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伴父终老

摄影 | 戚辉 编辑 | 米杜 银盐 新浪图片出品

父亲走后的第六个父亲节将至,我又想起了大哥陪伴父亲的那些日子,仿佛仍然能见着大哥推着父亲穿行在县里的大街小巷,“总觉得和父亲没待够似的。”从父亲生病到离开的九年半间,大哥日夜照顾,寸步不离。我把这九年间的日常点滴,用相机定格在近3万张照片中。

九年,伴父终老

                                                文/戚辉

  2012年7月9日凌晨4点半,父亲安详地停止了呼吸。此时,窗外电闪雷鸣,大雨滂沱。大哥神色木然,布满血丝的双眼噙满泪水。我知道此时的大哥比我们所有人都悲痛,因为伺候9年多的父亲一走,他觉得莫名的失落!

没有薪水的“24小时工作”

  父亲一生历尽坎坷:日本侵华期间,9岁的他一次外出打草,差点死在日军的炮火中;13岁丧父,17岁投身革命,几个弟弟和妹妹都是靠他帮助长大成家;“文革”期间,作为县武装部干部的他,差点被红卫兵扎死,全身的血液都换了。

  父亲老年患上脑血栓,从开始得病到辞世16年里,9年半生活不能自理。即便是重病之后,父亲依然执着顽强地同病魔斗争,性格开朗的他,从来没有悲观失望,老人家总说:“这算什么,30多年前马克思都没收我,脑血栓也夺不去我的生命!”

  记得当年父亲出院时,综合各方面情况,医生在出院医嘱中告诫我们:“你们的父亲可能活不过3年。”这句话,对大哥的触动很深,作为长子的他暗自下定决心与纠缠父亲的病魔做斗争,一定让父亲多活几年,好好享受天伦之乐。

  当时大哥43岁,毅然关闭了赖以生存的小吃店,选择了全职伺候父母。这样一份再也没有休息日、也没有薪水的“24小时全天候工作”,他义无反顾地坚持了9年多,直到父亲永远离开。

全县皆知的“轮椅父子”

  大哥常说:“照顾父亲,就是要比照顾小孩精心!老小孩嘛,不能惹老人家生气。”

  大哥伺候父亲真是无微不至:每天6点准时服侍父亲起床、洗漱,然后推着老人去体育场练习走步;回来后做早饭,服侍二老吃饭;饭后洗涮完毕,又推着父亲去练习走台阶;回家后把父亲安置在小区的街口与老人们聊天,就忙着去做午饭;吃过午饭,下午2点,继续推着父亲去步行街、时代广场等地逛街……直至伺候父亲上床睡觉。

  不管冬夏,上述流程准时准点,雷打不动。这样的作息,大哥一天忙得不亦乐乎,每天步行推着父亲走30至40里是常事,而且一日三餐,还精心给父母变换花样调剂饮食。洗洗涮涮、买东道西这些都还不算。

  从2010年末开始,由于脑血栓影响,父亲小脑萎缩愈发严重,自控能力很差,大小便失禁的情况越来越多。每每遇到这种情况,他从不让别人伸手,都是自己给父亲洗换,精心伺候。一年365天,自己有病都舍不得离开父母半步。

  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大哥在9年半的时间里,却毫无怨言,一直陪伴着父亲,生怕老人有任何闪失。

  9年多的时间里,轮椅是父亲的“腿”,而大哥是轮椅的“腿”,他推着父亲在滦县的大街小巷穿行。“只要在街上看见推轮椅的父子,就一定知道是你大哥推着父亲。”很多朋友跟我讲过这句话,几乎全县的人都知道有这样一对“轮椅父子”。

我宁愿放下手中的相机

  从父亲患病不能自理起,我开始用镜头记录大哥对父亲无微不至的照顾,在这篇时间跨度达9年多的图片故事里,有老邻居对孝子的称赞,有父亲安详入睡大哥为他刮脸的瞬间,有弥留之际的不舍,有父亲坟前的“哭诉交流”……从那时起,我深知当父亲离开后,这些点点滴滴都会镌刻在大哥的心底。

  父亲辞世后,我最能体会的痛,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如果说我的孝是敬,那大哥的孝绝对是发自心底的爱。也正是这些让我倍感愧疚,默念着:如果有重来的机会,我宁愿放下手中挚爱的相机,做一个大哥那样的孝子。

欢迎联系我们

 

如果您有悄悄话想告诉我们,欢迎私信@看见微博;
如果您也有故事想通过摄影的方式来讲述,欢迎来稿。
邮箱:sinaphoto@vip.sina.com

《看见·看不见》新书已上市,讲述有力的图片故事。

0条评论|0人参与我有话说
分享到微博
发布
最热评论 刷新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已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