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泰国养老

摄影 | 吴皓 编辑 | 王卫 赵露露 新浪图片出品

泰国清迈有不少国际学校,这里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相对低廉的学费吸引了大批中国家长。很多老人也因此来到这里,一边帮儿女带孩子,一边养老。宜居的清迈近年来成为了不少中国人想象中的“养老天堂”。

去泰国养老

                                              文/吴皓

  泰国清迈有不少国际学校,这里优质的教学资源和相对低廉的学费吸引了大批中国家长。很多老人也因此来到这里,一边帮儿女带孩子,一边养老。近年来,除了物廉价美的国际教育资源,清迈的宜居环境也让它成为不少人口中的“养老天堂”。

去国际学校表演京剧

  丁点一家来自广东惠州,她和丈夫吴涛都喜欢自驾游。2013年,他们一家在清迈自驾旅游时,遇到一位正在出售房产的泰国人,吴涛当即决定买下这处房产。一年后,他们举家搬到清迈,并把孩子送到这里上国际学校。吴涛的妈妈范奶奶也跟随儿子来到了清迈,这里清新的空气和宽阔的居住空间让范奶奶感到很舒适。随着来清迈居住的时间越来越多,范奶奶直接把清迈当成了自己的养老地。目前,一年中三分之二的时间,范奶奶都待在清迈。

  “我以前在单位任职的时候也经常出国,走了三四十个国家,很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所以,我去哪里都不怕,来清迈和孩子们生活也很适应”,相比于国内紧张激烈的竞争氛围,范奶奶很喜欢清迈的生活状态。在她看来,泰国人对生活很容易满足,过得也很开心。

  范奶奶今年74岁,退休前曾是一名文艺工作者,后来在政府工商管理部门任职。来清迈后,她的爱好也没丢。2016年,范奶奶受孙子孙女所就读的国际学校邀请,在国际日活动上表演了京剧《穆桂英挂帅》和《贵妃醉酒》,获得了学校颁发的最佳表演奖和着装奖,还被当地的中文报刊登了出来,这让她感到很自豪。

  “国内学校一个班好几十人,这里一个班最多只有十几个孩子。我孙子孙女上的国际学校学生总共只有400多人,老师就有100多,等于一个老师只需要教4个孩子,自然比国内的教育环境好一些。我的孙子丁丁来这边这几年,性格变得开朗外向多了,也更有礼貌了。”看到孙子孙女茁壮成长,范奶奶感到非常欣慰。

孩子不在时,基本不出门

  来自江苏的沈爷爷是丁点一家的邻居,两家直线距离不足百米,每天都会相互串串门。沈爷爷和老伴儿张奶奶退休前都是老师,他们的儿子儿媳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工作,没时间专门来照顾孩子。2017年,当孙子孙女被送到清迈来上国际学校时,沈爷爷和张奶奶便承担了陪读“工作”。

  沈爷爷的孙子之前在上海读国际学校,一年学费近30万,儿子儿媳决定把孩子转到清迈来上国际学校。他们在清迈租了一套月租金一万元的花园别墅,在给孩子提供良好生活环境的同时,也顺带让操劳了一辈子的父母出国享享清福。

  除了孩子放学回家后需要照顾外,两位老人拥有大把的闲暇时光。喜爱接触大自然的沈爷爷在别墅附近开垦了一小块农田,空闲时就来田里浇灌照料。白天孩子不在家的时候,张奶奶就在花园里照料盆栽。

  张奶奶表示,来清迈后,她的风湿病症状减轻了不少。老两口身体不错,在清迈就去过两次医院,其中一次是孙子感冒导致肺炎,儿媳妇的一位中国朋友带他们去了一家私立医院。医生建议住院一天,“住院部和宾馆差不多,医护人员都很耐心,还有能说中文的工作人员。最后花了两万泰铢,约合人民币4000多元。这边看病并不贵,但住院费很高。”两位老人说,在清迈看病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难,大多数医院都有免费翻译。

  因为儿女不在身边,语言也不通,沈爷爷很少出门,稍远点的地方都是邻居吴涛开车带他去。这段时间,孙子孙女去欧洲度假,沈爷爷和张奶奶更清闲了。孩子们不在时,沈爷爷和张奶奶只能自己走十几分钟去最近的农贸市场买菜和日用品。他们每次都会带着儿子提前兑换好的泰铢,该给多少钱则全靠手机计算器和比比划划。

  张奶奶曾是一名语文老师,每天晚上,她都会给邻居丁点的儿子丁丁补习语文。丁丁在国内幼儿园毕业后就跟随父母来到了清迈,虽然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但阅读和写作能力远不如国内的同龄孩子。在清迈的国际学校里,英语、数学、体育、音乐往往是必修课,而中文和法文、日文都是选修课,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中文课。因此,很多中国家长会在校外给孩子报中文补习班。

语言不通是最大障碍

  虽然清迈的生活环境不错,但许多来到清迈的中国老人难以适应,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语言不畅、缺少朋友。这也是来自四川的方爷爷和蒋奶奶最大的烦恼。

  方爷爷的女儿方女士和女婿郭明曾经都在北京工作。两年前,因为讨厌雾霾,郭明决定携全家移居清迈,为自己的儿子“土豆”提供一个更国际化的教育环境和更健康的成长环境。两位从未出过国的老人也一起来到了清迈。目前,方爷爷和蒋奶奶每到冬天都会来到清迈与女儿一家团聚,以此躲避四川阴冷潮湿的天气。

  蒋奶奶很喜欢清迈的生活环境,她没想到这里的生活节奏比老家还慢。但是由于语言不通,两位老人没办法自己出去购物,生活不如在老家四川那样方便。除此之外,他们在这里也很难找到能聊天的老年朋友。而在老家,家附近就有很多亲戚朋友,蒋奶奶随时都可以去各家串门。

  经过两年的沟通,2017年,郭明把自己81岁的母亲也接到了清迈生活。郭明说,中国老年人普遍非常传统,落叶归根的意识很强,“很多朋友都和我聊过关于接老人来清迈养老的事,老人不同意怎么办?我都建议他们别着急,老人在国内生活惯了,出来语言不通肯定过不惯。这里的房子都在郊区,出门遛个弯都很不方便。最好先让老人家过来玩几天,先感受一下这边的生活氛围,再做决定。”

  在郭明看来,中国人海外养老的主要阻碍在于许多老年人难以迅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在国外缺乏朋友还会导致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郭明认为,养老和教育需要考虑的问题大不相同,养老需要着重考虑的是医疗环境。在国内,看病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但泰国的私立医院很重视病患的就医体验,提供的几乎是酒店式的服务,致力于让每个病人都得到最好的对待,这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郭明说,清迈宜人的气候、优质的就医环境给老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到国外养老会逐渐成为一个发展趋势。

欢迎联系我们

 

如果您有悄悄话想告诉我们,欢迎私信@看见微博;
如果您想看更多故事和摄影资讯,欢迎扫左边二维码
关注“新浪图片”微信公众号。

去泰国养老

摄影:吴皓 编辑 | 王卫 赵露露     新浪图片出品 2019-04-02 14:01:34

1/35
  • 丁点(右二)一家来自广东惠州,她和丈夫吴涛(左二)喜欢自驾游。2013年,他们一家在清迈自驾旅游时,遇到了一位正在出售房产的泰国人,吴涛当即决定买下这处房产。一年后,他们举家搬到清迈,并送孩子来这里上国际学校。吴涛的妈妈范奶奶(中)也跟随儿子来到了清迈。目前,一年中三分之二的时间,范奶奶都在清迈。

  • “我在单位的时候也经常出国,走了三四十个国家,很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所以,我去哪里都不怕,来清迈和孩子们生活也很适应”,相比于国内激烈的竞争氛围,范奶奶更喜欢清迈的生活状态。在她看来,泰国人对生活很容易满足,过得比较开心。

  • 范奶奶今年74岁,退休前曾做过文艺工作。来清迈后,她的爱好也没丢。2016年,范奶奶受孙子孙女所就读的国际学校邀请,在国际日活动上表演了京剧《穆桂英挂帅》和《贵妃醉酒》,获得了学校颁发的最佳表演奖和着装奖,还被当地中文报刊登了出来,这让她感到很自豪。

  • 虽然家里有泰国保姆,但范奶奶还是喜欢自己下厨做几道中国菜,“孩子们很喜欢吃我做的饭菜,粥、包子、广式焗饭……他们把这些统统叫‘奶奶菜’,每次都吃得特别开心,我也开心。”家里只有吴涛会一点泰语,范奶奶几乎不会和保姆直接交流。保姆也很少说话,来了就干活,干完就走。

  • 来自江苏的沈爷爷是丁点吴涛一家在清迈的邻居,两家直线距离不足百米,每天都会串串门。晚饭过后,沈爷爷来到丁点家里,与男主人吴涛喝茶聊天。因为儿女不在身边、语言也不通,沈爷爷在清迈很少出门,稍远点的地方都是吴涛开车带他去。

  • 沈爷爷今年74,张奶奶72,老两口退休前都是老师。之前,儿子儿媳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工作,没时间专门来照顾孩子。2017年,当孙子孙女被送到这里时,沈爷爷和老伴儿张奶奶便承担了陪读“工作”。儿子儿媳在清迈给他们租了一套带花园的别墅,月租金一万元。沈爷爷的孙子之前在上海读国际学校,一年学费近30万,而目前在清迈读的国际学校只要10多万。

  • 除了孙子孙女放学回家后需要照顾外,两位老人拥有大把的闲暇时光。热爱大自然的沈爷爷在别墅附近开垦了一小块农田,一有空就来种地。孩子们不在时,沈爷爷和张奶奶只能自己走10几分钟去最近的农贸市场买菜买日用品。每次,老人都会带着儿子提前为他们兑换好的泰铢,该给多少钱则全靠手机计算器和比比划划。

  • 张奶奶曾是一名语文老师,每天晚上,她都会给邻居丁点的儿子丁丁补习语文。丁丁在国内幼儿园毕业后就跟随父母来到了清迈,虽然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但阅读和写作能力远不如国内的同龄孩子。在清迈的国际学校,英语、数学、体育、音乐往往是必修课,每天都有,而中文和法文、日文一样,是选修课,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中文课。因此,很多中国家长会在校外给孩子报中文补习班。

  • 这段时间,孙子孙女去欧洲度假,沈爷爷和张奶奶更清闲了,便来到丁点家玩起了乒乓。老两口身体还不错,在清迈一共去过两次医院。其中一次是孙子感冒导致肺炎,儿媳妇的一位中国朋友带他们去了一家私立医院。医生建议住院一天,“住院部和宾馆差不多,医护人员都很耐心,还有能说中文的工作人员。最后花了两万泰铢,约合人民币4000多元。在清迈看病并不贵,但住院费很高。”两位老人说,清迈大多数医院都有免费翻译。

  • 虽然清迈的生活环境不错,但许多来到清迈的中国老人依然难以适应,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语言不畅、没有朋友。所以,当地的中国人会经常组织活动。在一次清迈中国人的聚餐活动中,蒋奶奶(中)与一位刚来清迈不久的四川籍女士(右)用家乡话聊天。这是蒋奶奶和老伴儿第三次来清迈。他们每次都会在这里住上两个月,尤其是冬天,清迈成了躲避四川阴冷潮湿天气的最佳去处。

  • 蒋奶奶和老伴儿方爷爷(左一)来清迈,是因为女儿女婿把家搬到了这里。女婿郭明(右)来自北京,在雾霾最严重的时候,为了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他决定离开北京。于是,夫妻俩一边交接工作,一边考察学校。考虑了好几年,终于在2016年放弃北京稳定的工作和生活,全家搬到了清迈。

  • 郭明算了一账,“这边的大房子房租也只有北京的一半,把北京的房子租出去还能剩不少生活费,物价也不高,一家人生活绰绰有余。”郭明和方女士在清迈租住的小区位于一个高档高尔夫球俱乐部内,每天饭后,他们都会陪蒋奶奶和方爷爷出门散步,走一圈要将近2小时。

  • 方爷爷的外孙“小土豆”现在在清迈的国际学校上六年级。三年级之前,“小土豆”在北京上私立学校,一年学费大概6万元左右,现在的学费变成了13万一年。清迈有15所国际学校,学费从一年几万到十几万不等,根据教学质量和校区环境各有不同。

  • 郭明的母亲冯奶奶今年81岁,一开始,郭明和母亲说希望她来清迈养老时,因为担心自己不能适应,母亲并没同意。经过两年的沟通,2018年,郭明才说服母亲来到清迈生活。老人不想影响儿子儿媳的生活,坚持要独居,郭明便在开车几分钟能到的地方单独给她租了套别墅。郭明的哥哥也在清迈,住得也不远,过不了多久,兄弟俩就会开车来看望母亲。

  • “中国的老年人普遍都有落叶归根的意识,很多朋友问我想接老人来清迈养老,老人不同意怎么办?我建议他们让老人先过来玩几天,感受一下,再做决定。老人过来语言不通肯定不习惯,这里的房子又都在郊区,基本没有公共交通,出门就要开车,遛个弯都很不方便。”在郭明看来,这是中国人海外养老的主要阻碍。

  • 放学后,杜先生来到国际学校接外孙女Anni回家,Anni给他做了个鬼脸。杜先生的女儿女婿不希望Anni的童年过得太辛苦,2016年,把她送到清迈读国际学校,全家人也一起来到了清迈定居。

  • 近年来,清迈国际学校的学位变得越来越紧张。一些学校开始提高入学门槛,入学时不仅要考核孩子,还会考核家长。考核内容一般包括:英语水平,对学校的教育理念是否认同,对孩子的教育工作是否配合等。杜先生的女儿(右一)为了孩子自学了两年英语,现在跟国际学校的老师交流完全没问题了。每天,她都要开10多分钟车把Anni送到学校,下午放学再接回来。

  • 自从女儿在清迈定居后,杜先生夫妇每年都会来清迈两三次,每次呆上两个月左右。杜先生今年63,退休前是中石化职工,也曾在重庆的一所学校工作过。对于Anni从小就出国接受国际教育,杜先生有着自己的担忧,“我们中国人,中文不能丢。我的外孙女在学校说英文,虽然在家和我们说中文,但识字和写字相比国内的孩子还是有些落后。”而且,杜先生总觉得孩子如果中文不好,将来回国工作不利。

  • 泰国法律不允许外国人购买土地,只允许购买公寓,这种酒店式公寓就很受中国人欢迎。一位中国游客在这个酒店式公寓的泳池游泳,这个小区有120多套小户型商品公寓,其中三成业主都是中国人,而泰国法律规定,住宅区的外国业主比例最高不能超过49%。郭明说,清迈宜人的气候、优质的医疗服务给老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到国外养老会逐渐成为一个发展趋势。

视频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