”

  • 而康山乡菜市场的鱼摊上,刚从鄱阳湖抓上来的鱼卖得也并不便宜,一条10斤的草鱼售价在80元以上。

  • 2011年,江西就有人呼吁批建鄱阳湖大坝。然而从筹建起,它就引发了环境、移民、防洪、航运等诸多问题的争论。参考鄱阳湖已经建起的一些小型堤坝,每年到了枯水期,“放水”与“不放水”已经成了上游村和下游村之间的矛盾,建坝保水仅是一个顾此失彼的办法。

  • 鄱阳湖西南面的矶山村,10多幢平房,却只有1位留守老人,其他村民已外出另谋生路。邵家山村的渔民王有庆有一个记帐本,记着这13年来打鱼的收入。最好的年景是2000年到2005年,年收入在1.5万元至3万元之间。然后,逐年下降,最差的是2012年,2440元。

  • 2014年12月4日晚11点,余干县瑞洪镇,寒风中,55岁的张书建开着他的电三轮在镇中心候客。这个曾经的渔民转行拉客运已经有3年多了。

  • 2014年2月,吴大国一家从鄱阳湖边搬了出来,在南昌郊外的一处出租房安了家。这个做了近30年渔民的老汉不得不离开出生之地,另谋生路。“以前,枯水期到了,大家也出去打短工挣钱,现在,一年有5个月时间要在外打工,别说人走了,连鸟都不来了。”他扛着桌子准备去隔壁工友家聚餐。

  • 种种原因导致康山乡的邹正虎家里没有田地,捕鱼卖钱成了一家唯一的经济来源。因为打渔挣的钱越来越少,家里那幢10年前建造的小楼,楼梯还维持着“毛坯”状态。邹正虎打算过完2015年的春节,外出打工,挣点钱,先把楼梯造好。

  • 2014年12月4日,邹正虎开了1个多小时的三轮车,来到鄱阳湖另一处浅水区。邹正虎和同伴穿着下水裤、推着小盆、拖着网在浅水中走来走来去,就象“牛犁田”一样,整整在水里游荡一天,收入大约在40元。

  • 一条通往九江的铁路桥横跨干涸的湖面。据江西省水利厅公布资料,自2000年后,鄱阳湖连续多年出现旱情。有专家认为,这属于正常波动,符合自然规律;但也有专家认为,不可忽略违法采砂、水利设施截流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据观测,鄱阳湖地区枯水期干旱已有常态化趋势。

视频

2014年12月,航拍枯水期被瘦身的鄱阳湖。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