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殇

摄影 | 项飞 | 编辑 秦翼 新浪图片出品

【新浪图片创作基金资助作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蚕桑业的国家,时过境迁,上世纪80年代后,东部传统蚕桑业由盛转衰,随之改变的是这条古老产业链上每个人的命运。

蚕殇

图/文 项飞

编辑 秦翼

  清明上来,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辑里村的桑地,嫩叶已从经历一冬的枝条破皮而出,青色桑果上,细细白白的桑花朴素地点缀着缤纷的春色。

  被遗忘的“非遗”

  一早,顾明琪就将花木从基地搬上三轮车送往镇上。虽然还在村里村里留了一小块桑地,但从2011开始顾明琪就不再养蚕。除了养蚕和种花,顾明琪还是知道怎么使用老式丝车的人。2010年6月,“辑里湖丝”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第三批“非遗”名录。养蚕50多年的顾明琪,在65岁的时候成为这门技艺的传承人。

  1851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上,产自辑里村的“荣记湖丝”荣获金奖。 但眼下,曾经享誉世界的“辑里湖丝”在这里其实已经衰落了很多年。就在2011上海世博盛会结束前的9月,村里最后的一家缫丝厂,也无声无息地倒闭了。

  传统桑蚕业衰退

  东部沿海一带的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省,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传统蚕桑产业,在现代经济的大潮下,已经或正经历着和辑里村相似的命运。

  从2008年到2014年,浙江桑蚕业已经连续7年下滑。1992年顶峰时期,浙江蚕茧产量为14.2万吨,到了2014年,这个数量已经萎缩到5万吨。

  1994年,江苏省蚕桑高峰时期的桑田面积为370万亩,目前已减至80万亩。曾经在产量、产值、质量一直位居全省前列的无锡市,随着2014年当地最后一家蚕种场关闭,告别蚕桑产业。

  2002年,山东省桑园面积达186万亩,蚕茧产量7万多吨。2012年,减少到45万亩、3.2万吨,全国排名也由第4降到第7。

  东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度的加快,使得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而依旧摆脱不了传统手工养殖模式的栽桑养蚕,已经不再吸引农民的热情。

  西部蚕桑业接班

  东部蚕桑衰落的同时,西部地区蚕桑逐渐兴起。2003年,我国西部蚕茧产量超过东部。广西、云南、四川等地蚕桑产业的发展为稳定我国蚕桑丝绸产业提供了保障,在促进西部的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路径。

  2014年广西全区桑园面积285万亩,蚕茧产量32万吨,是2000年的9.5倍和10.6倍,目前广西蚕茧占全国总产量的50%左右。

  考虑到蚕桑产业的现实,2006年,国家启动“东桑西移”战略。而在这个工程的背后,关系到我国26个省(区、市)、1000多个县(市),1000多万户农民的切身利益。

  广义的蚕桑产业,除了种桑养蚕外,还包括缫丝、织绸、印染加工、外贸出口在内的完整产业链,这是一个涉及农业、工业、商业、贸易等各环节的超级产业。

  此外,中国5000多年的蚕桑史,在不同省份和产地留下的深厚文化和历史,也因为“东桑西移”的现实,面临着或悲或喜的选择。

欢迎联系我们

 

如果您有悄悄话想告诉我们,欢迎私信@看见微博;
如果您也有故事想通过摄影的方式来讲述,欢迎来稿。
邮箱:sinaphoto@vip.sina.com

蚕殇

摄影:项飞 | 编辑 秦翼     新浪图片出品 2015-08-09 23:03:21

1/35
  • 浙江省湖州市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旁,一小块桑地生长在等待春耕的田里。在这片遗址上,出土了距今4700至5000年前的,世界上最早的蚕丝织品、绢片、丝线、丝带和纺轮。在中国东部沿海一带的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地,传统蚕桑产业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

  • 2014年清明,浙江湖州市南浔镇辑里村的桑地,嫩叶已从经历一整个冬天的枝条破皮而出,朴素地点缀着春色。在江浙一代农村,先辈过世后往往就葬于桑园,一位村民正在桑地祭祀先人。此外,每年清明前后,浙江湖州还会举行“轧蚕花”、“祭蚕神”活动,向“蚕花娘娘”祈福。

  • 但是,“蚕花娘娘”并没有在整个2014年关照湖州的蚕农。2014年9月,一只蜻蜓落在被桑螟侵蚀的桑枝上。当月,浙江爆发大范围虫害对全省秋蚕的饲养带来严重影响。然而,这些年对当地蚕桑产业造成更大影响的,不止是虫害。

  • 2013年5月,浙江蚕农在家中对家蚕进行提青。提青即是在养蚕过程中,手工将发育迟缓的幼蚕挑选出来。因为缺乏大规模机械化养殖基础,传统种桑养蚕依旧保留着纯手工的养殖模式。

  • 2014年9月,茧站外,老人们正将采下的鲜茧卖往茧站。在江南传统蚕桑产区,已经看不见年轻从业者的身影。随着中国东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度的加快,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不断上涨,摆脱不了传统手工养殖模式的“栽桑养蚕”不再吸引当地农民的热情。

  • 国内的缫丝技术基本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在缫丝过程中,女工的双手长期浸泡在碱水里,导致皮炎发病率在90%左右。此外,在潮湿的环境中长时间站立,让不少女工患有下肢静脉曲张和足部疾病。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企业要留住工人越来越难。

  • 2015年4月,浙江一家丝绸企业车间,工人正在对蚕丝进行整经。如今,一名生丝生产工人的年产丝量为850公斤,比2000年的人均550公斤提升了不到一倍。但这些年来,丝厂的员工工资及福利翻了两番,工厂的产出和用人成本差距越来越大,国内生丝生产企业面临着生存困境。

  • 2014年9月,苏州市浒墅关镇京杭大运河旁,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旧址被草木覆盖。该校前身是史量才先生创始办于1904年的私立上海女子蚕业学堂。100多年来,作为全国蚕桑科研教育事业的发祥地,它培养了大量人才。1995年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并入苏州大学,老校区就此荒芜。

  • 江苏无锡西漳蚕种场,一株雏菊在路缝中怒放。1994年,江苏省蚕桑高峰时期的桑田面积为370万亩,目前已减至80万亩。2014年5月,随着无锡最大也是最后一家,有着90年历史的西漳蚕种场的关闭,曾经在产量、产值、质量一直位居全省前列的无锡市从此告别蚕桑养殖。

  • 考虑到蚕桑产业的现实,2006年,商务部启动“东桑西移”工程。在东部蚕桑衰落的同时,西部地区蚕桑逐渐兴起。2015年4月,云南昌宁县,杨映旭正在和爱人一起搭建新蚕房。曾经在县里工地上打工的杨映旭因为胃穿孔回到村里。去年他们种下的8亩桑地成了一家人未来的希望。

  • 2015年4月,云南昌宁县明华村青树村民徐相逵正在打理去年剪下的桑枝。眼下,家中16亩梯田全部种上桑树,他和老伴加上女儿、女婿4人,一年养蚕收入可达8万元。而在此之前,种水稻的年纯收入只有5000元。徐相逵希望明年能将家里住了30多年的土坯房换成新洋楼。

  • 在中西部地区,蚕种都要通过小蚕共育进行早期统一饲养后再发放至蚕农。而在江浙一带,因为村民大多熟知养蚕,蚕种直接发放到蚕农家中。相比后者,前者的养殖模式更为科学。

  • 广西的一家私人茧站,一名妇女正将打包的干茧背进仓库。 2014年广西全区桑园面积285万亩,蚕茧产量32万吨,分别是2000年的9.5倍和10.6倍。目前广西蚕茧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左右。

  • “东桑西移”带来的是“东绸西移”。西部相对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以及较低的人力成本,吸引了一众东部丝绸产业向西转移,将更先进的蚕丝生产设备投向中西部地区。2014年,重庆一家丝绸企业建成投产。

  • 在“东桑西移”政策实施后的近几年,招工难又一次成为丝绸企业面临的难题。云南省保山市,全省规模最大的缫丝企业内,一名新进的员工正在缫丝机上练习。与10多年前企业刚成立时厂区门口挤满了应聘人群的场面相比,眼下因为招工难,车间两组缫丝机只能关停。

  • 中西部蚕桑产区也在发生变化,先富起来的地方开始出现毁桑弃桑,导致蚕桑基地只能向更为偏远的贫困区域转移。中西部蚕桑产区面临着和东部一样的挑战。四川武胜,一群老人正在一处工地等待工作。他们做一天短工,收入最少也有100元。

  • 重庆市黔江工业园,一位来自浙江嘉兴桐乡的丝绸企业主正和生丝供应商检验原料。众多东部丝绸企业抱团前来这里落脚的,除了同当地企业的相互磨合外,还要适应不同的风土人情,对于刚刚迁移来的企业来说,需要不少时间来适应。

  • 因为“东桑西移”的实施,东部和西面临着或悲或喜的选择。2015年4月,浙江湖州,村民沈小英正将砍下的桑树搬回家,这里将成为一个现代农业园区。东部地区,农民将土地出租后,往往会变身为现代农场工人,收入增多而且更加稳定,许多人不再留恋种了大半辈子的蚕桑。

  • 2014年5月,重庆市黔江区石会镇武陵村,茧站技术员肖建怀和妻子侯章琼在自家的蚕室合影,他们养蚕已有20年。这几年,肖建怀加大了饲养量,并且将桑地种植扩大到了60亩。一家人收入的增加不仅让孩子读完了大学,同时还为家里添置了一辆小车。

  • 2014年6月,无锡中国丝业博物馆,每到周末,已经退休的徐惠芬会就回到这个由丝织厂改建而成的博物馆,为参观者表演她曾经的工作。55岁的徐惠芬在这里工作了34年。

  • 2014年7月,广西象州县一家丝绸企业,2007年进厂的罗静华已升为工长,分管3组缫丝机组。2007年以前,当地很多年轻人离开学校后,唯一的出路就是外出打工。随着“东桑西移”政策的实施,迁来的丝绸企业留住了不少即将外出的年轻人。

  • 这两年,经营一家苗木场的顾明琪已经不再养蚕。周末时,顾明琪会到镇上的辑里湖丝博物馆表演手工缫丝。1851年,产自浙江湖州南浔的辑里湖丝在英国举办的第一届世博上荣获金奖,辑里湖丝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第三批非遗名录。从业50多年的顾明琪是辑里湖丝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 2015年,云南昌宁县明华村,村里桑树种植面积已超过3000亩,村支书徐喜浩希望接下来桑树种植能达到5000亩,徐喜浩说:“这样下去,两年后村里就能摘掉贫困村’帽子’。”

  • 江苏一家丝绸公司的董事长吴建华一边和爱人吃午饭,一边接听客户的电话。凭借着研制出的第一台符合传统宋锦织造工艺和参数的电子提花机,吴建华成为2014年APEC会议上各国领导人“中装”的面料供应商,公司由此迎来新的转机。

  • 云南保山市昌宁县,来自山东日照的王善禄,是一家茧丝公司的蚕桑技术经理。1986年从蚕学专业毕业后,王善禄进入山东省丝绸总公司下属单位工作,企业改制后离职来到云南。和他一同届毕业的10多名同学中,还在从事本行业的,剩下3到4人。

  • 随着市场上纺织面料的多元化,传统丝绸的市场被大幅压缩。加上一直以来,国内丝绸产品设计落后,缺乏时尚元素,品牌缺位等因素,导致大量低端丝绸制品在市场中滞销。2014年10月,浙江湖州丝绸城,一位经营户在市场的二楼平台锻炼身体。

  • 2015年4月,江苏苏州一家丝绸企业展示馆内,顾客正在挑选丝绸产品。市场低迷以及同质化竞争的加剧,迫使丝绸行业酝酿转型,一些企业从单一面料生产,转向成品服装、家纺、提包、时装等产品拓展。不少企业的内心,都在酝酿中国丝绸的“爱马仕”和“LV”。

视频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