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养老

摄影 | 王丹穗 编辑 | 米杜 新浪图片出品

春节将至,空巢老人们即将短暂迎回他们的候鸟子女,但养老问题却依旧压在两代人心头。到2017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超2.4亿,而少子家庭的普遍化,令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不得不加速转变,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选择走进养老院。在北京的高端养老公寓内,就有很多“高知、高管、高薪”的老人。这里条件优越,花费不菲,有的老人甚至卖掉了城里的房子,只为追求颐养天年的梦。

高端养老

                                               文/王丹穗

  我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我们注定要艰难而孤独的老去吗?》,反复看了几遍,发现答案居然是肯定的。

  当身边80后们正张罗着生娃,90们还在忙着养蛙时,我一度觉得养老离自己很远。但是如果一旦上网点击“养老”二字,就会蹦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数据。

  1、中国在2000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老年型)社会。2017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4090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7.3%。据有学者估计,205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峰值4.7-4.8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超过1/3的人口都是老年人。

  2、北京市城市老年人的空巢家庭比例超过1/2,老年人在健康状态下约80%选择独自生活,而独立生活有困难时,约50%的老人选择机构养老。

  3、2017年,我国养老服务机构41700个,养老床位数达到700多万张。若按照“百名老人 5 张床位”的国际标准计算,到 2020 年,我国各类养老床位需达到 1250 万张,缺口达500多万张。

  4、2020年以后,随着计划生育一代普遍进入老年期,全国老年人口平均子女数将下降到2个以下,子女养老负担不断增长。

  5、面对突出的养老供需矛盾问题,财政部已牵头遴选了三批ppp项目(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总投资376亿元,但仍显不足。2017年,北京民政部门提高了社会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补贴标准:每收住一位老人,每月给予养老机构300元至500元补贴。

  这些数据看似繁杂,但拼凑出来的现实却很直白:老年社会的竞争同样激烈。 

  从养老方式来看,我国主要有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及社区养老,其中居家养老占到了96%,也是目前最主流的养老方式。

  从养老成本来看,在大城市里居家养老,如果是三代同堂,那么至少需要有套三居室;如果不和子女居住,则需要雇佣保姆做饭,算下来成本不菲;如果选择机构养老,不算入住门槛,公办养老院需要提前十多年排队;北京中高端民营养老机构的花费亦不菲,大概分为三个层次,不含餐费每人每月3500-5500、5500-10000、10000-20000元,都超过了北京市退休人员人均每月3770元的养老金。

  近些年,随着“养儿防老”的观念转变,越来越多的城市老人也开始选择以房养老,享受社群生活。在北京的中高端民营养老院内,有很多“高知、高管、高薪”的老人,他们宁愿花费更多一些,也要入住医养结合、服务较好的养老院。 

  武丽莉老人今年83岁,和老伴先后考察了北京的十几家养老机构,最终还是把“家”安在了河北燕郊的一家配套医院的老年公寓内。2016年他们刚刚住进了150平米的大房子,但因为老伴身体不好,住在家里离医院太远,所以他们再三考量后还是卖掉了房子,用这笔钱养老。现在两人每月花费1万多,算上日常消费和医疗费用,这些钱足够他们再用20几年。

  但是因为房子卖了,托管户口的手续繁杂,所以他们两人的户口只得临时挂靠在原来的房产上,但也随时面临着会被现房主要求迁出的尴尬处境。

  尽管户口一直是两位老人心上的石头,但他们还是很愿意分享养老院的好处,推荐身边的朋友入住,现在经他们推荐的,已经有35位老人登记排队了。而这家养老院也从刚营业时的寥寥几人,到现在的近百人排队,新增近千张床位。

  我很钦佩武丽莉老人的决断和舍得,但是却不知道自己老了是否还有勇气能走出熟悉的家门,是否有资本面对未知的困难。

  武丽莉老人说自己是幸运的,还有一个房子可以用来养老,但不知道那些没有房子或者仍在等待床位的老人们何时才能同她一样,安心抵达生命中的最后的港湾。

                                   感谢以下养老机构的参与和数据支持:

                                    河北燕郊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

                                         北京朝阳恭和苑老年公寓

                                       北京昌平太阳城国际老年公寓

欢迎联系我们

 

如果您有悄悄话想告诉我们,欢迎私信@看见微博;
如果您也有故事想通过摄影的方式来讲述,欢迎来稿。
邮箱:sinaphoto@vip.sina.com

《看见·看不见》新书已上市,讲述有力的图片故事。

高端养老

摄影:王丹穗 编辑 | 米杜     新浪图片出品 2018-02-07 13:31:48

1/35
  • 2018年元旦,钟莫(化名)在老年公寓中度过了95岁大寿。因为一双子女都在国外定居,所以他从十年前就选择了入住老年公寓。老人居住的公寓面积接近120平米,每月租金1万出头,“这里来的人北京的不少,儿女在国外的相当多,一般的中等收入的人都住不起。”

  • 每天下午3点,钟莫都会去游30分钟泳,这里的水温恒定在36度左右,适合怕冷的老年人。从泳池出来后,老人还会学习英语和计算机,时间安排得很满。“虽然现在蹦蹦跳跳,可说不定哪一天就不见了,都是很难说的事情,但我争取能活到一百岁。”

  • 邓焰今年84岁,2013年住进老年公寓。老人刚来的时候,这里只有七、八十人,现在已有一千六百多人,还有几百人在排队。老人把市里100多平的房子租了出去,再加上退休金,每月有1万3千多的收入。现在她租住的公寓是一室一厅,每月房租5千多。邓焰很爱美,除了日常花销以外,经常会去逛街,买一些知名的老年品牌服装。有时到了傍晚,老人还会特意打扮一番,再和国外的女儿、孙子视频聊天。

  • 孙兰今年90岁,没有子女,老伴在20年前去世了。老人很喜欢收集娃娃,她最喜欢怀里的这个娃娃,因为碰一下它就会笑。老人一直工作到76岁,77岁选择了入住老年公寓。现在她居住的地方需要缴纳30万的押金,租金从押金里扣,每月5千多,相当于一次缴了5年的费用。

  • 墙上的照片是孙兰76岁时拍的。老人在外交部工作,去过很多国家,65岁退休后又被大学返聘做英语老师,工作了11年。现在老人的积蓄和退休工资基本都用在了老年公寓里,“对我来说,钱留着真没用,能花钱的时间也不多了。”

  • 83岁的李行健(右)是央美的副教授,81岁的邱光明是中国度量衡领域的专家。两位老人各自单身几十年,但仍然相信爱情。3年前,两人在养老院举办的一次交谊舞会中相识,并就此结缘。2018年1月8日,他们在老年公寓中举办了婚礼。

  • 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在婚礼上送他们的花。结婚后,两人搬到了公寓里100平米的两室一厅一起生活。如今,他们已缴了80万元的押金,接下来计划再交50万,一次性买下15年使用权,将这里当做自己的家。

  • 汪华(化名)今年83岁,为了给姐姐做伴,2016年住进了老年公寓里。姐姐的子女工作很忙,所以出钱让汪华一家代为照顾,希望两位老人能互相照料。每周末,汪华会带着姐姐回家,和自己的子女们在一起,做些家常饭,“老年公寓毕竟不是家。”

  • 汪华受邀在一场慰问演出中表演京剧。与喜欢独处的姐姐不同,汪华平时很乐于参与各种活动,除了京剧,她还喜欢交谊舞和台球。她说子女们希望“我们享受生活,让他们在前面冲,没有后顾之忧。”她自己也觉得,现在的生活就是“抓紧时间玩”。

  • 在新年敬老会上,84岁的陈平(化名)在和朋友打招呼。2015年老伴去世后,老人入住老年公寓。这里每月的花费在11000元左右,因为退休金不足以支撑养老的费用,他以300万的价格卖掉了自己在五环的房子。老人的大女儿在国外,小女儿基本每周都会来看他。因为公寓旁就有社区医院,他常告诉女儿们不要担心自己的健康和医疗问题。

  • 程军(右)今年77岁,曾经当过几十年的体育教练,他的很多学生都是知名的运动员。因为热爱运动,喜欢爬山,两个儿子工作又忙,就搬到了地处郊区、有健身房的老年公寓。最近,老人喜欢上了看书,还经常给夫人读诗。他在日记里写到,一年多里,有311人来看望过自己和夫人。除了每月4千多的房费,两人平日里最大的花销就是请客吃饭。

  • 张锦屏今年98岁,最近和护工学会了用平板电脑上网。她的老伴20年前去世,大儿子也在2016年去世了。老人的房间缴纳了39万的押金,算下来每月的房费和护理费基本在1万左右。虽然每月6千的退休工资不足以支撑这里的消费,需要积蓄来补贴,但老人说生活上的事情都不用操心,“自己的精神放松了很多。”

  • 李布白年轻时是高级工程师,如今马上就要过92岁的生日了。为给儿女们减轻照料的负担,他选择了搬进老年公寓。平日,老人尽量让自己参与一些活动,每周有四、五天都会来台球厅打一小时左右的台球,“身体健康很重要,如果被病痛折磨,我宁可安乐死。因为这样临终前也能高高兴兴地、有尊严地面对死亡。”

  • 熊斗寅今年92岁,老伴在2013年去世。在文革中,他身体落下了很多顽疾。因为3年前一次冗长复杂的就医经历,老人放弃了家中400多平米的房子,来到可以医养结合的老年公寓入住。这里地处三环,每月的花费在12800左右,但离家近,很方便和朋友亲戚往来。

  • 养老公寓的文化活动很多,熊斗寅负责读书会的活动,偶尔还会参加合唱团和书法社。他的儿子和媳妇常年在国外生活,每年春节的时候会回来接他一起回家住几天。入住3年半后,他现在每次回家都会觉得有些冷清和不习惯。在他看来,养老公寓才是“人间天堂”。

  • 武丽莉今年83岁,入住这里前,她和老伴考察了北京十几家养老机构。原本她很舍不得家里刚换的150平米大房子,但因为老伴身体不好,住在家里看病太难,所以才下定决心搬进了两室一厅的老年公寓。在这里,两人每月的花费1万多,去年8月,武丽莉和老伴卖掉了自己的房子,打算用这笔钱来养老和看病。

  • 2017年一天夜里,武丽莉老伴的高血压发作,从公寓到医院治疗只用了不到10分钟,病情很好地被控制住了。这件事让两位老人特别庆幸当初的决定,俩人甚至动员了三十多位朋友登记入住老年公寓。不过两位老人的户口暂时无处可落,正在和公安局沟通,现在只能临时挂靠在原来的房子上,可能随时会被房主要求迁出。

  • 张琪(化名)今年80岁,老伴已去世了。因为患有脑血栓,所以住进了半自理区。半自理区是专门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提供的,这里会配备护士站和急救及康复设备,张琪的护工基本每天24小时都和她在一起。老人在这里住一个单间,每月加上医药费2万多,靠退休金和两个儿子合力资助。

  • 张琪刚吃完饭就接到了儿子打来的电话,儿子一直叮嘱她要注意身体,听医生的话,再三重复周末就会来看她。但老人害怕儿子辛苦,一直在电话里劝他不要来,说自己一切都好。

  • 焦军(化名)今年87岁,因为患有高血压,生活很难自理,住进了半自理区。老人每月一万左右的护理费,自己退休金出6千多,子女帮忙出3千多。老人家里有3套房子,都给了子女,“现在我把房子都分给了儿子,连孙子都有,以后闭眼了也安心了。”

  • 半自理区内辅助老人行走锻炼的设备。据最新调查显示,我国2.4亿老年人仅有4万多个养老院,而条件较好的高端老年公寓,更是一床难求。虽然现在居家养老仍占到了96%,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养老难将会更加迫切地摆在每一个家庭面前。或许正如武丽莉老人所说,她是幸运的,还有一个房子可以用来养老,但不知道那些没有房子或者仍在等待的老人们何时才能同她一样,安心抵达生命中最后一个港湾。

视频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