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战痕

摄影 | 陈庆港、李颀拯 编辑 | 秦翼 新浪图片出品

《回响:寻找消失的滇缅路》系列策划六1944年7月至9月,中国远征军以阵亡4000人的代价,十战终克松山。71年后,这片战场保存完好,远征军群雕在此树立,岁月在松林间凝固。

松山战痕

图/文 陈庆港、李颀拯

编辑 秦翼

  松山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境内,这座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因为7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那场战争而闻名天下。松山属高黎贡山支脉,大小20余个峰峦构成,著名的滇缅公路在它的悬崖峭壁间盘旋40余公里,这里也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要塞。1942年5月,日军占领松山,切断了滇缅公路。1944年6月,中国远征军反攻,在这里与日军展开了历时95天的松山战役。

  沿着老滇缅公路,朝着松山大垭口村走,当年松山战役的主战场离这儿不远。路边不止一次看到“战争遗物陈列馆”模样的指示牌。根据牌子上的指引,我们走进了一家“陈列馆”。

  杨金满:逃走后,家里一直住着日本兵

  “陈列馆”的主人叫杨金满,杨金满说他们现在居住的房屋在松山战役时就曾被日军当作野战医院用。“日本人占领松山后,我爷爷就带着一家人逃亡了。等打完仗回来后才知道,自己的家里一直都住着很多日本伤兵。远征军对松山发起总攻后,在我家里发生过激烈战斗,住在这里的所有日军都被打死了。”战役结束后,70年来杨金满家里的人一直住着这老房子。

  杨金满家有很多他收集来的钢盔、刺刀、炮弹壳、子弹壳、坦克履带、马镫等战争遗物,这些东西有日本人的,也有远征军和盟军的。他将这些东西摆放在那,家里就成了陈列馆了。       

  50多岁的杨金满还是第一个本地的松山导游,因为之前曾经做过多年护林员,所以对整个松山,他都异常熟悉。几年前,来松山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杨金满便在空闲时带着一些游客到处转转,给他们讲述松山战役的故事。由于杨金满服务态度好,知道的东西多,很受游客的欢迎。后来松山文管所干脆就让他牵头,培训了一支由当地村民组成的讲解员队伍,持证上岗。

  “我在松山上生活了几十年,当年老一辈人拼死夺下松山,现在我们后辈人更要爱松山,守护好松山。”杨金满说。

  杨国刚:收集这些遗物是为了见证历史

  “国刚松山抗战遗物陈列馆”是另一位名叫杨国刚的农民开办的。杨国刚大约40多岁,他搜寻战争遗物已经有20年,这期间他走遍了松山的大小角落。

  杨国刚说自己是听着松山战役的故事长大的。十几岁的时候,他家的一个亲戚在种庄稼时,挖出了两枚金属圆片,这在当时并不奇怪,从山间草丛中,或是地里发现金属物件的事,那时几乎每天都有。但当杨国刚看到这两枚金属圆片时,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它们,并最终将它们从亲戚手中买了过来。他拿着这两枚不知何物的金属圆片去请教村里的老人,老人告诉他,这是当年中国军人的帽徽。这两枚帽徽就是杨国刚最早的收藏品。

  早些年,人们大多将这些偶然发现的“破铜烂铁”当作废品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了收破烂的,然后它们会被熔化。杨国刚开始收集战争遗物的时候,这些遗物大都是在农家还有实际用途的东西,比如钢盔,它可以拿它来舀玉米,刺刀,可以用来杀猪。

  杨国刚收藏的战争遗物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全,基本包括了当年在松山战役期间盟军、中国远征军和日军曾使用到的各类东西。而在这每一件藏品的背后,都有一个难忘的故事。

  有一年,杨国刚听人说有个村子里的某户人家有只钢盔,杨国刚便急忙赶去。到了这户人家,一进院子,一条被拴住的大狗在朝着他使劲地叫,而在这条狗的边上,就放住那个钢盔,钢盔里盛着狗食。这时,一位80多岁的老人走了出来,杨国刚便向他询问钢盔的来历。老人说,当年他被日本人抓到山上去做苦力,受尽了折磨,一不小心,日本兵就拿刺刀戳他。老人把衣服撩开,把身上的一道道伤痕指给杨国刚看。老人说他恨日本人,日本人投降后,他就拿他们的钢盔喂狗。当老人知道杨国刚想通过陈列展览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并且这次过来就是专门为了收集这个钢盔时,老人最终决定将这个钢盔给杨国刚收走。

  杨国刚说,自己省吃俭用收集这些遗物不是为了赚钱,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了解那段历史。松山战役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以战役级投入和牺牲,赢得了战略级的战争目标。2009年年底,龙陵县政府开始普查松山战场遗迹。松山上,关于松山战役的遗物至今仍在不断被发现,关于那场战争的故事,终将被永远铭记。

点此进入《回响:寻找消失的滇缅公路》

 

如果您有悄悄话想告诉我们,欢迎私信@看见微博;
如果您也有故事想通过摄影的方式来讲述,欢迎来稿。
邮箱:sinaphoto@vip.sina.com

松山战痕

摄影:陈庆港、李颀拯 编辑 | 秦翼     新浪图片出品 2015-08-26 23:55:04

1/35
  • 滇缅公路通车后仅运行3年,1942年1月缅甸战役爆发,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失利,至5月,日军占领缅甸境内全部要地,并侵占云南省龙陵、腾冲等地。惠通桥位于怒江上,东有等子大山头,西有腊勐松山。5月5日中午中国守军炸毁惠通桥,退守怒江东侧,日军被迫止步于此。

  • 松山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境内,这座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因为71年前在此发生的战役闻名天下。松山属高黎贡山支脉,由大小20余个峰峦构成。战时,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滇缅公路在它的悬崖峭壁间盘旋40余公里。1942年5月,日军占领松山,切断了滇缅公路。

  • 1944年,中国远征军开始反攻,第二次缅甸战役打响。5月11日,第20集团军强渡怒江,于6月底血战至腾冲附近。经过3个月的战斗,于9月14日解放腾冲。第11集团军于6月1日渡江,新28师于4日攻克腊猛,进围松山。

  • 在海拔2200米的松山主峰顶上,北、东、南三面可俯瞰气势恢弘的世界第二大峡谷——怒江峡谷。松山战役遗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战场遗址之一。遗址主要集中在腊勐乡大垭口村东、西两侧的松山山顶一带,约4平方公里的山坡遍布着掩体和坑道。

  • 在松山战役初期,敌阵坚固,新28师5攻未克。1944年7月1日由第8军进攻,该军以三个师轮换进攻,连续9次,至9月7日全歼守敌。整个松山战役历时95天,先后投入10个团2万兵力,共伤亡7763人,其中阵亡4000人,含失踪50人。毙杀日军超过1250人,敌我伤亡比1:6.2。

  • 在大垭口这个不大的小村里,有着几家“战争遗物陈列馆”,是几位当地农民办的。他们说,小时候听着松山战役的故事长大的。早些年,人们大多将山上偶然发现的“破铜烂铁”当作废品给卖了。还有些遗物,比如钢盔,农家人就拿它来舀玉米,刺刀,用来杀猪。

  • 这是一处日军机枪掩体。1942年5月日军进驻怒江西岸,将松山按照警备中心、进攻据点和防御支撑点的战略目标来建设。1943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败退,日军战略专家预见,作为支撑滇西和缅北防御体系重要支撑点,松山阵地的作用非常重要,遂拟将松山建设为永久性防御要塞。

  • 这是一个日军单兵饭盒。在此地防守的日军已做好长期作战准备,并在阵地内铺设了水管及照明设备。防守松山的日军部队,是第56师团第113联队主力及师团直属野炮第56联队1个大队,配属辎重兵、卫生队和防疫给水部一部,常驻兵力3000人,取名“拉勐守备队”。

  • 日军的暗堡设计十分紧密。日军第56师团派出工兵联队,并从中国滇西、缅甸、印度等地强征民夫1670余名,其中印度人80余人,东南亚华侨138人,昼夜在松山上秘密修筑工事。工事修完后,日军以为民夫打防疫针为名,全部秘密注射处死,战后在大垭口曾发现“千人坑”。

  • 这是一排重机枪子子弹。50年代时,上山干活的村民还能经常在山上发现远征军或者穿着日军军服的遗骨。

  • 当年日军工事网大致是:主堡内架重机枪,子堡及侧射堡内架轻机枪,交通壕内有步枪、枪榴弹、掷弹筒,主堡后有迫击炮。近距离用冲锋枪、手榴弹。使用各种直射、曲射兵器,在阵地前编成浓密火网。中国远征军想接近堡垒非常困难。

  • 这是一颗没有爆炸的迫击炮弹。村里的老人说,抗战胜利后,他们回到松山,整个山坡已成为一片焦土。

  • 这是一处日军暗堡的旧址,如果没有指示牌,这里看上去就是一片普通的山坡。1944年5月,远征军反攻前夕,日军完成了松山阵地的准要塞式堡垒防御体系。

  • 这是一把布满锈迹的钢丝钳。日军在阵前障碍物的设置上处心积虑,阵地前有铁丝网1至3道,用伐倒树木构成的,用于防御装甲车的鹿砦1至2道,此外再敷设地雷及陷阱。

  • 在山体的重要位置,每隔2到3米就有一个单兵掩体。防守松山的日军,利用地形编成阵地,再利用高大的木材,构筑坚固工事。各个据点具备独立作战能力。其强固程度,相当于钢筋水泥建造的永久工事。

  • 机枪枪管和散落的零件。远征军十战松山,伤亡惨重。曾是第71军28师83团2营82炮炮排排长的李光钿回忆到:“那一战太惨了,上级命令,必须一个钟头把山头拿下,否则连长以上统统砍头。”那一年,李光钿22岁。

  • 日军的人员和物资有非常隐密的输送通道。松山阵地的建造过程中,日军多名将军亲临视察,数枚500磅的重型炸弹直接命中,也未能让工事内部受到损害。日军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三在写给南方总军的报告中称:“松山工事的坚固性足以抵御任何强度的猛烈攻击,可坚守8个月以上。”

  • 这是一颗炮弹弹头。1944年8月19日,中方将美军空运调来的120箱,共3000公斤美制TNT烈性炸药,装入子高地敌堡下,次日起爆,日军主峰碉堡被爆破冲起数米。战至9月7日,凌晨,日军113联队副官真锅邦人焚烧军旗后独自发起“死亡冲锋”,被远征军击毙。松山战役取得完全胜利。

  • 随着松山战役结束,惠通桥被修复,成为中国军队反攻的起点。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在畹町附近的芒友会师。次日,中印公路通车典礼在畹町城举行。至此,滇西反攻作战胜利结束,中国远征军陆续回国。如今,老的惠通桥还在,只是已不再使用,被世人用做缅怀纪念。

  • 日军标配的三八式步枪,已经断成两截。战争结束后,日军第56师团的随军记者品野实回到日本后在《每日新闻》社工作,后来当到执行主编,他写了一本书《中日拉孟决战揭密:异国的鬼》详细描述了松山战役的过程,松山战役中幸存的日本兵只有7、8个,战后他们曾为反战奔走。

  • 曾跟随孙立人新一军的远征军老兵黄绍甫于2011年2月25日逝世,2011年6月4日被安葬在松下脚下。松山战役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以战役级投入和牺牲,赢得了战略级的战争目标。2009年年底,龙陵县政府开始普查松山战场遗迹。关于那场战争的故事,终将被永远铭记。

视频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