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将至,空巢老人们即将短暂迎回他们的候鸟子女,但养老问题却依旧压在两代人心头。到2017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超2.4亿,而少子家庭的普遍化,令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不得不加速转变,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选择走进养老院。在北京的高端养老公寓内,就有很多“高知、高管、高薪”的老人。这里条件优越,花费不菲,有的老人甚至卖掉了城里的房子,只为追求颐养天年的梦。
文/王丹穗
我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我们注定要艰难而孤独的老去吗?》,反复看了几遍,发现答案居然是肯定的。
当身边80后们正张罗着生娃,90们还在忙着养蛙时,我一度觉得养老离自己很远。但是如果一旦上网点击“养老”二字,就会蹦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数据。
1、中国在2000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老年型)社会。2017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409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7.3%。据有学者估计,205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峰值4.7-4.8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超过1/3的人口都是老年人。
2、北京市城市老年人的空巢家庭比例超过1/2,老年人在健康状态下约80%选择独自生活,而独立生活有困难时,约50%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
3、2017年,我国养老服务机构41700个,养老床位数达到700多万张。若按照“百名老人 5 张床位”的国际标准计算,到 2020 年,我国各类养老床位需达到 1250 万张,缺口达500多万张。
4、2020年以后,随着计划生育一代普遍进入老年期,全国老年人口平均子女数将下降到2个以下,子女养老负担不断增长。
5、面对突出的养老供需矛盾问题,财政部已牵头遴选了三批ppp项目(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总投资376亿元,但仍显不足。2017年,北京民政部门提高了社会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补贴标准:每收住一位老人,每月给予养老机构300元至500元补贴。
这些数据看似繁杂,但拼凑出来的现实却很直白:老年社会的竞争同样激烈。
从养老方式来看,我国主要有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及社区养老,其中居家养老占到了96%,也是目前最主流的养老方式。
从养老成本来看,在大城市里居家养老,如果是三代同堂,那么至少需要有套三居室;如果不和子女居住,则需要雇佣保姆做饭,算下来成本不菲;如果选择机构养老,不算入住门槛,公办养老院需要提前十多年排队;北京中高端民营养老机构的花费亦不菲,大概分为三个层次,不含餐费每人每月3500-5500、5500-10000、10000-20000元,都超过了北京市退休人员人均每月3770元的养老金。
近些年,随着“养儿防老”的观念转变,越来越多的城市老人也开始选择以房养老,享受社群生活。在北京的中高端民营养老院内,有很多“高知、高管、高薪”的老人,他们宁愿花费更多一些,也要入住医养结合、服务较好的养老院。
武丽莉老人今年83岁,和老伴先后考察了北京的十几家养老机构,最终还是把“家”安在了河北燕郊的一家配套医院的老年公寓内。2016年他们刚刚住进了150平米的大房子,但因为老伴身体不好,住在家里离医院太远,所以他们再三考量后还是卖掉了房子,用这笔钱养老。现在两人每月花费1万多,算上日常消费和医疗费用,这些钱足够他们再用20几年。
但是因为房子卖了,托管户口的手续繁杂,所以他们两人的户口只得临时挂靠在原来的房产上,但也随时面临着会被现房主要求迁出的尴尬处境。
尽管户口一直是两位老人心上的石头,但他们还是很愿意分享养老院的好处,推荐身边的朋友入住,现在经他们推荐的,已经有35位老人登记排队了。而这家养老院也从刚营业时的寥寥几人,到现在的近百人排队,新增近千张床位。
我很钦佩武丽莉老人的决断和舍得,但是却不知道自己老了是否还有勇气能走出熟悉的家门,是否有资本面对未知的困难。
武丽莉老人说自己是幸运的,还有一个房子可以用来养老,但不知道那些没有房子或者仍在等待床位的老人们何时才能同她一样,安心抵达生命中的最后的港湾。
感谢以下养老机构的参与和数据支持:
河北燕郊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
北京朝阳恭和苑老年公寓
北京昌平太阳城国际老年公寓
欢迎联系我们
如果您有悄悄话想告诉我们,欢迎私信@看见微博;
如果您也有故事想通过摄影的方式来讲述,欢迎来稿。
邮箱:sinaphoto@vip.sina.com
《看见·看不见》新书已上市,讲述有力的图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