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响:寻找消失的滇缅路》系列策划六1944年7月至9月,中国远征军以阵亡4000人的代价,十战终克松山。71年后,这片战场保存完好,远征军群雕在此树立,岁月在松林间凝固。
图/文 陈庆港、李颀拯
编辑 秦翼
松山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境内,这座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因为7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战争而闻名天下。松山属高黎贡山支脉,大小20余个峰峦构成,著名的滇缅公路在它的悬崖峭壁间盘旋40余公里,这里也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要塞。1942年5月,日军占领松山,切断了滇缅公路。1944年6月,中国远征军反攻,在这里与日军展开了历时95天的松山战役。
沿着老滇缅公路,朝着松山大垭口村走,当年松山战役的主战场离这儿不远。路边不止一次看到“战争遗物陈列馆”模样的指示牌。根据牌子上的指引,我们走进了一家“陈列馆”。
杨金满:逃走后,家里一直住着日本兵
“陈列馆”的主人叫杨金满,杨金满说他们现在居住的房屋在松山战役时就曾被日军当作野战医院用。“日本人占领松山后,我爷爷就带着一家人逃亡了。等打完仗回来后才知道,自己的家里一直都住着很多日本伤兵。远征军对松山发起总攻后,在我家里发生过激烈战斗,住在这里的所有日军都被打死了。”战役结束后,70年来杨金满家里的人一直住着这老房子。
杨金满家有很多他收集来的钢盔、刺刀、炮弹壳、子弹壳、坦克履带、马镫等战争遗物,这些东西有日本人的,也有远征军和盟军的。他将这些东西摆放在那,家里就成了陈列馆了。
50多岁的杨金满还是第一个本地的松山导游,因为之前曾经做过多年护林员,所以对整个松山,他都异常熟悉。几年前,来松山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杨金满便在空闲时带着一些游客到处转转,给他们讲述松山战役的故事。由于杨金满服务态度好,知道的东西多,很受游客的欢迎。后来松山文管所干脆就让他牵头,培训了一支由当地村民组成的讲解员队伍,持证上岗。
“我在松山上生活了几十年,当年老一辈人拼死夺下松山,现在我们后辈人更要爱松山,守护好松山。”杨金满说。
杨国刚:收集这些遗物是为了见证历史
“国刚松山抗战遗物陈列馆”是另一位名叫杨国刚的农民开办的。杨国刚大约40多岁,他搜寻战争遗物已经有20年,这期间他走遍了松山的大小角落。
杨国刚说自己是听着松山战役的故事长大的。十几岁的时候,他家的一个亲戚在种庄稼时,挖出了两枚金属圆片,这在当时并不奇怪,从山间草丛中,或是地里发现金属物件的事,那时几乎每天都有。但当杨国刚看到这两枚金属圆片时,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们,并最终将它们从亲戚手中买了过来。他拿着这两枚不知何物的金属圆片去请教村里的老人,老人告诉他,这是当年中国军人的帽徽。这两枚帽徽就是杨国刚最早的收藏品。
早些年,人们大多将这些偶然发现的“破铜烂铁”当作废品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了收破烂的,然后它们会被熔化。杨国刚开始收集战争遗物的时候,这些遗物大都是在农家还有实际用途的东西,比如钢盔,它可以拿它来舀玉米,刺刀,可以用来杀猪。
杨国刚收藏的战争遗物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全,基本包括了当年在松山战役期间盟军、中国远征军和日军曾使用到的各类东西。而在这每一件藏品的背后,都有一个难忘的故事。
有一年,杨国刚听人说有个村子里的某户人家有只钢盔,杨国刚便急忙赶去。到了这户人家,一进院子,一条被拴住的大狗在朝着他使劲地叫,而在这条狗的边上,就放住那个钢盔,钢盔里盛着狗食。这时,一位80多岁的老人走了出来,杨国刚便向他询问钢盔的来历。老人说,当年他被日本人抓到山上去做苦力,受尽了折磨,一不小心,日本兵就拿刺刀戳他。老人把衣服撩开,把身上的一道道伤痕指给杨国刚看。老人说他恨日本人,日本人投降后,他就拿他们的钢盔喂狗。当老人知道杨国刚想通过陈列展览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并且这次过来就是专门为了收集这个钢盔时,老人最终决定将这个钢盔给杨国刚收走。
杨国刚说,自己省吃俭用收集这些遗物不是为了赚钱,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了解那段历史。松山战役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以战役级投入和牺牲,赢得了战略级的战争目标。2009年年底,龙陵县政府开始普查松山战场遗迹。松山上,关于松山战役的遗物至今仍在不断被发现,关于那场战争的故事,终将被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