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如一个戏班子,只有一样与戏班子不同——没走过“江湖”,他们是一群京剧票友。京剧兼具综合性、虚拟性和夸张性的独特艺术魅力,将说、唱、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每一句唱词都注重诗词韵律,或七言或十言,合辙压韵,文理对仗,其因脍炙人口在民间深受喜爱,久唱不衰。
图/文 白石
他们聚在一起,如一个戏班子:有班主、道具、练场,还有戏台、生、旦、净、末、丑各类角色,只有一样与戏班子不同——没走过“江湖”,他们是一群京剧票友。
发源于两百多年前,戏曲界把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献艺这一年定为京剧的诞生年。京剧兼具综合性、虚拟性和夸张性的独特艺术魅力,将说、唱、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每一句唱词都注重诗词韵律,或七言或十言,合辙压韵,文理对仗。其因脍炙人口在民间深受喜爱,久唱不衰。
2011年,走进长春市大马路附近一座三层老楼的二楼,摄影师来到京剧票友的活动站。一间小屋里,简陋的环境让人恍若回到上世纪70年代以前,几只水杯、一张纸壳箱搭成的桌子,一群老人正围坐在炉子旁边喝着茶、聊着京剧话题,如果没有墙上的几张大幅剧照和与票友相关的奖牌,这里与普通的老年活动站没什么区别。
“班主”是80岁高龄的高宪尊。作为一个与京剧结缘70年,在青岛、天津、北京学过戏的老戏迷,他从上世纪50年代便积极参加长春市票友组织的活动。“那时候,长春市的票友组织有20多个,拥有票友超过1000人,活动、交流、演出从未间断。但到了90年代后期,票友的交流表演开始走下坡路,很多活动站渐渐消失”眼见得票友群体在萎缩,高宪尊很着急。2007年,他在家人的支持下,开办了大马路京剧票友活动站,大女儿把公司的两个房间腾出来给他们当作活动场所。
高宪尊用自己的积蓄,为活动站购置了许多演出道具,票友由原来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50多人,活动也由原来的一周一次,变成了现在的每天一次,每月至少都有两场正式演出。
京剧,不是一个人能唱好就能够完成的,更重要的是团队合作。京剧分 “生”、“旦”、“净”、“丑”等行当 ,每个行当都有自己独特的步法,比如老生要走四方步 (也称八字步), 讲究 抬腿亮靴底、腰为中轴、四肢配合。中年要快抬慢落, 老年要慢抬快落,既有生活依据,又有节奏感。旦角有碎步、花梆子步;花脸 (净)有大八字步和碎步;丑角有小四方步和矮子步以及跑圆场的压步等等。但是在这里,每个票友都身兼多职,一个人在台上演,许多人都在幕后为他服务,演员本身也是化妆师,有做箱管的,有摆台的,有跑龙套的。
几年下来,活动站的京剧表演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吕布与貂蝉》、《鱼肠剑》等经典剧目一唱就是一折。演出的次数、曲目多了,附近来看戏的老人也多了。
有了观众,票友们的兴致也更加高涨起来。“活动站能坚持到今天很不容易,现在惟一担心的就是,我一旦身体条件不允许了,或哪天我真的不在了,谁能够接我的班儿,票友活动站还能不能坚持走下去……”活动站的创办者高宪尊老人说。
2012年2月8日,南关区园东社区2号楼附近的一个大车库内,随着一段清脆的京胡开场,京剧《望江亭》中的一折正在小舞台上演。下面坐满了前来看戏的票友。
2011年7月,大马路票友活动站的组织者高宪尊老人不幸去世。票友活动站被迫关门,活动也一直停滞了下来。半年来,几十名票友只能各自在家练戏,大家很难再聚到一起交流,排戏了,活动站也面临着要解散的局面。
为了延续活动站,原票友活动站的老书记陈维良和活动站的副站长张纯生在陈书记家楼下租了一个六十平方米的大车库,改造成了现在的票友活动站。活动站内非常简陋,一进屋,正对着车库门的是一个像炕一样大小的舞台,大约有五六平方米。台下都是自制的凳子和两张木制的桌子,墙上挂着一面镜子用于化妆。屋内生着火炉用于取暖,天棚上接了几根管灯用于照明,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老书记陈维良介绍说,去年高老师突然地辞世,众票友都非常痛心。活动站关门了,许多票友即将面临着无戏可唱的局面。这时很多票友都给他打电话,问活动站是否还能继续唱下去。
从2014年起,票友活动站从逼仄的车库搬进了平阳社区。大家又有了新的活动场地,条件比以前好,票友们倍感欣慰。
长春市平阳社区京剧票友活动站内,一位7旬老者正在与搭档在舞台上表演武打戏《小快枪》。他身手敏捷,舞起枪来眼花缭乱,台下观众连连叫好。
老者名叫于兴亭,长春市自行车厂退休工人,是原大马路京剧票友活动站的创始人之一,长春市著名票友。
于兴亭老家在山东青岛,自幼喜欢京剧。7岁时随父母闯关东来到长春,8岁拜师学武,一学就是8年。1958年他在大众剧场看了一折武戏《血溅万花楼》。戏中人物“十一郎”在椅子上的“朝天蹬”和“翻跟斗”13起13落等高难度动作彻底征服了他。他一边在工厂里学徒,一边学习京剧。1980年4月长春市文化宫招收京剧学员,于兴亭表演了翻跟斗、朝天蹬等武戏动作而被录取。这次学员班经历弥足珍贵,舞台上的翻、扑、跌、打等武戏的基本功,为他日后的演出打下了坚实基础。
每天早上,他遛完狗就到小公园晨练,武戏的基本功每天都要练两小时,上网看京剧视频学戏。到活动日,就去活动站排戏、唱戏。一年四季,风雨无阻。
如今,75岁的票友于兴亭仍然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经常反串“花旦”、“小花脸”,例如在《锁麟囊》一折中饰演丫鬟碧玉,在《大登殿》中饰演马达。
2011年,小舞台上京剧《穆棵寨》中的一折正在上演。京剧兼具综合性、虚拟性和夸张性的独特艺术魅力,将说、唱、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011年,81岁的髙宪尊老人演出前正在为演员准备道具。京剧每一句唱词都注重诗词韵律,或七言或十言,合辙压韵,文理对仗。其因脍炙人口在民间深受喜爱,久唱不衰。
2011年,65岁的邹培兰长春市一汽退休职工,冬季的活动站里没有暖气,温度很低,她在化妆的间隙来到火炉边取暖。
2011年,幕后演员们正忙着换戏服,台上演员们正在演戏。如今长春地区真正有京剧演出的票友活动站,也就只剩下一家了。
2011年,京剧《伍子胥鱼肠剑》一折即将上演,演员们正在幕后忙着摆台,81岁的高宪尊高老(左三)既是演员又是工作人员,不停的忙碌着。他从上世纪50年代便积极参加长春市票友组织的活动。“那时候,长春市的票友组织有20多个,拥有票友超过1000人,
2011年,于兴亭(右二)在京剧《大登殿》中饰演“马达”一角。他原是自行车厂退休工人,也是原大马路京剧票友活动站的创始人之一。
2011年,62岁的票友王晶演出当日在活动站内练功。票友由原来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50多人,活动也由原来的一周一次,变成了现在的每天一次,每月至少都有两场正式演出。
2011年,冬日的活动站里,一位刚化完妆的票友正围着火炉取暖。台上演唱的同时,台下则随意交谈、品茶。飞来飞去的 “手巾 板”小商贩的叫卖, 缭绕的烟雾中夹杂着时隐时现的喝彩声,是活动站特殊的气氛。
2011年,于兴亭(右一)在大马路票友活动站与搭档交流。他自幼喜欢京剧,7岁时随父母闯关东来到长春,8岁拜师学武,一学就是8年。
2013年,票友们在车库逼仄的活动站里排练。站内非常简陋,一进屋,正对着车库门的是一个像炕一样大小的舞台,大约有五六平方米。
2013年,车库改装的活动站内人满为患。台下都是自制的凳子和两张木制的桌子,墙上挂着一面镜子用于化妆。屋内生着火炉用于取暖,天棚上接了几根管灯用于照明,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
2014年,活动站票友们在室外晾晒戏服。从2014年起,票友活动站从逼仄的车库搬进了平阳社区。大家又有了新的活动场地,条件比以前好,票友们倍感欣慰。
2015年,于兴亭在小公园内晨练与大家交流。1980年4月长春市文化宫招收京剧学员,于兴亭表演了翻跟斗、朝天蹬等武戏动作而被录取。
2015年,于兴亭在家上网看京剧视频学戏。1958年他在大众剧场看了一折武戏《血溅万花楼》。戏中人物“十一郎”在椅子上的“朝天蹬”和“翻跟斗”13起13落等高难度动作彻底征服了他。他一边在工厂里学徒,一边学习京剧。
2015年,于兴亭在活动站里排练。如今,75岁的票友于兴亭仍然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经常反串“花旦”、“小花脸”,例如在《锁麟囊》一折中饰演丫鬟碧玉,在《大登殿》中饰演马达。
于兴亭养狗已经十年,与爱犬感情很深。每天早上,他遛完狗就到小公园晨练,武戏的基本功每天都要练两小时,上网看京剧视频学戏。到活动日,就去活动站排戏、唱戏。一年四季,风雨无阻。
2016年7月,票友们在平阳社区的小舞台排练。他们聚在一起,如一个戏班子:有班主、道具、练场,还有戏台、生、旦、净、末、丑各类角色,只有一样与戏班子不同——没走过“江湖”。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