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护鱼人

摄影 | 陈杰 编辑 | 秦翼 新京报、新浪图片联合出品

青海湖入冬后开始冰封,湟鱼盗捕活跃。一条湟鱼的收购价达百元,促使盗捕者铤而走险。通常,盗捕者在凌晨下网后留下记号,凭着经验,巡护队员一眼就能看出冰面下是否有网。

青海湖护鱼人

  图/文 陈杰 新京报

  入冬的青海湖湖面开始冰封。这时候,一些盗捕湟鱼的捕猎者开始活跃起来。一条湟鱼收购价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促使盗捕者铤而走险。

  2003年,湟鱼被列入《青海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第一批名录》。2004年,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湟鱼生长极其缓慢,每十年才能生长一斤。受上世纪50到70年代过度捕捞影响,湟鱼资源量一度由最初的32万吨下降到不足1千吨。

  为保护这一珍稀物种,1994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在青海湖实施封湖育鱼政策,至2011年已是第五次对青海湖实施封湖育鱼,此次封湖育鱼将至2020年年底。

  根据《刑法》相关规定,一次性盗捕湟鱼50公斤以上构成犯罪,最高量刑是3年有期徒刑。

  “虽然国家有规定,盗捕却一直没中断。”来自青海湖的牧民南加说。

  一天救了几百条,但死的更多

  2010年,南加组建了一支由30个左右志愿者和牧民组成的“青海湖湟鱼巡护队”,主动对接和协助当地渔政部门,宣教和制止湟鱼非法捕捞行为。

  2月3日,气温零下18℃,青海湖湟鱼巡护队发起人,51岁的南加,驾驶着一辆皮卡车,带着志愿者——22岁的诺日桑、23岁的蒙克格日勒和9岁的儿子桑杰,开始连续5天的巡护工作。

  青海湖环湖长度大约在360多公里,周边涉及3州4县,环湖少则5天,多则10天,巡护的夜里走到哪儿就住在附近的牧民家中,或在湖边搭上自带的帐篷过夜,最后回到驻地。

  “有牧民称,海晏县达玉村紧挨的湖面附近,凌晨发现有多辆可疑车辆开着车灯在冰面活动,可能是下网,巡护队正在赶往现场。”9时许,正在巡湖的南加接到达玉村巡护队打来电话,南加立刻把情况向省渔政总站举报后,开车驶往60多公里外的事发地。

  到达现场时,60多岁的吉和白,已经带着40多个牧民,手持凿冰钢钎,对着三处盗捕点开凿寻找渔网。

  凿开被冰封住的洞口拉出渔网,一条条被挂住的湟鱼正在挣扎,有的已经死去。在第一个洞口被拉起的60米长的渔网中,一共发现了50多条湟鱼,最大的一条足有30厘米长,幸运的是,这条湟鱼还活着。

  这条鱼足有几十岁,非常珍贵。当它被小心翼翼地放回冰洞,一扭身,瞬间在大家视线中消失时,所有人鼓起掌来。

  巡护队在方圆一公里的地方,发现3个有渔网的盗捕点,南加和巡护队员放归了200多条湟鱼,不过死亡的更多。

  南加拿起现场一个类似炮弹造型的作案工具给记者看,这是盗捕者使用的“电动下网机”,里面装有9节1号电池。盗捕者在湖面凿开一个冰眼,放下一个“电动下网机”,遥控着牵引渔网,一晚上能下几十张渔网。

  “这些盗捕者把使用完的大量电池直接扔在冰面上甚至湖里,一个纽扣电池就能污染600吨水,也就是一个人一生使用的水量,更何况一节一号电池。”南加告诉记者。巡护队每年在湖面上都能拾到数千节电池,实际上,更多的电池被非法捕捞者直接从冰洞扔进了湖里。给青海湖水质带来巨大威胁。

  湟鱼数量回升一倍多,但仅是高峰时的八分之一

  经过南加这几年的发动,沿湖各县乡村,都建立起固定的巡护队,长期参与巡护的大约有400多人,在盗捕高峰期,主动参与巡护的牧民达上千人。

  “过去是明目张胆地把卡车开到湖面,搭着帐篷,进行捕鱼。尤其2010年到2012年期间,巡护压力非常大,非法捕捞者成千上万,渔政和警察都不敢上冰面管。”南加告诉记者,而他带的巡护队经常被围攻和嘲笑,甚至有捕捞大户和收购商,威胁要报复南加。还有不少巡护队员被打伤。

  南加说服了一些捕鱼者离开,同时也感染了更多的牧民,尤其是一些地方有威望的长者加入,南加巡护队伍的牧民越来越多。

  如今,这支遍布环湖的巡护志愿者不仅有牧民,还有医生、教师,甚至高僧、企业家、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他们利用各自的影响力,把湟鱼保护和环保理念传递出去。

  南加和长者们主张法律法规宣传和理性劝导,不允许巡护队员与捕鱼者发生暴力冲突。通常,他们积极联系渔政部门,对劝阻不停手的捕捞者取证后举报。渔政部门和警方,在当地牧民的支持下,也加大了打击力度。同时,省渔政总站建立与巡护队的“互动机制”,在乡一级政府配备“护鱼干事”,专职协调和规范巡护队参与合法保护湟鱼。

  2014年至2015年1月,在巡护队积极配合下,省渔政总站处置了76起现场捕捞违法的刑事案件,处理违法人员100多人。

  由于民间巡护队的几乎全天候巡护和渔政部门的依法打击,捕鱼者逐年减少。如今,明捕基本绝迹,但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一些非法捕捞者,转为夜间下网,夜间收网,躲避巡查和警方打击。

  青海省渔政管理总站办公室主任覃永生接受记者采访表示,民间和政府合力保护,为湟鱼的数量恢复功不可没。靠省渔政部门一己之力很难有效打击非法捕捞,借助广大牧民的人员优势,政府配套建立相关机制,利用好民间力量,在合法的范畴内,制止捕捞行为,才能长治久安。

  覃永生表示,据青海省农牧厅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专家监测,目前青海湖“湟鱼”数量大约在4.5万吨,比2010年增加一倍多。湟鱼巡护队起了巨大作用。

  不过,这仅是青海湖湟鱼数量高峰的八分之一。按科学预算,整个青海湖湟鱼数量达到16万吨以上,生态才能趋于平衡,湟鱼的保护依旧任重道远。

  编辑:三人禾羽

"摄氏2014"年度摄影师大典

(正在火热征稿,截止日期2015年3月15日)

参与方式: 新浪爱拍社区

如果您有悄悄话想告诉我们,欢迎私信@看见微博;
如果您也有故事想通过摄影的方式来讲述,欢迎来稿。
邮箱:sinaphoto@vip.sina.com

青海湖护鱼人

摄影:陈杰 编辑 | 秦翼     新京报、新浪图片联合出品 2015-03-01 19:09:13

1/35
  • 2015年2月3日下午6点,-18℃,太阳即将从青海湖冰封的湖面上消失,巡护志愿者与渔政和警方一起,从清晨起,就在湖面上搜寻非法下网点。湟鱼是青海湖“水-鱼-鸟”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一旦湟鱼数量减少,水鸟不再栖息,湖中藻类泛滥,青海湖将成“死湖”。

  • 湟鱼生长极其缓慢,每十年生长一斤。2004年,湟鱼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受上世纪过度捕捞影响,湟鱼资源量由最初的32万吨下降到不足1千吨。为保护湟鱼,1994年,青海政府实施封湖育鱼政策,至2011年已是第5次封湖,此次将至2020年年底。

  • “虽然《刑法》规定,盗捕湟鱼最高量刑3年,但盗捕活动却一直没中断。”来自青海湖的牧民南加说。2010年,南加组建了一支由30多位志愿者和牧民组成的“青海湖湟鱼巡护队”。2015年2月3日,海晏县,巡护队员在有下网痕迹的湖面凿开一个洞,观察水下的鱼网。

  • 2015年2月3日,有牧民称,海晏县达玉村附近湖面,凌晨发现多辆可疑车辆开着车灯在冰面活动。正在巡湖的南加接到电话后,立刻开车驶往60多公里外的事发地。当日,巡护队员在几平方公里的湖面上发现了5处非法下网点,救下上百条大大小小的湟鱼,不过死亡的更多。

  • 巡护队员万玛才让小心地托着一条从网上摘下的足有30公分长的湟鱼。幸运的是,这条湟鱼还活着。他说,这条鱼有几十岁大了,非常珍贵。当它被小心翼翼地放回冰洞,一扭身,瞬间在大家视线中消失时,所有人鼓起掌来。

  • 盗捕者使用“电动下网机”,在湖面凿开冰眼,遥控牵引,一晚能下几十张。这种机器里装有9节1号电池。南加说:“盗捕者把用完的大量电池直接扔在冰面甚至湖里,一节钮扣电池就能污染600吨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使用的水量,更何况是1号电池。”

  • 2015年2月4日,刚察县,南加和当地的巡护队员把近期收缴的鱼网,集中起来销毁。

  • 除了巡湖保护湟鱼,南加还发动志愿者清理青海湖面及沿岸的各种塑料垃圾,集中堆放后送到垃圾转运站。这些垃圾主要是游客、自驾者随手丢弃的。

  • 青海湖东岸有一块面积约2000亩的湿地,叫小泊湖,20年前,这里是倾倒垃圾的地方,泉眼干枯,土地沙化。当时,30岁的南加经商归乡,看到儿时水草丰美的风景被毁,决定改变这一切,于是他承包了这片土地,带着全家人经过十几年努力,改造了小泊湖。

  • 在小泊湖湿地保护站,一只受伤的普氏原羚在保护站内,等待伤愈放归。普氏原羚濒临灭绝,主要分布在青海湖周边,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世界极度濒危物种”。1988年被划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后,仍有非法猎杀发生。南加在近20年内,救助了16只普氏原羚和3只藏羚羊。

  • 2015年2月2日,保护站内突然停电,南加的小儿子手持蜡烛给姐姐的孩子喂奶。他4岁起就和父亲一起监测普氏原羚、巡护青海湖。大女儿也是父亲的得力助手,二女儿准备明年中学毕业后,就去畜牧学校学习兽医专业。南加的老伴也默默支持着南加的环保事业,一家人守护着这片湿地。

  • 夜里,南加在家中使用手机上网和巡护队员联系巡护青海湖事宜,并查看大家上传的“战果”图片。南加说,他和四个县的巡护骨干有一个群,每个县骨干也与当地队员在一个群里,大家通过手机上网沟通,非常效率。每天看到大家的成果,就觉得每天在让青海湖变好。

  • 牧民南加今年51岁,生活在青海湖东岸,用从前经商积累下来的财富带着一家人,倾其所有投入环保工作20年。在南加的努力下,环青海湖360多公里的共和、刚察、海晏、天峻四县中,巡护队已有400多骨干义务队员,多个分队,覆盖整个青海湖周边。

  • 万玛才让,海晏县人,2011年他和妻子及一对儿女都加入了湟鱼巡护队。

  • 吉和白,海晏县人,2010年加入巡护队。60多岁的他是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他看到南加冒着危险保护青海湖,就召集村里年轻人说:“我这把年纪去参加巡湖,你们年轻人不羞的话,就袖手旁观。”

  • 扎洛,刚察县伊克乌兰乡人,22岁。12岁时跟随南加保护普氏原羚,2010年开始巡护青海湖。多年锲而不舍,以志愿者身份保护家园,赢得了乡里的赞赏。他利用社交网络,传播巡护工作影像资料,宣传湟鱼保护的意义,招来同乡几十个年轻人加入巡护队。

  • 三永中是一名兽医,2010年加入巡护队。不仅自己参与,还在行医中向牧民宣传环保知识,带动了很多牧民加入青海湖周边的环保行动。

  • 宗者,刚察县人,2010年加入南加湟鱼保护寻护队。

  • 仁青本,刚察县人,2010年加入南加湟鱼保护寻护队。

  • 英木措吉 刚察县人,2011年参加湟鱼巡护队,她建立了网络社交平台,吸引了一批年轻人加入,给巡护队增加了许多新生力量。

  • 切排多杰,刚察县人,2012年加入南加湟鱼保护寻护队。

  • 德青昂毛,刚察县人,教师,每年寒暑假,她都参加青海湖的环保活动,并把经历和知识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

  • 多吉仁青,刚察县人,2013年参加湟鱼巡护队。

  • 桑杰卓玛,西宁人,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寒假和实习期参加青海湖环保行动。

  • 西日,共和县人,2011年加入巡护队,还带动全家4口人一同参与。

  • 彭毛卓毛,共和县人,8岁的她是目前最小的志愿者。5岁起,她就跟爸爸参加巡湖。据青海省农牧厅监测,目前青海湖“湟鱼”数量大约在4.5万吨,比2010年增加一倍多。不过,这仅是青海湖湟鱼数量高峰的八分之一。当湟鱼数量达到16万吨以上时,整个青海湖的生态才能平衡。

视频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