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TFBoys、SNH48等团体在中国的大红大紫,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偶像和选秀偶像的新型偶像逐渐进入人们视野当中。这种被称之为“养成系偶像”的娱乐形式源于日本,随着二次元和宅文化在中国的兴起,以及网络社交的普及,迅速发展起来。到2016年中国养成系偶像团体总数已超过了30支。
文/一星
第一次见这些女孩,还是三个多月前的一个工作日下午。在偶像学园(Idolschool)的训练房里,六七个女孩和一名舞蹈老师在练舞。素颜的她们看着和许多长得不错的普通女孩没有太大差别。
作为女团的成员,练舞是日常最重要的一部分,每周末一次的演出,稍有生疏和差错,台下每周必来的粉丝一眼就能发现。这种对歌舞的高要求,使得女团在招收成员的时候,一些女孩在培训期吃不了苦,受不了练舞的强度,自动选择了退出。
相比于成熟的日韩偶像文化,国内在养成偶像市场方面,一度是非常空缺的。在养成系偶像圈从业的一位资深人士看来,国内本土女团与日本女团的差距,不仅是整个娱乐产业的差距,也是因为日本女团文化发达而导致的竞争性、专业性远远高于国内。就拿舞蹈来说,日本女团偶像会拼命苦练舞蹈和多种站位,可以持续跳舞大半个小时,这看似简单,却是国内很多女团难以做到的,比如体力、练习的熟练度等等,使得不少女团的演出需要用“尬聊”来撑场。
职业偶像(非歌手、演员)行业不同于一般的演艺行业,有着很低的门槛。通过培训、包装以及成熟的机制,可以让一个什么都不会的素人成为能唱会跳可演的偶像。这种孵化、养成、优化的过程正是许多年轻人喜爱这些职业偶像的重要原因之一——能看着自己喜欢的偶像持续进步和变化,带给粉丝一种成长的、养成的“未熟感”。而同时,职业偶像不同于演艺明星偶像之处,又在于其和普通人之间的亲近感,更接地气,有如邻家小妹。
一位女团忠粉说:我喜欢这些女孩子是因为她们也像普通人那样不那么完美,有点小脾气,有点小缺点,很真实,但是她们又很努力,看着她们一步步变得越来越好,这种感觉很好。而在偶像学园里拥有高人气的俞璐的粉丝则看着她从一个比较宅的女孩变成一个能说会道,“颜艺”好的偶像,“很不容易”。
偶像学园成员林张雅,小学高年级时就喜欢日本的女团“早安少女组”。“早安少女组”的成员不过也就比自己大一两岁、两三岁。喜欢了这么多年,她们在一步步变化,自己也在一点点长大,有一种一起成长的感觉。所以当有机会来临的时候,尽管父母开始并不赞成,但她依然努力的一边兼顾学业,一边成为了一名女团成员,希望给自己人生一段不一样的经历。
接触“偶像学园”女团几个月来,也看了好些场公演。还有印象很深的一点就是这些偶像对待粉丝的态度。一场演出里,偶像成员们要对台下的粉丝深鞠躬好几次,表达感谢。而每次公演结束后都固定有粉丝和偶像的近距离见面机会。女团成员们会展现出最热烈和诚意的笑容对粉丝们不停挥手致意,这里彼此的关系明显有别于明星和粉丝的关系。而在偶像学园这里,还把粉丝昵称为“校友”。
日本便把粉丝叫客人,表达一种尊敬的意思。所以偶像经济非常强调粉丝体验。从舞蹈歌曲到提供的各种互动服务,都是以有趣、开心、好玩为核心,体验好,才会继续来支持。因此在运营上,会设置各种有关粉丝和偶像互动的不同层次的互动体验,比如制作人大赏、握手会、投票权等等;甚至会场温度是否舒适、座位是否舒适,也是一种体验。通过各种良性体验来增强粉丝粘性,才是女团继续发展的支撑。
和演艺人员、明星不同,对于偶像的管理,女团对成员和粉丝的交流会有各种规定,比如不能和粉丝在微博评论中直接互动,也不能私信回复粉丝;不能随意给粉丝签名和合影自拍等。握手只能在握手会等场合,粉丝达到一定的条件后才能获得的福利。
对于和粉丝的关系,有的女团成员开始会觉得有点羁绊,但粉丝是支撑偶像文化的重要一元,所以在慢慢适应;有的成员则已经习惯于和粉丝分享与被分享,相互鼓励一起变好,在这其中寻找到一种归属感;有的女团成员觉得每周的公演都能见到粉丝,就好像朋友每周一聚一样,很亲切。
养成系偶像,相比于影视娱乐和流行音乐,依然算是一个小众文化,在大众的印象中,似乎只是宅男宅女们的所爱。即便是女团成员的身边人,也以为和拍广告、做明星差不多。一些女团成员有的是舞蹈老师帮自己报的名,有的是网上无聊看到便报名试试,有的是被朋友“拉下水”,只有那些受着日韩文化影响,喜欢着早安少女组、AKB48长大的女孩们,才清晰的希望自己也成为像渡边麻友(AKB48成员)那样在台下正统,一上台便闪闪发光、无比耀眼的偶像。
关于未来,偶像学园女团里年纪最小,只有12岁的赵藜莹调皮地说,“加入女团,会学到不少才艺,以后不会什么也不会呀!”而对即将成为大三学生的林张雅而言,虽然未来的规划还比较模糊,但是自己父母所希望的正轨道路和自己所喜欢的道路目前都不会放弃,自己所选择的会摸索下去,尝试一下可能性。
欢迎联系我们
如果您有悄悄话想告诉我们,欢迎私信@看见微博;
如果您也有故事想通过摄影的方式来讲述,欢迎来稿。
邮箱:sinaphoto@vip.sina.com
《看见·看不见》新书已上市,讲述有力的图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