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木十六年

摄影 | 张新民 编辑 | 米杜 新浪图片出品

九月底至十一,中国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喀纳斯又将迎来如潮水般的游客。在喀纳斯深处,有个被称为“世外桃源”的禾木村。十多年来,禾木经历了从传统放牧经济到现代旅游经济的飞快转型。这种剧烈的转型,不仅改变了当地的面貌,也极大地改变了在那里生活的人。

禾木十六年

                                               文/张新民

  禾木,在卫拉特蒙古语中,禾木的意思是“河水奔涌,好像奔跑的骆驼肩膀上的肌肉”。当地图瓦语中,禾木的意思是“哈熊身上最肥美的膘油”。也有图瓦人认为“禾木”就是一层层的意思:仿佛是河水及肥油,或者山峦的样子。

  禾木,从“云深不知处”的向往,到如今“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茫。想象中应该有这样一个地方:那里的河里有鱼,草原上有牛和马,遍地都是绿草,云雾满山腰。禾木满足了这种想象。

  16年中,曾在4家不同的禾木人家居住过,在禾木最早开商店的张大爷家,动手能力并不强的我超常发挥,用禄莱相机电池的保险盒修好了他家的彩电,省去了老人抱着沉重硕大的电视去县城的麻烦。在禾木老桥的哈萨克切肯家,经历着工作和摄影之间痛楚的挣扎,却在这里曾留下过最美风景的回忆。在图瓦老医生布力迪家,喝着阿妈醇厚的酸奶,听过大叔风趣又深刻的人生道理。深山中的舒开老人家里,老老少少一起玩耍的日子,依然在继续之中。

  曾今波澜不惊的禾木,在这十年变化之剧烈如翻滚的禾木河洪水。当地人每年都会祭祀这里的山林、河流、牧场、草地、自然万物,如今来到禾木经营住宿、餐饮、旅游商品的店铺开了数百家。村子充斥着嘈杂的噪音。旅游开发带来了进步和发展,也带来了特权和铜臭。之前肆意开放的野花没有了,绿意融融的草地没有了,喜爱离群索居的原住民图瓦人,越搬越远。

  但是孩子们长大了。他们会说流利的汉语,在距离禾木7公里的美丽峰自得其乐地奔跑玩耍,更大的孩子在村里上完小学后,都去了布尔津上初中。布力迪的孙子,16岁的苏力德小时候是大院子里的自行车明星,如今8月在草场像一个小伙子一样打草,9月就去上海的内高班去读书。小时候光着脚在雪地里跑来跑去的妹妹苏恩德尔,也考上了石河子的内高班,假期里早上六点就去禾木平台卖热牛奶。舒开老人的孙女苏布提为了挣学费,每天去村里给游客租马,也将马上去外地读高中。她的妹妹星星,从小在木屋后面追赶山羊,如今她和团队在禾木和布尔津都获得团体第一名的成绩,代表阿勒泰去博乐市参加2017年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阳光体育大会。并且个人获得跳绳获得第五名,定向越野获得第七名的成绩。舒开老人的孙子,二岁时候告别时候就会抱着妈妈腿抹眼泪的哈里木,从小在原始森林里自由自在地成长,如今依然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拍的野孩子。姐姐巴音赛斯格已经在深圳读了三年书,但是她离开家依然感到孤单,却不会停下旅程往回走。

  作为和外蒙古、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接壤的喀纳斯地区,原始村落禾木的未来必将走向开放。铁路、机场都在想象之中,通往阿勒泰市的公路要不了多久就会通车。十多年来村子面积大了一半,新建的高档旅游度假村还在扩大面积。哈里木的爸爸告诉我,年初村里开会说,以后也许会把他们全部搬离禾木。是想恢复原始村落的原貌?还是为物流和边贸让路?不得而知。

  2005年,当我出版第一本禾木画册之后,我在后序中畅想:如果等我老了,坐在木屋前,希望眼前看得到的景色,还如同现在一样。十多年过去了,十多岁的图瓦孩子说,那时候还没有出生,很喜欢那时的禾木村!

  我们留给后代的,也许应该是可以继续延续下去的“禾木”,一种承载着田园梦想的世外桃源。那里的山应该很青,水应该很蓝,小孩子可以肆无忌惮地跑跳,人们还可以喝到新鲜的牛奶,不会为高昂的住宿、餐饮发愁,可以和当地的原住民交上朋友,可以传达善意,交换梦想,可以在远方找到诗、找到画,而不是用很短的时间将它原貌毁掉,再用很长的时间、很大的代价,去重建一个模仿原貌原生态的“禾木”。

欢迎联系我们

 

如果您有悄悄话想告诉我们,欢迎私信@看见微博;
如果您也有故事想通过摄影的方式来讲述,欢迎来稿。
邮箱:sinaphoto@vip.sina.com

《看见·看不见》新书已上市,讲述有力的图片故事。

0条评论|0人参与我有话说
分享到微博
发布
最热评论 刷新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已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